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根據《土地管理法》、《湖南省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暫行辦法》、《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湘政辦發[2005]53號)、《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預留安置用地是指在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成片征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按不高于征地總面積8%的標準,預留給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用于安置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建設用地。 預留安置用地由享有預留地權益的集體經濟組織自行申請,依法依規取得。 第三條 本辦法適用于《郴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年)》確定的市中心城區105平方公里的規劃城市建設用地范圍或市政府依規成片征收儲備的特定區域范圍。 第四條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規劃指導下,引導預留安置用地與農村居住小區適度集中,使預留安置用地與推進“空心村”治理和舊村改造以及征地拆遷實施公寓式安置用地統籌規劃,以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規劃部門在制訂區域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應當將預留安置用地納入規劃,留足預留安置用地。 第五條 預留安置用地管理遵循政府調控、統一規劃、用地集中、有序建設、權益對等、面積分攤的原則??蓪Υ迩f內現有各類建設用地和依政策所獲預留安置用地,按城市規劃,依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批準調整置換,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侵占被征地農村集體預留安置用地,確因規劃調整需要占用預留安置用地的,應當另行規劃安排同等面積的土地置換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第七條 預留安置用地用途根據規劃用途確定,主要用于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發展二、三產業的用地。預留安置用地不得擅自用于房地產開發。 第二章 土地的取得和供地方式 第八條 預留安置用地必須符合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格土地用途,依法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及農用地轉用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土地使用證書上備注“村(組)集體預留安置用地”字樣。 第九條 預留安置用地指標應相對集中使用,原則上需累積至6畝(含6畝)以上時方可申請使用,不足6畝的,可先由市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核發預留安置用地指標確認書。特殊情況需要使用6畝以下的,經市規劃、市國土資源局同意后方可申請使用。 第十條 預留安置用地用于村(組)集體經濟組織,興辦鄉(鎮)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以及農村村民符合條件和要求建住房需要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依規定提出申請并依法辦理集體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商品房開發禁止使用集體所有土地。 預留安置用地使用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一般以劃撥方式供地,依法辦理相應的農用地轉用和征地手續。 第十一條 村(組)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預留安置用地土地使用權后,應盡快按規劃和土地使用要求實施項目開發建設,超過一年以上未動工開發建設的,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章 土地有償使用和流轉 第十二條 預留安置用地依法取得為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其有償使用依國有土地使用權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運行。 第十三條 預留安置用地依法取得為集體建設用地的,其建設用地有償使用,是指集體土地所有者在一定年限內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讓與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集體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有償使用費的行為,包括出讓、出租,作價出資(入股)等方式。 集體建設用地依法實行有償使用,包括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范圍內,依法辦理了用地審批手續的新增集體建設用地,以及原依法取得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 集體建設用地依法實行有償使用,不包括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用地和農村村民居住用地,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四條 預留安置用地為集體所有的,其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是指將依法有償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轉讓、出租、轉租等形式發生轉移的行為。原無償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的,應當先按《湖南省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暫行辦法》(湘政辦發〔2008〕32號)有關規定審批,簽訂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合同,補繳土地有償使用費,并辦理土地登記。 第十五條 預留安置集體建設用地的有償使用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的具體運行程序和要求,依《湖南省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暫行辦法》(湘政辦發〔2008〕32號)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預留安置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應當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村民會議或者村民小組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第十七條 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無能力投資開發、長期無項目投資建設的預留安置用地、因償還債務需處置預留安置用地、在符合城市規劃并經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程序和要求研究同意基礎上,將預留安置用地用于房地產開發的,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依法依規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并按招拍掛出讓土地的要求,在國土資源有形市場公開交易,原屬集體所有建設用地的,應先依法依規辦理征轉為國有土地使用權手續。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由市政府收回或組織收購的土地使用權,納入土地儲備后依法處置。 第四章 土地收益和監管 第十八條 預留安置用地屬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其有償使用收益分配,依省以上現行有關政策執行。 第十九條 預留安置用地屬集體建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有償使用費;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使用權流轉增值收益。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取得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流轉增值收益等土地收入,屬農村集體資金應當納入農村集體財產統一管理,單獨建帳,專項用于集體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社會保障支出和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生產,并定期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開收取和使用情況,接受監督。 第二十一條 市農經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建設用地土地收益、分配的協調管理。區政府、鄉(鎮)政府對農村建設用地土地收益負有依規管理,糾紛調處,維護權益,檢查監督的權力和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二條 有關工作人員在預留安置用地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由有關部門對相關責任人員依法依規進行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三條 各縣(市)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由市國土資源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