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語言學
傳統語言學一般指19世紀以前的語文學和19世紀以來的歷史比較語言學。 語文學指從古代書面文獻角度研究語言文字。人們對于語言的興趣與研究可以上溯到兩、三千年以前。中國、印度、希臘-羅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語言的國家和地區。早在公元前2—3世紀,我國戰國時代哲學家荀子在《正名篇》中就提出名稱同其所代表的事物沒有必然聯系的觀點。荀子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此后,《爾雅》──我國第一部語義詞典,《方言》──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說文解字》──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漢代劉熙的《釋名》,隋朝陸法言的《廣韻》,宋朝陳彭年的《切韻》,以及清代大家的語言研究著作,譜寫了中國語言研究色彩紛呈的篇章。根據研究的對象,可分為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三個分科,統稱為“小學”。大體上說來,中國傳統語言學中的訓詁學著重研究字義,文字學著重研究字形,音韻學著重研究字音。由于形、音、義關系密切,上述著作都具有“字典”的性質。又由于共同目的是解釋古代文獻,整個“小學”成為經學的附庸。但這些著作是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成果,是語言研究中寶貴的遺產。古代印度的學者對語言的研究也比較有價值。著名的巴尼尼對《吠陀》的語法進行了研究,作品《梵語語法》提出了近四千條規則,其討論問題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統性以及表述的簡練性是其他語法書無法比擬的。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有兩個方面是西傳統語言學望塵莫及的:一是對語音問題的研究,一是對單詞內部結構的研究。正是古印度學者對梵語語音作出的準確詳盡的描寫,才使得公元18世紀末歐洲學者對梵語同拉丁語以及其他日耳曼語言的比較成為可能。 古希臘的學者對于語言喜歡作哲學上的辯論,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就對語言問題進行過兩有名的大論戰,其中一場論戰是在“自然發生派”和“約定俗成派”之間展開的,論戰的焦點集中在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上。“自然發生派”認為,單詞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質,或者說,事物的名稱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語言是自然發生的。“約定俗成派”則認為,事物的命名是人們在實踐中互相約定的,和事物的性質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亞里斯多德是堅定的“約定俗成論”者。早期的希臘學者對語言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詞源學、語音學和語法學等方面。比較著名的是亞里斯多德的語法理論。此外斯多葛派、亞里山大里亞學派等在語言研究中也作出了很大貢獻。特別是亞里山大里亞學派的狄奧尼修斯·特拉克斯,他在名為《讀寫技巧》的一本小冊子中,把詞分為名詞、動詞、分詞、冠詞、代詞、介詞、副詞和連詞八大類,在后來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歐洲的語法學家在分析語言時,都是按照這八類進行的,盡管所用術語略有不同,可見影響之深遠。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希臘的統治地位逐漸由羅馬帝國所代替,羅馬研究語言的空氣也活躍起來。在希臘語法的基礎上,古羅馬的學者也寫了許多語法著作,如瓦羅的《論拉丁語》等長期被當做權威語法著作。此后在中世紀,拉丁語幾乎成為歐洲語言研究的唯一對象。文藝復興以后,16世紀末就開始有了語言的比較研究。18世紀末-19世紀初,逐步形成了歷史比較語言學。其奠基人是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克,德國語言學家葆樸、格林,俄國語言學家沃斯托科夫。19世紀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世紀。19世紀中葉的語言學家幾乎都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語言,其中最為著名、影響最大的是施萊歇爾(1821年——1868年)。在他眾多的著述中,最重要的當屬《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該書于1861年出版,后再版多次,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施萊歇爾根據語言的共有特點而將語言分為不同的語族,并用譜系樹形圖來表示語言的歷史淵源和體系。《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有約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研究語音的,書中的觀點對后來的青年語法學派的影響尤為明顯。歷史比較語言學使語言研究擺脫了其他學科的附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譜系分類,至今影響著對親屬語言的研究。在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普通語言學概括了眾多語言的特點而逐步形成,開始對人類語言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形成了一些學派,如以德國語言學家繆勒為代表的自然主義學派,以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學派,以美國人類學家薩丕爾為代表的觀念主義學派等。洪堡特被認為是普通語言學的奠基人,他的理論對索緒爾有一定的影響。進入20世紀后,現代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興起,但它沒有完全代替傳統語言學。從古到今傳統語言學依然源遠流長,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其中一部分已與現代語言學合流。
2、現代語言學
現代語言學是指20世紀初以來建立在索緒爾語言理論基礎上的各語言學流派和分支學 科的總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早年從事過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后來,在多年教學和研究中,深感歷史比較語言學有其局限性,如孤立地處理語言單位,忽視語言的體系性,強調語言的歷史比較,忽視共時的研究等。他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和方法,于1906年-1911年在日內瓦大學講授普通語言學,被稱為日內瓦學派。他在語言理論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成功地區分了語言和言語、共時和歷時、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等,他的語言理論是語言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標志著現代語言學的形成,他的代表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成為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基礎。 結構主義語言學各流派是以索緒爾的語言理論為基礎的。主要有: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在歐洲的重要代表,由語言學家馬德修斯(1882年——1945年)和雅科布遜(1896年——1982年)與1926年創建,而特魯別茨科依(1890年——1938年)則被認為是該學派的杰出代表。布拉格學派的研究重點是把語言作為一種功能體系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在音位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20世紀的30年代,在歐洲的丹麥形成了以葉爾姆斯列夫(1899年——1965年)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Copenhagen School),他們完全贊同索緒爾的觀點,認為語言是形式而不是實體,他們試圖建立一門新興的語言學——語符學,葉爾姆斯列夫的《語言理論導論》就直接反映了他們的這種觀點。 英國共時語言學研究始于語音學和音位學研究。斯威特(1845年——1912年)是19世紀下半葉用共時描寫方法研究語音學的杰出代表,他在1877年出版的《語音學手冊》中把音素分為能區別意義和不能區別意義的兩大類。不能區別意義的音素之間的差異是由語音環境造成的,盡管他沒有使用“音位”這一術語,但其概念卻是十分明了的。瓊斯(1881年——1967年)繼承和發展了斯威特的理論和學說,并用“寬式音標”和“嚴式音標”來代替斯威特的區別意義和不能區別意義的兩類音素。20世紀初的英國語言學界,弗斯(1890年——1960年)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最為突出,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對他影響最大的要屬他的同事、人類學教授馬林諾夫斯基(1884年——1942年)。馬林諾夫斯基出生于波蘭,20世紀初曾對太平洋的特洛布里恩德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使用的語言進行過實地考察,他發現,如果不參照當地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要把當地的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是非常困難的。語言的語義解釋除了依靠語言本身之外,還依賴于使用它的社會。馬林諾夫斯基在《原始語言中的語義問題》一文中提出“語言是在使用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起來”,語言對社會的依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語言是根據社會的特定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所以語言的性質與使用都反映了該社會特定的特征;語言的使用完全依賴于語境,語境對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認為所謂語義實際上就是參照特定的文化背景對語言所進行的功能分析。弗斯贊同馬林諾夫斯基關于語言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意義就是語言在語境中的功能等觀點,雖然他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是韻律音位學,但在他的整個語言學研究生涯中,他特別重視語言的社會功能,重視語境等方面的研究,并試圖把馬林諾夫斯基的學說發展成為一套語言學的理論體系。弗斯獨特的語言學理論對英國后來的語言學家影響很大,是系統功能語法的堅實基礎。 在共時語言學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這一學派在語言描寫上取得的成就最大,所以被稱為美國描寫語言學派,鮑阿斯(1858年-1942年)和他的學生薩丕爾(1884年-1939年)是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開路先鋒。鮑阿斯首先提出:語言的結構分析應該在語音、詞和句法三個層次上進行,薩丕爾對鮑阿斯體系作了進一步的發展。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龍菲爾德(1887年-1943年),他在1933年出版的《語言論》被稱為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圣經”,是一段時期內每個從事語言研究人員的必讀書。弗里斯、特雷格、史密斯、弗朗西斯、黑斯、希爾、哈里斯等人都對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 結構主義語言學主要特點是:重視共時研究,重視“活”的口語研究,嚴格區分語言和言語,依靠歸納方法對收集的語言事實進行分類,客觀地描寫和研究語言事實。
3.當代語言學
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句法結構》出版,標志著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誕生。 喬姆斯基改用轉換的方法,把抽象的深層結構轉換為具體的表層結構。他的成就在于:他證明了能夠用形式和邏輯的方法來描述一種自然語言,他研究了人類普遍具有的生成話語的語言能力。這是前人沒有做到的。 轉換生成語言學從50年代到80年代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古典理論、標準理論、擴充式標準理論、修正的擴充式標準理論、支配和約束理論。 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興起打破了結構主義語言學一統天下的格局,使當代語言學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除了格語法、生成語義學等對轉換生成語言學也有一定的修正以外,在轉換生成語言學的直接挑戰下,原有的語言學派不斷完善自己并產生出一些新的學派,如序位語法派就是在結構主義的基礎上通過改進而產生的一個語言學派別,代表人物是派克。層次語法學派則是在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和哥本哈根語符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語言學派別,代表人物是美國語言學家蘭姆。而系統功能語言學是在英國語言學家弗斯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語言學家韓里德。
當代語言學克服過去語言學的種種局限,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其發展趨勢是:重視語義研究,語言學對象擴大為語言體系、言語活動和言語機制,語言學邊緣學科涌現,語言學理論廣泛應用,語言學研究重點從結構轉向建構(建構一指利用語言體系中的材料構成話語;一指利用話語中的創新,在其約定俗成后充實語言結構體系;一指個體在習得和學習一種語言后,逐步建構個體的語言體系,使之接近于全民語言體系)等,建構語言學要求在繼續研究語言結構體系、描寫語言現象的同時,更多地研究建構規律,以便更好地建構話語,并建構語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