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應該早睡,但就是忍不住刷抖音到半夜;
明明知道自己應該去學習,但就是忍不住追劇,一看就停不下來;
明知道熬夜后第二天精神萎靡,依然放不下手機;
明知道喝奶茶會胖,卻抗拒不了當下的欲望……
#01
為什么自律那么難?
為什么別人能長期自律,我就是“間歇性回血,持續性頹廢”?
為什么別人看起來又自律又快樂,而我只能焦慮挫敗呢?
比起「拖延」「自制力弱」或「天賦有限」,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在于打雞血或者強行硬撐。
那些優秀的人,并不是因為自律所以快樂,而是因為快樂,所以自律。
相比之下,我們之所以做不好,不是因為我們本質上就是個廢物,也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太過驕縱不夠狠——
答案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太差了,我們活得太不快樂了,所以做不到自律。'
我們理性上知道一件事是「應該做」的,但我們的心理狀態是「不得不做」,因此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拖延這種痛苦。
人的大腦在數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一種本能:趨利避害。
根據《動機心理學》,雖然人們往往認為,自己做或不做一件事是根據理性的利弊判斷,但實際上,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緒驅動的。
為什么明明制定了很多提升的計劃,但起床后就看劇玩手機然后停不下來?
“我本來想拒絕的,但手機給的實在太多了!”
人很難從一件相對快樂的事轉向一件相對痛苦的事。
但為什么那些自律的人,往往可以做很多在我們看來很痛苦的事還做得很快樂?
這些事雖然對別人來說很痛苦,但對他們來說反而很快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去做,并且從中獲得快樂。
而當我們用「必須」「應該」讓自己做(實際并沒想做的)事時,動用的其實是意志力,而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
#02
真正的自律,從來不靠硬撐
不同于多巴胺的及時快感,內啡肽則必須通過辛苦付出才能獲得,最后越痛苦越上癮。
演員張鈞甯堅持跑步14年,她說:
“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喜歡出去跑幾圈來釋放自己,流過汗,沖個澡,大腦瞬間豁然開朗。”
一直以來,只要提到自律,仿佛就只靠苦哈哈的努力和堅持。
每天5點起床、每天拼命減肥鍛煉、睡前很困了還要堅持把書看完.....
盡管自律是為了對抗身體的惰性,但自律并不完全是吃苦和逼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找到你的自律目標和適合的方法,比如減肥,有的人喜歡跑步,有的人喜歡瑜伽,有的人喜歡跳舞。
不用完全遵照別人的行動計劃行動,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行動起來就好。
#03
從低強度自律開始
自律開始不難,難的是能長期堅持。
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破窗效應”:當一件不好的事或行為出現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放任它繼續壞下去。
我們容易在自律的路上放棄,便是“破窗效應”在作怪。
本打算堅持閱讀100天,但在45天的時候,因為狀態不佳,沒有進行閱讀,繼而認為自己沒有完美實施計劃,自此放棄原計劃。
但其實,自律的核心是長期,而不是強度。
在1年10年的長度下,一天兩天沒完成真的沒什么關系,咬牙堅持過度高強度的自律只會讓事情適得其反。
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一個完美的自律者,也不必要求自己時時刻刻都保持自律。
適度的彈性,讓自律不再痛苦,更容易堅持下去。
真正的自律,從來不靠痛苦地硬撐。
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擺脫高期待值等外在條件的無形限制與心理壓力,讓自己一身輕松地堅持下去。
最小化目標,讓自律先行一步;彈性行動,讓自律堅持到底。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
“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點個“在看”,時光序陪你一起變得更好!
時光序
你終身陪伴的私人管家
一款幫你規劃時間
管理生活的全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