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就錯在生活節奏不規律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人類集體活動中,沒有任何東西比節奏更有力量。”
“節奏”就是生物鐘的正常運轉,是健康的保證,而生物鐘“錯點”,便是亞健康,乃至疾病的開始。此時即需要及時調整,休息是基本的調整手段,否則會是生物鐘過度“錯點”,最終導致疾病、早衰、折壽、死亡。
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了“生物鐘養生”的新概念,其核心是主動休息,即在人還不太累的時候,就要為健康充電———休息。
什么是休息,行為變化就是休息。主動休息的核心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長短不一,但有一條必須遵守,即工作再忙,也不要太晚睡覺。
當今社會信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處在劇烈的競爭中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接踵而來的疲勞也就容易發生。有專家指出,疲勞,特別是腦力疲勞,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世紀危害人體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1994年上海地區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只有67歲,較全市一般職業人群早死3.26歲,其中15.6%發生在35-54歲的早死年齡段。為什么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科技人員會發生英年早逝呢?分析其原因是復雜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科技人員的勞動方式與工人、農民不同,科技人員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續不間斷的工作著,生活節奏很不規律,尤其是事業心強的一些科技人員甚至連做夢也在思索著問題,極易產生疲勞。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體力疲勞,而忽視腦力疲勞。體力疲勞、腦力疲勞都是人體一種保護性反應,它提醒人們疲勞了應當休息,使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如若無視腦力疲勞,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同樣會導致過勞而危及生命。因此,預防和消除腦力疲勞,對中老年人,特別是科技人員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預防、消除腦力疲勞呢?重要的一條是生活節奏要有規律。怎樣生活才算是有規律呢?一般講,除了飲食起居外,還要注意目標定位要確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務多重,無論如何要給自己留出一定的“喘息”時間,學會交替使用人體各部分,充分發揮各部分功能,培養一項業余愛好。如連續一周的緊張工作、學習,周末娛樂半天。尤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記“健康的體魄來自睡眠,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
錯就錯在有東西不會吃
生命首先在于營養,沒有營養就沒有健康。營養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人體器官的功能和組織的正常代謝,依賴著必需營養。營養對疾病防治以及衰老的過程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晚年的健康狀況更為密切。營養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緩衰老,有些人60歲就表現出虛弱,行動不穩,容易疲勞,感覺遲鈍;而有些人,年過八旬仍像“年輕人”。因此,可以這么說,決定生命后期生理性或機能衰老程度,某種意義講取決于營養狀況,不是生存的年齡,也就是說吃得長壽。
目前,我們大部分人的營養狀況怎么樣呢?有東西不會吃。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對營養很不講究,吃飽就算,或者忙于應酬,頓頓雞鴨魚肉、山珍海味,高脂肪、高蛋白質飲食。營養失衡會導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尿酸以及腸癌、乳腺癌……還有一部分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讀了一點醫學科普文章,視膽固醇如虎,盲目地節制飲食,肉不吃、蛋不吃、無鱗的魚也不吃。殊不知,過分強調降低膽固醇水平,更容易誘發疾病,于健康不利。另外一部分人怕胖,片面地節制飲食,其實太瘦對人體危害不比太胖少多少。科學的態度是: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也就是說,樣樣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據上海人膳食狀況,營養學家提醒大家注意,要調整膳食結構,迅速將烹調用油降下來,嚴格做到每人每天烹調用油控制在1湯匙左右,不吃或少吃油炸、油爆食品。盡快讓糧食恢復到主食地位上來,一般輕體力(包括腦力)勞動者,每人每天糧食攝入量不少于300克。蛋白質不能少,但也不能多,努力做到每人每天1瓶奶、1個蛋、50克豆及豆制品、魚和肉。蔬菜攝入量盡一切可能做到每人每天500克(含水果50-100克),一日三餐基礎上,在標準米尚未恢復供應情況下,每人每天還要額外補充一粒多維元素片。只有這樣健康才有可能。
錯就錯在運動“餓一頓”、“飽一頓”
“生命在于運動”是法國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的是運動,這是預防、消除疲勞,健康長壽的另一個要素。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來講尤為重要,中老年人好靜不好動,傾向安靜生活,是導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體育鍛煉與營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
體育鍛煉貴在堅持,重在適度。對待體育鍛煉有兩種情況應當注意:一種是工作忙,鍛煉顧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有氧代謝運動之父肯尼斯·庫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應走3次,每次走3200米,時間為20分鐘內。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3200米40分鐘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堅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減少50%。這是因為長期堅持鍛煉,可改變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臟冠狀動脈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對減少,甘油三酯明顯降低,體脂減少,腰圍縮小。經常參加鍛煉,血液總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緊張時血壓不至于因此升高而誘發心絞痛、腦卒中危險性。此外,體育鍛煉還能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正確的態度是把體育鍛煉作為一日生活必修課,雷打不動。至于體育鍛煉的項目不必強求,可因人而異,廣播操、練功十八法、太極拳、氣功、健身跑、登樓、球類等不必硬性規定,但有一條必須牢記,這就是運動量要適度,一般以鍛煉完畢,冬天自覺全身暖和,夏天微微出汗,但不覺得心跳為度。進入老年期后,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適當體育活動,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特別是現代都市人,工作、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進出坐汽車,上下樓坐電梯,洗衣用洗衣機……體力活動越來越少。據調查,中學生每天能堅持30分鐘以上鍛煉的學生,只占26.8%,機關干部包括部分高級知識分子,能夠天天堅持不少于30分鐘體育鍛煉的只有35%,65%的人天天忙于工作應酬,不能參加體育鍛煉,處于嚴重運動饑餓狀態。另一種情況是要么不運動,一運動就是滿頭大汗,氣喘、心跳。尤其是平時忙于工作,根本想不到鍛煉的一些人,每當他疲勞不堪,力不從心的時候,忽然想到運動,向運動去要健康。其實,每當疲憊不堪的時候,需要的是休息,不是運動,這時候運動,往往適得其反,不僅不能消除疲勞,反而會影響健康,甚至誘發疾病。
生活節奏不規律、營養不均衡、運動不得當是構成現代人早衰、死亡主要原因,除了這三大原因外,還有居室不衛生、吸煙、酗酒以及心理壓力重等等原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贅述。總之,健康靠自己,靠自己腳踏實地地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創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