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實例檢查一下你的中醫基本功
學習任何東西,關鍵的是要首先打好基礎,這就像砌房子一樣,地基沒打牢,要砌的很高,是非常困難的,學中醫也一樣。
中醫的基礎課是什么,愛友們一定認為我這問題提的太簡單了,不就是《中基》、《中診》、《
方劑學》、《中藥學》、《內科學》嗎?
一、出兩個病案考考你就是這幾門嗎?我先不回答這幾個問題。要真的是這么幾門課,那你是否真的讀懂了?也許你會說誰不知道,差不多我都會背了,呵呵,下面我就來談幾個病人的治療,考考你的基本功!
【病案1------腋下汗出癥】
這個案子是看看你的中醫基礎理論到底學的如何?
某男,30歲,左腋下汗出,記住只有這地方汗出,每小時可以小酒杯(八錢)接上一杯汗,癥已1年,極為苦惱,證見偶有口干,時有舌質潰瘍,舌痛。前醫各法盡用,什么益氣固表,滋陰清熱,疏肝解郁,調理陰陽,調和營衛。呵,厚厚的一本病歷。
這個病人是我在做學生的時候,跟隨皖南名醫宋庸(上海名醫丁甘仁學生)實習親眼見到的、抄錄的病案,當時,宋老先生看了看病人的舌象(舌質偏紅,苔薄黃),切了脈。便起手開了一個方,什么方,猜一猜,我想絕大部份的愛友想不到!
什么方?導赤散!出乎你的意料吧,汗證誰說過用導赤散?導赤散能有止汗的功能嗎?可能沒一本書上這樣記載!但結果是病人服方5劑,二診的時候是汗就止住了!
你能弄清這宋老先生怎么會開出這么個方來嗎?
弄明白了,說明你中醫的基礎學的可以!
請你思考后再向下看!!!
可能一些愛友們對這腋汗證開出個導赤散來很困惑,別急,我們慢慢的分析。
先讓我們一起復習一下臟象學說中的心的功能有哪些?心主神明、主血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開竅于舌,心與小腸相表里……
好了,我們再回個頭來看看主要兼證:口干,時有舌質潰瘍,舌痛,舌質偏紅,苔薄黃,主要的兼證都表現在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心經有熱呀,心火循經上沖,心開竅于舌,呵,這還不簡單?那我問你,心經有熱和腋下汗出有什么關系?怎么會用到導赤散呢?
我們再來看看手少陰心經的走向:《
內經》里是這么說的:“手少陰心主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手少陰心經在腋下有一穴叫“極泉”,為什么叫“泉”?說明這地方易出水!古人取名自有其道理!
這病人心火旺盛,循經上沖于舌,所以有舌質糜爛的癥狀,燒壞了舌頭,這火還不行,蒸心液外泄,心在液為汗呀,從哪兒泄?當然先從泉眼里外泄了。呵,于是就腋下出汗了。想一想溫泉是怎么來的?呵,思考中醫別忘了“取類比象”!
凡治病有實邪,你得給邪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這熱邪你得找條路讓他泄出去,從哪兒泄?心與小腸相表里,用導赤散清熱利尿,使心火從小便而泄,所謂的引火下行。邪去了,正也就安了,一年的病廖廖四味藥也就解決了。
用方簡單,所涉及的理論也都簡單,都是中醫基礎理論上有的,對吧?可能說你會背,但你在分析這個病案的時候都用上了嗎?沒用上,盡管你會背,那也不能算你基本功打好了.
【2.病案2---入門導師考我的考題】
這個醫案考考你的中藥、
方劑基本功和臨床思維!
當年我在讀研的時候,真正帶教我的臨床是位老教授(一講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那位教授)。我的導師忙于行政,便把我拜托給他。這老教授十多歲便跟隨湘中名醫---他的叔父學習中醫,后來進到中醫學院學習過5年,再后來跟師已故全國名老中醫曾某抄方5年。不僅理論學的好,臨床水平也高,是一個不是名家的真正的名家!這話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是說這老先生臨床中醫水平極高,而淡于名利,從不喜寫文章!所以盡管在當地非常有名望,但在全國名聲也就不大了!但是他的病人卻是極多,常有疑難雜癥應手起效!
這老師脾氣很怪,他對年輕人很是不感興趣,為什么?基礎差呀!現在的年輕人就在學校學那么幾年中醫,《
傷寒論》、《
金匱要略》等一般就當選修課學了,一知半解的,有幾個人能背上幾條?!還有的學生學了五年竟然有四物湯背不得的! 也就是說,這不能怪他,是我們沒接好中醫的班。這也就不難理解我在他那一開始遭受到的冷遇態度。
當時我讀研都快一年了,每次去看這導師,我說:“老師,我來了”。他就說:“啊,你來了”,就沒下文了。然后我說“老師,我走了”,他就說:“哦,你走了”。不能不熱的,讓你感到冷冰冰的。到二年級了我要上臨床了,我找到他,我說老師我要跟你坐坐診了。他未置可否,卻給我出了這么個病案:
他說這個案子是某年考中醫副主任醫師的病案分析題,據說是全國當時有名臨床名家的劉炳凡老教授出的。題如下,極簡,但占一張試卷的70分。當時參考的人員有近一大半被此案考倒!我們院里15參考,一大半的人沒通過! 你做做看!
某男,患消渴證3年,進中藥診治,不效,出現嘔吐,甲醫診之,予《
傷寒論》吳茱萸湯癥不緩解,乙醫診治,仍予吳茱萸湯,加三棱、莪術、制大黃,數劑證平。
問:
1.此案病機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2.為何甲醫用吳茱萸湯無效,乙醫用吳茱萸湯有效?
3.三棱、莪術、制大黃在此案中的功效是什么?
這個案子的略加思索,便給出了老師答案。他無明確表態,只是眼中閃過一絲讓人不易感到的滿意,接下便是從《
傷寒論》、《
金匱要略》、金元四大家的學術思想,一直到明清著名的醫家一路考下來。完了,給了我一句話,“沒事的時候你來”。
這老師從內心收了我,整整一年時間,每天晚上讓我到他的辦公室,對我傾囊盡授其學!
說了很多題外話,回過頭來還是看看這病案該怎么分析?別急著看答案,你得先想想!
如何具體分析,我想借用一位名叫“巍子”網友的論述
“雖然前有消渴,新發嘔吐,總以嘔吐證為主,兼顧消渴之病理特點。
消渴,常作熱論,作虛論。虛論之中,又以陰虛為主(消渴的病機特點是陰虛燥熱,多表現為熱證)。醫甲(乙醫也如此)以
傷寒論之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投之。反推之,患者必有陰寒(中焦虛寒,濁陰上逆)之見證。陰寒(中焦虛寒)之證從何來?或與前醫(受消渴陰虛燥熱病理特點所束縛,于是)過投白虎、玉女、地黃之輩,耗消中焦陽氣有關。
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治陽明寒嘔本是十分貼切,甲醫用之何以無效?非寒之過重,乃寒與它邪互結,滯留中焦所致。此所謂它邪,或為食,或為瘀,或三者兼而有之。中焦虛寒,脾胃失于溫煦運化,寒食互結乃是意料中事。或有人云:三棱、莪術、大黃皆可行血,此它邪或為血瘀。不錯,消渴日久,陰虛難免,陰傷則血少,氣失載而血不行。此論亦有道理。
不過就我個人來講,偏向于寒食互結。三棱重于破血,莪術兼可行氣,制大黃緩瀉,而三者皆有消食化積之功。如果說是活血化瘀,用酒大黃豈不更貼切?如果瀉下為主,生大黃才是首選。可見在此用制大黃是取其緩瀉消食之功。三者合用,消食化積之義可見”。
我當時給出的答案是:消渴病病機為陰虛燥熱,前醫予寒涼藥過服,遂致中陽虛則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積不化,阻于中焦,胃氣上逆。甲醫用吳茱萸湯已經合乎中焦虛寒病機,然未能消除積滯,積阻于中,則胃氣不能下降,故嘔吐不止。乙醫加三棱、莪術、制大黃均為消積,且大黃能導滯,如此標本同治,治療面面周到!病能向愈!
這第二個病案其實也是在考中醫的基本功,考的什么,考你的
方劑、中藥的基本功!
為什么參考的人有一半以上不能過關,說明什么,基本功不扎實,為什么看不好病?就是這!
考副高的人都有一半不能過關,這下你還敢輕易的說自己中醫的基礎好學嗎?
二、那如何扎好中醫的基本功呢!
上面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