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演義把“奸絕”曹操的殘暴奸詐與劉備的寬仁信義放在一起對比的話,那么關羽和呂布,就是“義絕”和“三姓家奴”間的對比。因此這位在文學上有其相應的作用,在歷史上也有其一定地位的呂布,在演義的前期,唯一的主角諸葛亮還未出場的階段中,還是占有大量戲份的,這一點上就連漢末時期一度力量最盛的袁紹也遠遠不及。
當然,呂布能擁有這么大量的戲份,其根本原因是呂布這個歷史人物本身就具有超凡的武勇以及傳奇的人生經歷,這些都是小說家容易下筆的地方。羅貫中同時更是虛構了很多經典段落,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濮陽城六將攻呂布的故事,在給了劉關張等人戲份的同時,也給了讀者“呂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足見對其的“偏愛”。可以說在演義中,呂布這個人物刻畫得是相當成功的。
那歷史上呂布到底是怎么樣的人呢?綜觀其一生,很難說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概括。
呂布首先是以武將的身份出現,其武勇確實了得,我們在這之前也曾介紹過。《三國志》本傳中記載,呂布被擒后,對曹操說:“明公所患不過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顯然呂布對自己能力是非常自信的,認為曹操所擔心的只有自己,而且認為由自己帶領騎兵,曹操帶領步兵便可平定天下。曹操在聽了此番話后也并不是毫不動容,而是“有疑色”,有些動心,這說明曹操對于呂布所統領軍隊的戰斗力也是很欣賞的。曹操用兵自不必多說,那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且和呂布交鋒多年,對呂布實力應該相當了解,所以說呂布作為武將統兵作戰,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而且呂布并非單純的勇將,頗有才略。王粲的《英雄記》中記載稱呂布在離開袁紹時,袁紹派人追殺,“紹假布領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明日當發,紹遣甲士三十人,辭以送布。布使止于帳側,偽使人于帳中鼓箏。紹兵臥,布無何出帳去,而兵不覺。夜半兵起,亂斫布床被,謂為已死”。可見呂布不單有武勇之名,而且也善于用計。實際上呂布與王允密謀誅殺董卓,與陳宮張邈密謀取兗州,再夜襲徐州,日后袁術攻打劉備,他能判斷形勢出兵幫助劉備,這些舉動根本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只有匹夫之勇的將領所為。
在《英雄記》中還有一段對于呂布的記載,那是呂布投奔好友張楊時,當時郭汜、李傕通緝呂布,張楊屬下有所心動,呂布知道后做了如下舉動:“布聞之,謂楊曰:‘布,卿州里也。卿殺布,于卿弱。不如賣布,可極得汜、傕爵寵。’楊于是外許汜、傕,內實保護布。” 這段話不像一個武將,倒是一個辯士所說的話,雖然此文不一定是實,但是呂布非無智之人這是肯定的。
而且呂布也頗有人緣,張遼乃是日后曹操麾下名將,在呂布死前一直追隨呂布,而呂布手下的高順也是極有才華的將領,而且他與張楊也是好友,張楊還一度想出兵協助呂布,雖然比不過劉關張之間的友情,但是也相差無幾了,龐舒也在長安城被破后為呂布私藏家小。這些人對呂布都可以稱得上有忠有義,而呂布能交上這些好友或屬下,也可見其人確實有吸引人的一面。
但是呂布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呂布的缺點比優點更加多,而且幾乎是致命的。首先就是:“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諸將各異意自疑,故每戰多敗。”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呂布帶兵不錯,但是也導致了他過于依仗武力,如董卓死后他在長安力主殺盡涼州人,所依仗的便是自己率領部下的戰斗力,但是一味用強,導致涼州人盡反,長安也被攻破,這是其雖有武勇,但是不知道用勢,只以武力為先的結果;而在下邳最終迎戰曹操時,陳宮獻計,呂布自己也認可,卻最終因妻子的一席話放棄,這比較日后三分天下的曹、劉、孫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就差得遠了。呂布作為一名統兵將領,其才智確實足夠,但是要作為一國之主,不單統兵,還要統領文臣武將,就不足夠了。陳登便說曹操將呂布用為鷹犬,呂布居然也默然,可見呂布也認識到自己的弱點。
其次,便是陳壽所說的“輕狡反復,唯利是視”這種嚴重的性格缺陷,貪小利而忘大義,如丁原、董卓兩個人之死,給了呂布相當大的好處,但是也給了他極大的罵名。古人重視氣節忠義,尤其是弒主,你不想在原來主公麾下,離去就可以了,所謂臣可以擇君,對此古人還是相當寬容的,但是你不但叛變,還殺了原來的主公邀賞,這就是極大的過錯了,而呂布不單做了,還一連做了兩次(假如細說起來呂布偷襲收留自己的劉備也可以說是一次背叛,只是他一來未殺劉備,二來劉備并非他的主公,這就不算了)。這使得他日后到了關東各諸侯處便難以生存,比如他殺了董卓,為袁術、袁紹報了大仇,但是袁術不齒其為人,惡其反復,拒而不受。袁紹一度收留之后卻擔心呂布為自己的禍害而要殺之,正是有如此的劣跡,曹操才聽到劉備說董卓、丁原的名字時便殺了呂布,否則即便劉備說再多的壞話,曹操也未必不收留呂布。
第三,好色。王允的連環計雖然史無可考,但是“布與卓侍婢私通”一事卻是絲毫不假,如果這個可看做是呂布日夜保護董卓,其侍婢美女愛英雄的話,那么《英雄記》上,“布謂太祖曰:‘布待諸將厚也,諸將臨急皆叛布爾。’太祖曰:‘卿背妻,愛諸將婦,何以為厚?’布默然”,這就說不過去了,正是他屢次對身邊的人,無論主公也好,部下也好,對人家的妻子垂涎欲滴,又怎會不惹人怒。
第四,目中無人。呂布再有一個極大的缺點便是一朝得志便目中無人,和同僚關系搞得很糟糕。之前說過,誅殺董卓的一大因素很可能就是呂布是并州人,和董卓的涼州派系搞不好關系,而殺了董卓后,呂布得掌大權,卻和涼州人的關系越來越差,甚至要誅盡涼州人。等到了袁紹處,也是因為呂布認為自己有功于袁家,看不起袁紹手下眾將,終于和袁紹決裂。而且呂布并沒有認識到這點,到劉備處他哭訴說:“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爾。”呂布只知眾人要殺己而不知其為何要殺己,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是個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也難怪劉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了)。比如他射戟救援了劉備一次,便認為對劉備有功,卻全忘記了,若不是他偷襲徐州,劉備怎么會落得要他救的下場,更別說劉備不久后就被他攻打逃亡。這樣的情況下還希望劉備為自己說好話,可見呂布其人太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只知自己對他人的恩,而不記得自己對他們的仇了。
可以這么說,呂布這種人的存在是亂世的必然,他的滅亡也是亂世的必然。沒有這種人,亂世不稱其為亂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亂世無法結束。他只是為亂世而生,在亂世中扮演一個可能很顯眼的配角,然后匆忙謝幕。他的英姿固然瀟灑,他的能力固然驍勇出眾,可是他不懂得演戲,所以他注定不是亂世的主角,只能早早謝幕。這正是:
赤兔本應屬英雄,李肅美言巧降龍。
雖是求得如意將,不知其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