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諸葛亮竟然看上姜維這個庸才。
擁有中國最險峻的地形,經過諸葛亮長期苦心經營的蜀國竟然在三國之中最先滅亡,完全是姜維的冒險策略造成的。
公元228年,身負托孤重任的諸葛亮,為了完成先帝匡復漢室的遺愿,開始了六出祁山、興兵伐魏的悲壯戰事。期間魏國的姜維投奔了諸葛亮,諸葛亮27歲遇到劉備,姜維27歲遇到孔明,似乎是一種神秘的前定。
與諸葛亮的謹慎相反,姜維是個十足的冒險家,但才能比起馬謖好不了多少。對付一般的魏將還可以打個大勝仗,也曾殲敵數萬。但一旦魏國把他的克星鄧艾調來,他就沒辦法了。
景耀五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蜀國的滅亡全在姜維,《三國志》寫得清清楚楚,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御外寇。
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后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他收留的郭循就把堅持正確防守策略的丞相費祎刺殺了,造成蜀國不可估量的損失。
姜維在費祎死后,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御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并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諸城并出,與游軍并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
后主也糊里糊涂地批準了得姜維的辦法,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姜維忘記了蜀之所以能立國,是全賴山川之險(見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改魏延的層層防守的戰略,企圖誘敵深入而遷之,豈料聰明反被聰明誤,司馬昭眼見漢中空虛,便動了滅蜀之心,命鄧艾攻擊姜維,使其不能即使回防漢中,同時命鐘會領十萬大軍乘虛攻占漢中,漢中只有一萬士兵(王含、蔣斌各五千),但即使這樣少得可憐的兵力守住險要,也讓鐘會十萬大軍久攻不下,要不是蔣斌叛變投敵還真的難以攻下。
可見要是不改魏延的戰略,就算后主不理朝政,整日在后宮作樂,單憑姜維的幾萬部隊守漢中足可御敵之外,漢中不失,敵人自然就無法偷襲陰平。要知道滅蜀的關鍵人物鄧艾已經年近70歲了,再過幾年待鄧艾死后,魏國再無人才滅蜀,蜀國便可生存下去。等姜維擺脫鄧艾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魏將鐘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關,久攻不下,向姜維投書勸降,姜維堅守不出。
魏將鄧艾偷襲陰平關,入江油、破木棉竹,直取成都。而成都已是一座空城,先是董厥帶了部分的兵力去劍閣,剩余的士兵由諸葛瞻帶去綿竹抵抗鄧艾,后主劉禪連守城的士兵都沒有,只有或降或逃了,一國之君轉眼成了別人的階下去囚,這位喪國之君的最后一道旨意,竟然是嚴令姜維棄戈投魏。鐘會見到強敵來降,壓抑不住興奮,傲慢地嘲弄姜維:“來何遲也?” 姜維悲憤不已:“今日見此,為速矣”!(《晉紀》)英雄失勢,字字泣血。
后來孫盛評價姜維說:“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后圖之計,而乃反覆逆順之間,希違情于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于蘭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的確,如果姜維及時放棄劍閣回兵和諸葛瞻合兵先消滅鄧艾再對付鐘會,情況大有改觀。相似的戰況發生在一千多年后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就發揮了軍事天才, “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大敗明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當年英姿的少年如今已經62歲了,姜維必定想起孔明的諄諄教誨,當年的手足同臣魏延,鄧芝,蔣琬,費煒,楊儀都不在人世了,蜀國竟亡在自己的手里,他上無以面對蜀中遺老,下無以對孔明等人,為形勢所迫,內疚的姜維只好偽降鐘會。隨后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冒險復國行動,煽動鐘會反叛,但終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