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么
初學古詩的人往往有一種困惑,什么是“古體詩”和“近體詩”?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其實,“古體詩”和“近體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都是古詩,所謂的“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唐人的一種說法。下面我們就加以詳細的說明:
1、什么是“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范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詠 懷 【晉】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2、什么是“近體詩”?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近體詩相對于古體詩而言,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它的主要特點是對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詩。近體詩的形式主要有律詩和絕句兩種。請注意:在唐以前的詩自然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具體的格律要求我們在后面還要講到。
塞 下 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3、“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別是什么?
總的來說,古體詩與近體詩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①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② 在用韻上;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也就是說可以在一首中換韻。而近體詩每首只可以用一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可以換韻。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而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③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④ 古體詩不要求對仗;近體詩除絕句外,則要求按規定的位置對仗。
◆ 練習:讀下面詩,找出其中的對偶句,并體味其中聲調的變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2、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么聯系?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是交互發展的。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后,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言古詩中有許多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
古體詩和近體詩內部又有五言、七言之分,分別叫做五古、七古;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此外,也有的古風字數隨意而定。
【作業與練習】
1、讀下面的兩首古詩,注意區分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欣賞李白的古風《月下獨酌》,體味作者孤獨愁苦、借酒圖醉的思想感情。
【唐】李 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