北京小吃:豆汁的做法
豆汁兒是北京特殊的風味小吃,只有北京才有。關于豆汁兒的話題也是不計其數,就象美國人衷愛可口可樂一樣,豆汁兒這種飲品也是老北京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豆汁兒大約創始與清乾隆18年前后(公元1753年),算下來也有兩個多世紀了。豆汁兒到底是誰發明的現在無從考證,只知道當年的夏天,某個做綠豆粉的作坊磨出來的半成品的豆汁兒,當天沒有用完,可第二天發現已經發酵了,倒掉了實在可惜,于是便取了一勺品嘗看看還能不能食用,沒想到這一嘗覺得酸甜可口,于是就把它煮熟了,又嘗了嘗,味道更佳,于是豆汁兒就這樣發明了。后來,豆汁兒漫漫地風靡與北京的大街小巷,隨時隨地都可以聽見賣豆汁兒小販的吆喝聲。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豆汁兒還進了皇宮,成了御膳房必備的飲品。 我想當時發明豆汁兒的人肯定沒有想到他的發明對北京人的文化生活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更沒有想到到現在還有很多現代人在癡癡地研究它呢!豆汁兒雖然其貌不揚,出身卑賤,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愛其原因就在于其營養豐富。
豆汁兒生飲有解毒的功效。早年間,就給中毒的人喝生豆汁兒解救,與此相關的如果病人剛剛吃過藥,就不準喝豆汁兒,以防化解藥性。豆汁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蛋白質、粗纖維、糖份、脂肪,還有去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除燥的的效果。有保健、美容等作用;有清熱解毒、利水保肝,幫助消化、軟化血管的功能。 老少皆宜,很受人們喜愛。 豆汁不是豆漿,因為它不是黃豆制品,而是綠豆制品的 “ 剩余物資 ” 。
此外,老北京還有在豆汁兒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舊社會西服革履者與拉車賣漿這可同桌共飲,并無貴賤之分。由此可見,豆汁兒確實是貧富相宜、雅俗共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品。
其做法是: 首先,將綠豆挑洗干凈,放入水中浸泡 10 小時,浸泡到可捻去皮撈出,磨成細漿,磨時兌水,比例1比5。將磨出的豆漿用豆包布過濾后放到容器內沉淀12小時,經過一夜沉淀,白色的淀粉就沉到了缸底,中間一層是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層是顏色灰綠、質地較濃的生豆汁。 沉入底層的是白色的淀粉,上面一層是灰綠 色質地較濃的生豆汁,最上一層是浮沫和清水,把它撇去。
生豆汁加上濕 YEAST 再放置 10 幾個小時,讓其發酵。待發酵到有酸味時就可以了(發酵時間長短因天氣溫度而定)
就開始用火煮了,煮前要在鍋內先放少量清水燒開,再倒入生豆汁,倒時要邊倒邊攪邊燒,力求做到不生不糊,煮時一定要不讓火太大,小火煮不要沸騰,待到開鍋就關火,這樣豆汁就制作好了。
產品特點 灰綠色,汁濃醇,喝口豆汁,吃口菜絲,酸辣帶甜味,風味特殊。
喝豆汁時,一般要配上可口的醬小菜,醬小菜有自己腌制的,有從醬園買現成的。都切成細如發絲,用小碟盛起,澆上辣油即成。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還有一種小吃,即
老北京豆汁新做法——洛陽名吃漿面條!!上美食主頁了
漿面條兒又稱漿飯,和不翻湯、雜燴菜、牛肉湯一樣,是洛陽獨有的風味小吃,特別是土生土長的“老洛陽”對漿面條兒更是情有獨鐘。
漿面條兒在洛陽歷史悠久,婦孺皆如。“老洛陽”家家會做。但滋味是否悠長,味道是否純正,就看各自手藝啦。
漿面條兒主要材料是漿汁。而漿又分綠豆漿和黑豆漿兩種,其中綠豆漿最佳。乳白色為上乘。過去洛陽“漿坊”不少,是有名的是老城。順城西街王氏漿坊。該漿坊歷時三代,頗有年頭。其汁稠味美價廉,老城人常常光顧其家。漿汁不宜太酸,酸則倒牙,不宜太淡。淡則無味。據說清朝末年洛陽一窮戶人家,將撿來的綠豆磨成豆漿,隔了數日,發現豆漿發餿變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亂丟些菜葉,熬成糊狀,一吃味道鮮美,后來家家效仿。舊社會洛陽窮人多,一般人家買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個三五分錢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漿飯。切少許蘿卜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后勾點面粉,稠稠的,謂之“挑漿飯”。若再下點小米,謂之“漿米氣兒”。每到飯時,滿院飄香。孩子們聞到漿味兒,興奮異常。三碗兩碗,風卷殘云。若此時家中來客,漿飯招待,那比請他吃大魚大肉還過癮。當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漿面條兒講究了:白面條、芹菜、大綠豆、(或油炸花生米),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綠白紅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饞蟲給勾了去,“剩漿面條兒”是漿飯中的上呂,民諺云:“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可見其魅力。
做漿飯時,千萬不可讓漿汁溢出鍋,成為“粉漿”,那樣就不好吃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漿在火上時,先在鍋里滴幾滴香油,待漿汁鼓起時,用筷子將漿末打下去,繼而下面放菜。或下面后另將菜炒熟下鍋即可。現在人配以肉絲,其味如何,不得而知。漿面條不宜連續吃,吃多了也易上火。
漿面條的做法:
1、準備好酸漿,提前煮好黃豆、青豆、花生,切好芹菜、胡蘿卜絲,還有白菜絲、茄子絲;
2、搟面條:
3、煮面條:豆汁倒進鍋里,滴了幾滴香油,注意千萬不要撲鍋。最好用筷子不停的攪拌。
把菜都倒進鍋里,熬呀熬,終于熬成了美味的漿面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