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作為肅南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夯實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近年來,肅南縣始終把保護草原生態和發展生態畜牧業作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以促進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牧村發展為目標,以保護天然草原生態良性循環為核心,以建設“綠色畜牧名縣”和百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擴繁基地為重點,堅持“突出特色提質量、開拓市場增效益、夯實基礎保安全、以草定畜促發展”的發展思路,突出草地生態綜合治理、畜種改良、動物疫病防控、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農牧民科技培訓、示范點和養殖小區建設等工作,大力發展細毛羊特色優勢產業,畜牧業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12年,全縣各類牲畜飼養量達到116.03萬頭(只),全年出欄各類牲畜57.1萬頭(只),絨毛、肉類、鮮奶產量分別達到2388噸、9600噸和2644噸。
一、多措并舉,推動畜牧業轉型跨越發展
(一)抓草原生態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行草原圍欄、禁牧休牧、補播改良技術,加快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組織開展防蝗、滅鼠工作。加強草原防火工作,強化草地生產力監測調查工作,分析草地生產能力動態變化,核定適宜載畜量與現實載畜量,及時發布草原監測信息,為調整畜群結構、儲備飼草料、防范自然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按照“四個不變”和“三個明確”的原則,開展了基本草原劃定試點工作。共完成草原圍欄1350萬畝(禁牧580萬畝,休牧750萬畝,劃區輪牧20萬畝),補播改良342萬畝,草地生態趨于好轉。重點保護治理區域牧草平均高度提高6-16厘米、蓋度提高5-27個百分點,畝均產草量增加6-33公斤。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穩步推進,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符合實際的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完善了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措施。
(二)抓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牧民增收。堅持“產量調增、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經濟調活、牧民調富”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內部結構,優化區域布局,現建成了以皇城、康樂、大河、馬蹄為主的70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生產基地,以皇城、康樂、大河為主的5萬頭牦牛生產基地,以明花為主的5萬畝優質牧草種植基地。培育養羊120只、養牛2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4639戶,規模飼養量達到90萬頭(只),新培育肉牛肉羊養殖戶2460戶,實行舍飼育肥、錯季銷售等方式育肥出欄牛羊近50多萬頭(只)。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建農牧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70個,畜產品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的興辦與發展,有效帶動了農牧戶增收,使優質羊肉、細羊毛基本走上了基地+牧戶+公司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農牧戶4600多戶,占全縣農牧戶數量的64%。全縣農牧業增加值達到3.25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突破9000元大關,達到9470元,其中74%來自于畜牧業。
(三)抓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競爭力。積極推廣應用人工授精、舍飼喂養、綿羊穿衣、機械剪毛、分級整理等新技術,全面推行12項優質細羊毛地方生產標準,實行標準化生產。注冊了“賽美努”(毛)、“九排松”(肉)2個商標,完成了全縣7個鄉(鎮)無公害牛羊肉一體化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及“惠成”牌牛羊肉綠色食品認證工作,“九排松”商標被認定為甘肅省著名商標。建成科技示范點40多個、示范園區1個、養殖小區(場)13個。采取整村推進的方法,統一使用商標和羊毛包裝,統一組織銷售細羊毛取得顯著成效,最高售價達42元,比全縣零散銷售平均水平高3—5元,參與戶戶均增收在2000元以上。
(四)抓疫病防控,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堅持因病設防、突出重點的原則,加強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和常見多發疫病的預防工作,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達到98%以上,免疫抗體保護率達到70%以上,常見多發病免疫密度達到96%以上,牲畜因病死亡率控制在2%以內。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打防結合原則,對畜產品和畜牧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和使用三個環節開展了全面的監控和整治,確保了畜產品質量安全,為畜產品的外銷拓寬渠道和農牧民的增收奠定了基礎。
(五)抓基地建設,推進特色產業升級。立足資源優勢,調整內部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大力實施百萬只甘肅高山細毛羊擴繁行動計劃和產業化經營戰略,細毛羊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到2012年 6月末,細毛羊飼養量達到76.94萬只。堅持以育為主,以引為輔,育引結合的原則,大力推行人工授精改良技術,積極開展以細毛羊為主的畜種改良工作。通過引種改良和選育提高,使細毛羊的生產性能和綜合品質顯著提高,細毛羊只均產毛量達到3.93公斤,胴體重21.8 kg,屠宰率49.61%、凈肉率56.35%。其它畜種個體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也得到明顯提高。
(六)抓科技推廣,推動生產方式轉變。近年來,在引進示范、推廣中國美利奴新疆型種公羊、體大型中國美利奴種公羊、飼用玉米種植、羔羊早期補飼提前斷奶、牧雞滅蝗、細毛羊“群選法”育種等畜牧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同時,把畜牧業科技示范點、養殖小區建設作為發展現畜牧業,促進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一項關鍵措施狠抓落實,圍繞畜種改良、標準化生產、天然草地綜合治理、優質牧草種植等實用技術為主,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建成科技示范點40個、示范園區1個、養殖小區(場)13個。積極指導牧民群眾開展儲草儲料和防災保畜工作,年均青貯牧草0.15萬噸,儲備草料7萬多噸,畜均儲草量110公斤以上,冬春季補飼牲畜量達到70%以上,舍飼、半舍飼牲畜達到50%以上。
(七)抓項目建設,改善發展條件。通過爭取項目和多方籌集資金,累計建成暖棚羊舍6318座,其中高標準鋼架棚3112/647座,飼草料儲存棚110座,使90%以上的小畜越冬實現了暖棚化;修建綿羊人工授精配種站161座、藥浴池134座,建成高標準細毛羊育種棚4座,建成集機械剪毛、分級打包、倉儲為一體的高標準羊毛存儲棚6座,建成固定式、活動式剪毛棚32座,建設人工草地11.3萬畝,畜牧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進一步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制約畜牧業轉型跨越發展因素分析
(一)飼草料資源因素分析。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天然草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全縣退化草地面積達1813萬畝,占可利用面積的85%,其中:輕度退化932萬畝,占51.5%;中度退化573萬畝,占31.6%;嚴重退化308萬畝,占16.9%。天然草地生產能力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平均下降了26.03%,其中:荒漠草原下降了28.51%,荒漠化草原下降了23.1%,山地草原下降了23.91%、草甸草原下降了18.19%。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氣候持續干旱。據氣象資料統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縣氣溫上升,降雨量逐年下降,年均最高氣溫2006年比1996年升高1.38℃,年均最低氣溫2006年比1986年上升0.65℃;二十年間,年均降雨量不到260毫米,特別是每年的5—6月份,平均降雨量只有60多毫米,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長發育不良。二是天然草原超載過牧。據統計,1954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有各類牲畜19.3萬頭(只),折合26.4萬個羊單位,每個羊單位占有可利用天然草場80.8畝;到2012年,全縣共有各類牲畜116.03萬頭(只)。由于牲畜數量的大幅度增加,畜均占有天然草場面積急劇下降,草畜矛盾日益加大。三是草原蟲、鼠害嚴重。據調查監測,全縣每年發生的草原蝗蟲面積400萬畝以上,嚴重面積250萬畝以上;鼠害發生面積250萬畝以上,嚴重面積150萬畝以上。全縣因蟲鼠害造成的牧草損失使牲畜飼養量減少23萬個羊單位。四是投入不足。近些年來,我縣通過實施退牧還草等項目,草原的保護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有一半以上草原沒有實施圍欄保護。
(二)土地資源因素分析。由于耕地面積小,農作物秸稈資源極少,飼草料補充嚴重不足,加之飼草料基地建設滯后,發展草原畜牧業不足的飼草料只能從周邊農區購買解決,舍飼養殖成本大,牧民發展舍飼養殖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生產方式轉變進程。此外,土地流轉機制還不健全,土地流轉形式單一,流轉合同簽訂不規范,引發的糾紛矛盾較多。
(三)產品加工營銷能力分析。一是我縣的畜產品資源非常豐富,數量可觀,年產優質牛羊肉9000噸以上、牛羊皮10萬張以上,人工種植的優質牧草5萬噸以上,絕大部分畜產品是原材料出售,畜產品加工企業少,精深加工增值能力不強。二是雖然我縣注冊了“九排松”、“賽美奴”和“草原惠成”商標,并完成了 “草原惠成”牌牛羊肉綠色食品的認證及“九排松”甘肅省著名商標的認定,但品牌戰略意識不強,宣傳力度不大,營銷措施不力,資源優勢、品牌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其它制約因素分析。發展方式落后,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畜牧業發展后勁不足,制約著綠色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缺乏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支持,生產規模有限,經濟增長緩慢;農牧民群眾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思想認識相對滯后,依靠科技發展農牧業的意識淡薄,新技術應用的力度不大。
三、堅持生態優先,走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一)著力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工作,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生態優先理念,全面落實草原獎補政策和基本草原保護、禁休牧、草畜平衡等制度。大力推廣草原圍欄封育、補播改良、蟲鼠害生物防治技術。對天然草地定期開展監測調查,核定適宜載畜量。強化草原防火工作,認真落實各項防范措施,保證草地安全。發展人工草地,擴大飼草料來源,減輕天然草地壓力,促進草原生態良性演替。
(二)做好畜種改良和動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業健康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強畜種改良工作,不斷提高個體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積極組織開展動物的防疫滅病工作,認真落實常規動物疫病計劃免疫、重大動物疫病依法強制免疫制度。加大動物及其產品的檢疫監督工作力度,提高畜產品安全質量水平。
(三)穩步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構建優勢產業區(帶),提高優良畜種和適齡母畜比例,在“鮮”、“綠”上下功夫,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牧民收入上做文章。加快建設祁豐天生場、白銀大瓷窯、明花草溝井城等地優質飼草料生產基地,推廣牧草青貯、加工調制等技術,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突出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高原牦牛等特色優勢產業,建立生產基地,擴大養殖規模,做強做大產業,力爭使甘肅高山細毛羊、肅南高原牦牛等優良畜種的飼養量達到100萬頭只以上;大力培育飼養細毛羊200只以上、牦牛5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遵循自愿、互利、合法的原則,引導牧民群眾承包經營或聯合經營,創辦適度規模的養殖場;延伸產業鏈條,走“引進新龍頭,掛靠強龍頭,做壯現有龍頭”路子,引強入肅,強強聯合,新建肉食品、草產品加工廠,開展精深加工,開發多元化的畜產品,提升附加值。構筑優良畜種引進、培育、輸出、推廣“四位一體”的產業格局,擴大養殖規模,發揮規模優勢。進一步加大草原牧雞治蝗工作的推廣力度和覆蓋面,探索更加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走好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四)加大推行標準化生產工作力度,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嚴格執行肅南細羊毛生產標準,加快制訂甘肅高山細毛羊肉、肅南高原牦牛肉及其它特色畜產品生產標準。建立生產經營活動監管機制,對養殖、改良、疫病防控、畜產品購銷、農資使用等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健全疫病防控監測體系,加大動物及其產品的監督檢查力度。改善飼養環境,對糞尿和有機廢水進行無害化處理,消除和防止工業廢物、各類藥物對養殖環境的污染,從源頭上保證畜產品安全生產。充分發揮 “祁爾康”牌中國馳名商標、“九排松”牌甘肅省著名商標和“惠成”牌綠色食品認證效應,創建馳名商標,增強畜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五)著力抓好科技推廣,促進生產方式轉變。引進、示范、推廣一批高新技術,不斷提高農牧業發展的技術裝備水平。組建良種畜養殖專業村、戶,不斷提高牲畜的良種化水平。興建規模適度的養殖小區,積極倡導健康養殖。大力培育牛羊育肥專業戶,積極引導牧民群眾采取山上放牧繁育、山下育肥銷售的方式;積極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和牧草加工調制技術,使50%以上的小畜在冷季實現舍飼半舍飼喂養;積極引導和鼓勵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示范性的推行草原由合作社集中經營模式或由能人、養殖大戶承包經營模式,為牧區發展規模化養植探索經驗。同時,擴大飼草料基地規模,大力發展舍飼畜牧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六)重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縣、鄉(鎮)、村三級服務網絡,建立“結構合理、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技術保障體系。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組建合作社、協會等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畜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健全信息服務體系,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和發布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促進畜產品均衡上市,防止畜產品價格大起大落而英雄牧民群眾的收入。
(七)在提高農牧民素質做文章,為致富增收奠定深厚基礎。發展為了群眾,發展更要依靠群眾,這就要把提升農民素質緊緊抓在手中,抓出成效。結合農牧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的實施和“四送一訓”科普惠農活動,采取有效綜合措施,提高農牧民素質。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政策意識、法制意識和發展意識。二是要圍繞畜牧業生產,以畜種改良、疫病防治、科學喂養、標準化生產、優質牧草種植等農牧業生產實用技術為主要內容,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對農牧民開展培訓,提高農牧民的科技素質。三是要抓緊抓好農牧民思想觀念轉變。采取組織外出觀摩、邀請專家到村講課等形式,引導農民摒棄陳舊觀念,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意識,提高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術的主動性,為主導產業發展、農民致富增收奠定深厚基礎。四是加大農牧村科技帶頭人培養力度,積極建立農牧村經濟合作組織。要大力宣傳實踐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理念,整合現有資源,發揮農牧戶比較優勢,組會抱團,集中資金、力量,聯合開展高附加值的種植、養殖或其他形式的生產合作,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生產發展道路,打牢農民脫貧致富的基礎,提高發展后勁和自身發展能力。
(八)抓住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重點,在夯實農牧村發展基礎上做文章。加強農牧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變農牧村基礎設施滯后的狀況,仍是農牧村發展的當務之急、改善民生的現實之需和主導產業的提升之基。要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加大投資力度,著力夯實農牧業和農牧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