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了讓孩子有自信,她經常夸孩子“你真棒”、“你做得很好”,但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呢?
其實這位朋友沒搞明白,孩子自信的建立并不來源于夸獎,而是他們在一次次嘗試中獲得的成就和肯定。
孩子的自信來源于“我能行”。比如他們剪紙剪得越來越好、解出了一道難題等。
但是所有事情從學著做到做好,都需要一段時間學習,而這就需要爸媽陪在孩子身邊,幫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在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能量。
比如孩子學跳繩,剛開始掌握不好,爸媽不僅要用愛和鼓勵溫暖她,還要教會她跳繩的技巧。當孩子越跳越好的時候,他們就自然對這件事有了掌控感,自信心也就來了。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孩子們完成父母的“委托”,或者他們為自己做決定時,他們那滿足又驕傲的表情,簡直會發光。
但不少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受傷害,而包辦孩子的事物。長此以往,孩子的能力沒法得到發展,還會感覺自己“離不開大人”,在外遇事就容易處處碰壁,失去信心。
所以在孩子慢慢長大時,大人也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體驗和創造,為自己做決定。
此外,父母也要適當地對孩子示弱,讓他們知道:大人也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好,所以就算一時間沒做好,也很正常,不必為此感到抱歉和無力。
在歐美,體育運動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變得健康強壯,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對身體和力量的掌控感,給他自信心。
這份對身體的自信,能夠遷移到生活、學習和社交中,讓他們有更強大的抗挫折能力,面對新事物也會更有勇氣。
此外,自信不止來源于家人的肯定,還來源于外界對他的認可。伙伴的認可和接納,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肯定的,也會激發出他們的自信心。
想讓孩子變得自信,光夸他是沒有用的。孩子需要認識自己的力量,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把握、有能力,才能對自己有信心。長此以往,自信心才能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