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昆明? | 老昆明的“靠山”“屏障”“護衛”和“明堂”究竟是啥?
userphoto

2023.02.13 云南

關注


300年前,昆明布衣寒士孫髯西出昆明城,高攀大觀樓,“披襟岸幘”,舉目四顧,“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喜茫茫空闊無邊”,于是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大觀樓長聯)——金馬山居東,碧雞山在西,北枕長蟲山(蛇山),南對滇池以南的白鶴山——老昆明就在這“三山一水”之間,北以長蟲山(蛇山)為依靠,東以金馬山為屏障,城西以碧雞山為護衛,南以滇池為明堂,形成了大“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西邊的碧雞山下有滇池,東邊的金馬山下有金汁河和盤龍江。

這樣,在“三面臨山,一面臨水”之中,昆明老城又“三面臨水,一面臨山”,左右逢源,進退有據,區位優勢妙不可言。

在此大格局下,昆明城既有低緯度、高海拔的優勢,又有依山傍水的便利。冬季寒流南下,有“靠山”阻隔;夏日清風北上,經滇池而來;河湖縱橫,有舟楫灌溉之利;坐北向南,無日照欠缺之憂;緩坡階地,可減洪澇之災;四圍植被,不愁活水不來。于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家有流水,戶見垂楊,隔水看花,隔空望綠,正是“滿城春色,半邊海水四圍山”(孫髯題圓通山夕佳閣聯)。

“三山一水”之中,上下兩千年之間,這里曾五建都城,先后為古滇王都、南詔東都、大理東京、南明滇都、吳周都城,絕非偶然。

(東望蛇山)

蛇山 ?

昆明的“靠山”

為老昆明城“三山一水”大格局定“格”的是蛇山。它既是老昆明城的“靠山”,也是老昆明城的主山。清康熙《云南府志》稱其“丹崖翠巘,蜿蜒而來”,如青鳥飛臨,黃鵠亭立,堪稱“省會主山”。

蛇山位于昆明北郊,因山形似蛇得名。在昆明方言中,“蛇”的發音和“蝕”相近,民間認為不太吉利,又稱蛇為“長蟲”,蛇山也隨之被稱為長蟲山。蛇山是烏蒙山脈的分支,而烏蒙山又被視為昆侖山南干唐古拉山系云嶺山脈的東支,全山呈南北走向,南起鐵峰庵,北至馬頭山,長約10公里,最高峰海拔2366米,高出滇池盆地470米。

蛇山主山脊巖石裸露,黑白相間,交互成層,或傾斜,或直立,如巨蟒斑紋,蜿蜒伸展,十里不絕。從東向西望,其如巨蟒爬行,皮色斑斕,令人肅然生畏;從西向東望,其又如懶蛇盤山,安詳溫順,昏昏欲睡,又使人忍俊不禁。

蛇山之石,或為灰白,或為灰黑,灰白的是白云巖,灰黑的是石灰巖。地質學家在這些石灰巖和白云巖中發現了大量2.3億~2.7億年前的海洋生物遺體,有各種珊瑚、貝殼等。可見兩三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淺海盆地,沉積了大量的碳酸鈣鎂,后來固結成堅硬的石灰巖和白云巖。到了8000萬年前,在一次大規模的地殼運動中,這些巖層產生彎曲、褶皺、斷裂,形成了“蛇背”和“蛇頭”。

再后來,這塊地方急劇上升,形成高原,蛇山成為高原上的小山。在漫長的地質歲月里,蛇山兩側的土地被侵蝕下落,山脊上的巖石更顯得高聳突出,成為主脊——最后,“長蛇”顯露出來,成為昆明城的主山。

在老昆明人眼中,蛇山起于號稱“萬山之祖”的昆侖山脈,雄嶺疊嶂、延綿曲折、伸縮起伏、舞云騰霧、氣勢雄渾、蜿蜒入城,可謂“來龍”遠大;進入滇池盆地后,蛇山突兀起頂,如鸞停鴣立,再向南逐級層疊而下,延展為郁郁蔥蔥的商山、螺峰山、五華山、祖遍山,這又叫“去脈”靈秀。在大山林立的云南,蛇山算不上高,卻尊貴大氣、雍容安泰。結地昆明城后,蛇山更“奇開玉屏,秀吐五華”,成為老昆明人和老昆明城的“靠山”。

鐵峰庵 ?

“蛇山第一峰”上的“滇中第一”

鐵峰庵位于長蟲山“蛇頭”峭壁之上。這條氣勢不凡的“銀蛇”從東北蜿蜒而來,到此戛然而止,巖石斷裂,驚為絕壁,孤崖秀出,如蛇首雄起,直上青霄。因山勢冷峻,石色如鐵,其有“鐵峰”之稱,又稱“蛇山第一峰”。為鎮此蛇此山此峰此嶺,古人在這里建了座廟,稱“鐵峰庵”,據說還是一座尼姑庵。

鐵峰庵一說始建于元代,一說始建于明代,后來傾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云貴總督王繼文重建鐵峰庵,到近代再毀,但廢墟仍然可尋。如今鄉民在山下建了座小鐵峰庵,算是一個追念。

據清代道光年間的《昆明縣志》記載,鐵峰庵有真武閣,有準提閣,還有浣玉亭,是古代昆明人登臨遠眺的極佳之地。從一些老照片和資料看,鐵峰庵依山而筑,全部建在蛇山崗頭的危壁之上。其有殿宇四層,有“上觀”“下觀”之分,中間有石徑相通,曲折而上。中殿供奉“準提菩薩”,民間稱“鐵峰老祖”。絕頂立有真武閣,據說閣中有定風珠,盡管殿外風狂逼人,但入殿內,便風平不驚,也是一奇。

鐵峰庵坐北向南,號稱“彩云第一洞天”。立于庵頭,居高臨下,左有金馬,右為碧雞,前面是商山、螺峰山、五華山、祖遍山,還有蓮花池、翠湖、滇池,大小“三山一水”盡收眼底,山水浩渺,形勢雄奇,獨具風景,號稱“滇中第一”。

舊時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是鐵峰庵廟會,四方民眾會趕來做會宴飲,十分熱鬧。

金馬山·金馬關 ?

老昆明東門戶

老昆明“大三山”之一的金馬山在昆明城東,距老昆明城十多公里,海拔約1925米。古書記載的金馬山包括了老昆明城東郊的全部山地,北起鳴鳳山腳,南至歸化寺山,比今天的金馬山范圍要大得多。唐代學者樊綽在《云南志》(《蠻書》)中說,金馬山高一百多丈,和碧雞山東西相對,山上還有神祠。《古今圖書集成》說金馬山雖然不算高,但延綿幾十里,稱得上“山勢逶迤”。

自古以來,金馬山就是昆明城與中原交通的必經之處,從中原東來昆明必過金馬山。為扼守交通要道,金馬山中筑有金馬關,和金馬山隔滇池相望的碧雞山則建有碧雞關。兩關一左一右,夾峙昆明,歷來是昆明的重要門戶。

古代金馬山景致不錯。明初日本詩僧機先曾作《滇陽六景》詩,首先提到的就是“金馬朝暉”。至于金馬山得名,樊綽提到當地民間傳說:舊時這里有金馬出現,所以叫金馬山。而據《漢書》記載,早在漢武帝的時候,就有方士對這位迷信神仙的天子說,滇南有個碧雞神,毛色青翠,能破石而飛,所到之處,大放神光。這碧雞有一丈多高,啼聲清長,十多里外都可以聽見,說得漢武帝心馳神往。他的曾孫漢宣帝又聽說益州(今云南一帶)有“金馬碧雞”之神,可以派人前往祭祀,“請”來長安。

于是漢宣帝派諫大夫王褒前來祭請“金馬碧雞”。王褒不幸病死于途中,祭請“金馬碧雞”之事不了了之。死前王褒留下一篇《移金馬碧雞頌》,把“金馬”稱為“金精神馬”;把碧雞稱為“縹碧之雞”。而在傳說“金馬碧雞”出沒之地,也就有了金馬山和碧雞山。

在千年昆明城市史中,金馬山、碧雞山和金馬關、碧雞關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上演過無數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戰爭大戲。特別是金馬山,因為是昆明與中原交通咽喉,更幾度成為腥風血雨的古戰場。

碧雞山·碧雞關 ?

老昆明西門戶

遠眺碧雞山)

碧雞山是老昆明“大三山”之一,在昆明城西,距老昆明城十多公里。古書中的碧雞山指整個昆明西山,包括今天的碧雞山、華亭山、太華山、太平山、羅漢山等,眾山排列,由北而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拔2507.2米。遠眺西山,或如一尊巨大的睡佛,人稱“臥佛山”,或似一個仰臥的少女,俗稱“睡美人”。而在清末昆明名士陳榮昌的眼中,西山還是一個“袒腹而臥、其發直指”的山鬼(《山鬼行》)。

而今提起碧雞山,只限于西山的北峰,又稱高峣山或碧峣山。碧雞山中有碧雞關,自古就是昆明城往西到滇西乃至東南亞、南亞一帶的交通要津。今天的成(都)昆(明)鐵路、(北)京昆(明)高速、昆(明)安(寧)一級公路都從這里通往滇西。

唐代學者樊綽在《云南志》(《蠻書》)里說,碧雞山在滇池西岸,和拓東城隔水相對。過了金馬山,還在幾十里外,碧雞山就在望了。和金馬山不同,碧雞山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山水相映,另是一番景致。元代學者王升在《滇池賦》中提到了兩山的不同,“碧雞峭拔而岌嶪(高峻),金馬逶迤而玲瓏”。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經攀登此山,一路懸崖峭壁,越往高處,景色越神奇,山上樓閣宮殿,全都鑲嵌在懸巖之間。但登山巔,東臨滇池,更有“碧雞絕頂”之妙(《游太華山記》)。

碧雞山(西山)與滇池一凸一凹,原是大地母親的一對孿生子。8000萬年前,這里地殼激烈運動,形成南北方向的大斷裂。到300萬年前,又急劇上升為高原。由于斷裂活動,西邊的巖塊上升為碧雞山(西山),斷面就是徐霞客攀爬的峭壁。東邊巖塊下沉為凹地,不斷積水,成為如今的滇池。碧雞山(西山)峭壁高約700米,總落差近千米,十分壯觀。

有地方志書說,碧雞山中曾傳出鳳凰的鳴叫聲,當地人不知是鳳凰,稱之為“碧雞”,這座山就叫碧雞山了。明代狀元楊慎被發配到云南,曾久住碧雞關下。他把西漢祭請“金馬碧雞”的諫大夫王褒所寫《碧雞頌》刻在碧雞山上,顯然認為碧雞山就來自漢代的“碧雞之神”。清代詩人師范在《雨宿碧雞關》中也提到了此事。他這樣寫道:煙樹層層望欲迷,海光清映白玻璃。土人標榜尋常事,便遣王褒祀碧雞。

西山是昆明重要的佛教、道教圣地,曾建有進耳寺、碧雞寺、普賢寺、華亭寺、太華寺、太平寺、松隱寺、三清閣、龍門、張仙殿、如意觀、朝圣庵、龍王廟等。如今仍有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等古剎殿宇樓閣,依山臨海,掩映在茂林修竹深處,嵌綴在懸崖峭壁之上。

明初日本詩僧機先的《滇陽六景》詩中有“碧雞秋色”一首,寫的就是碧雞山。那時的昆明人三月三要“謁真武于西山羅漢寺”(明天啟《滇志》),至今昆明民間仍有“三月三,耍西山”的習俗。

滇池 ?

昆明的“靠山”

(早年的滇池)

“三山一水”中的“一水”是滇池。在古代書籍里,滇池叫作滇南澤,又叫昆池、昆明池,此外還有個“別號”叫“仰天池”(楊慎《滇海涸》)。滇池周邊有昆明的草海(又稱西湖、積波池、青草湖等),有昆陽的東湖,有晉寧的水海,有呈貢的交七浦,合稱“五湖”——加上城內翠湖兩堤分“四海”,就是“五湖四海”了。

唐代《云南志》(《蠻書》)說碧雞山“在昆池西岸,與拓東城隔水相對”。宋代的昆明城仍然瀕臨滇池,三面環水(《元史·兀良合臺傳》)。元人王升有“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滇池賦》)的詩句,可見當時的得勝橋一帶還是滇池岸邊的碼頭。徐霞客游昆明之時,今天的馬街到小西門一帶還是草海的湖沼,四圍山色,掩映在重重的水波之間,青青的蒲草冒出湖面,湖堤上長滿高高的柳樹,堪稱“天然絕勝”(《徐霞客游記》)。

今天的潘家灣、螺螄灣乃至翠湖,那時還是滇池的湖灣。早年草海老龍河水清澈見底,潔凈甘甜,一些漁民隨船捎水進城,沿著小西門一帶叫賣,城中居民爭相購買,拿回家泡茶,如今已成為歷史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楚國派莊蹻入滇,在滇池湖畔與土著部落聯盟,自稱滇王。從此滇池聲名遠播,史書有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滇池一帶“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饒、水網縱橫,歷來為高原魚米之鄉、首富之區。

滇池煙波浩渺,四圍群山環抱,湖光山色,蔚為壯觀,被譽為“高原明珠”。“滇海游”自古就是昆明人的一大快事。滇池邊出土的青銅器上,有兩千多年前的“滇池競渡”圖像。宋代大理國時期,貴族們喜好泛舟滇池,在官渡飲酒賦詩,稱為“停舟煙會”。

元明兩代,“古渡漁燈”又成為昆明八景之一,清代昆明八景也有“滇池夜月”,為人稱道。老昆明人西行,多乘船從草海到碧雞關。夏秋之時,城中士女多乘船游湖,笙歌繚繞,時人盛贊有杭州西湖之美。

滇池不僅景色秀美、風光宜人,更有利于昆明城市供水、農業灌溉、工業用水、旅游航運、水產養殖、氣候調節、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等,對整個昆明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昆明的“母親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論昆明風水
【引用】原創 昆明(走四方之五十五)
【春城秀】重溫昆明元代八景,探訪昆明別樣風情
【歲月】昆明動人的八大傳說,有些你肯定沒聽過
關于昆明的詩詞歌賦
這些關于昆明的古老傳說,你可聽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白县| 法库县| 东明县| 聂荣县| 临武县| 潢川县| 炎陵县| 左云县| 阿坝县| 克东县| 时尚| 田林县| 庆元县| 石首市| 富川| 陕西省| 伽师县| 吉林省| 科技| 全椒县| 海丰县| 渭源县| 闵行区| 犍为县| 丰原市| 安图县| 临朐县| 龙州县| 富川| 米脂县| 哈巴河县| 黑水县| 南澳县| 枝江市| 淮南市| 清丰县| 湛江市| 启东市| 家居| 荔波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