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率,并能夠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 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定律的過程中,培養符號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3.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并概括交換律。
4.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掌握加法交換律,并會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下面老師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好嗎?但是,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
請大家邊聽邊思考,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老師配合課件,講故事) 宋朝有一個很喜歡飼養猴子的人,人們叫他狙公。他家養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 的心意。他寧可減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滿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過了不久,家里越來越窮困了,他不得不減少猴子的食量。有一天,他對猴子說: “早上,我給你們每只猴子三個桃子;晚上,我給你們每只猴子四個桃子。你們夠吃嗎?”猴子們一聽,十分惱怒,都不同意。 于是,他想了想,又說:“這樣吧。早上,我給你們每只猴子四個桃子; 晚上,給你們每只猴子三個。這下總該夠吃了吧?”猴子們一聽,一個個趴在地上,非常高興。
2、故事講完了,你發現了什么?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學生列式,老師板書:3+4 4+3)
4、這兩道算式都等于7,那么它們之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
(等號)(學生回答,老師板書:3+4=4+3)
5、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例子反映了同樣的道理,看多媒體課件教學主題圖。
二 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主題圖。
教師提問:(1) 這幅圖告訴我們什么?
(2)從圖中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3)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2、弄清了題意,我們再來思考一下:
這道題該怎樣列式?有幾種不同的列式?
(讓學生列出兩種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評論)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教師提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聯系?
這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么數學符號連接起來呢?(學生討論回答。)
4、你還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5、教師提問:這四組算式有什么特點?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6、小結:大家發現的規律叫做加法交換律。(板書: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7、用語言表達加法交換律比較麻煩,怎樣表示既簡單又清楚呢?試試用你喜歡的符號表示兩個加數,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換律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a+b=b+a □+△=△+□)
8、大家比較一下所有的表達方式,哪個表達方式最簡單呢
9、字母式子告訴我們什么?
(任意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 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基本應用。
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28頁“做一做”,然后匯報交流。
2、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31頁的練習五第1至第3題。
3 深化練習
25+( )=75+( )
56+144=( )+( )
36+( )=64+( )
a+( )=12+( )
四 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