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策略探析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學習時間最長、份量也最重。但現在小學生的計算普遍存在準確率低的現象。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為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口算教學是計算教學的基礎
學生口算基礎好,就可以減少筆算的困難。要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準確率,必須抓好口算的基本訓練。低年級20以內的加減法,乘法口訣表要反復訓練,100以內的口算加減法,口算乘法和除法等也要達到熟練。這些都是四則計算的基礎。還有一些常用的數據,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熟記。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而且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會受益無窮。其次口算訓練還要持之以恒。每節數學課前必須進行口算訓練。在班級中適當開展一些口算競賽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
二、理解和掌握算理是計算教學的重點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不要讓學生感到數學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多創設情景,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例如:小學一年級十幾減九的教學,要讓學生全部動起來,通過擺小棒分一分,知道要先從10里減去9,再用幾加1,從而掌握破十法。對于十幾減幾的教學,還可以編順口溜便于學生記憶,提高計算速度和學數學的興趣。再比如:1/5+2/5=3/5,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直觀理解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實際上是若干個分數單位相加減,然后再引導學生抽象出法則等。但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上,應幫助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計算法則。在應用法則計算時,要讓學生詳細地講出思考和計算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基本掌握法則,可簡化中間的環節進行計算。
三、重視計算錯題分析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剛學習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例如,進位加時,忘了進位,退位減時,前一位退了1,可計算時忘了減去1。特別是連續退位的減法,連續進位的加法,漏寫或忘加的錯誤較多,這些都與小學生記憶不完整有關系。因此,教師就要及時的了解學生計算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輔導。對于大多數學生都做錯了的題,教師就要進行集中講解,分析計算錯誤的原因;對于基礎差、常做錯題的學生,教師就要多下功夫進行輔導。另外,要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經常做錯的題或類似的題作為學生的作業,再次反饋學生掌握情況。“改錯”不但能使學生弄清錯誤的原因,改正錯誤,而且還能達到預防的效果。使學生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但還是計算不準,主要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對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
1.讓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進行認真校對,做到不錯不漏。
2.讓學生養成認真計算、規范書寫的習慣。要求書寫工整規范。進位的數字要寫在適當的位置上,退位點不能少,列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兩個數字之間要有適當的間隔。
3. 讓學生養成估算和自覺驗算的習慣。教師要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的要求。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計算能力的培養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在計算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