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事情:有時候,兩個人吃了同樣的東西,一個人沒事,而另一個人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年齡、性別等不同,所以對同一個事情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就要求我們在養生過程中,應當以辯證思想為指導,因人施養,這其實也是《黃帝內經》所主張的。
因人施養,主要就是按照人的年齡和體質進行護理、保健。
第一:按照年齡不同采用不同的保健
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氣,它制約著機體臟腑、經脈、氣血的盛衰變化,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表現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壯到衰竭的生長壯老的過程。對此,《黃帝內經·靈樞·天年》中以百歲為期,以十歲為一階段,詳細論述了各段的表現及生理特點。原文是:
“人生10歲,五臟始定,氣血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20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30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40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50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60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70歲,脾氣虛,皮膚枯;80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90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由此可見,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均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養生要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因年齡不同而選擇適宜各個年齡階段的養生方法,這樣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兒童生長發育迅速,但同時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發育也未臻完善,易受驚嚇致病,情志不穩,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因此,這一時期養生的特點是養教并重,以保養元真,教子成才為目標。除了合理喂養,注意寒溫調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還要重視早期教育,促進孩子智力發展。
處在青春發育期的人,這時候機體精氣充實,氣血調和。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育,心理行為也出現了許多變化。此時期的養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體素質,進行全面合理的飲食調攝,滿足青少年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養他們有健康的心理。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給青少年以良好影響,同時又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意向的發展和自尊心,采用說服教育、積極誘導的方法,與他們交友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
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這時候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壽。中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緒陷入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長此以往,必然耗傷精氣,損害心神,引導早衰多病。此時就要求中年人精神少慮,精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時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善于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節制房事,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人到老年,臟腑、氣血、精神等生理機能的自然衰退,機體調控陰陽協和的穩定性降低。再加上社會角色、社會地位的改變,退休和體弱多病勢必限制老人的社會活動。狹小的生活圈子帶來心理上的變化,常產生孤獨垂暮、憂郁多疑、煩躁易怒等心理狀態,其適應環境及自我調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環境等刺激因素,易于誘發多種疾病,較難恢復。老年人養生保健時應注意這些特點,做到知足謙和,老而不怠,樹立樂觀主義精神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鍛煉,分散注意力,促進氣血運行。審慎飲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樣,食宜清淡,食宜少緩,食宜溫熱熟軟,謹慎調攝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襲。同時還要合理用藥,藥宜平和,藥量宜小,多服丸散膏丹,少用湯藥,只有這樣,方能收到補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