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職業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調整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教師與社會之間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教師道德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具體形式,既受社會條件的制約與影響,又反過來積極的影響社會,表現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沒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綜合素質,就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
教師職業有許多特點,如高尚的道德,豐富的知識,為人師表的行為,等等。與其他行業的道德相比,教師的職業的特殊之處,就是愛心、表率與自我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烏申斯基指出:“教師個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作為教師,只有熱愛學生,特別是尊重、愛護、信任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富有實效。愛學生,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德區別于其他行業道德的主要特點。師愛的基礎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學生人格是施愛的基本要求,也是獲得學生的愛的基本途徑。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情緒與情感,以及尊重學生的選擇與判斷。師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心與學生的心融為一體。不管生活中有多大困難,見到學生就什么都忘記了,不管心里有多少愁事,投身到學生中間天一下子就晴了,不管自己已經是多大,在孩子中間總覺得年輕。可以說這樣的老師是境界高的老師,現實中也不在少數。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對待學生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人格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教師要想不愧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號,就必須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道德要求.
教師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歷來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名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價值觀,必須自覺地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須熱愛和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必須具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識、才華、青春和生命奉獻給這一事業的信念、決心和勇氣。可以說,教師勞動的本質特征就在于奉獻,教師道德的寶貴精髓也在于奉獻。
教師職業道德在實施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教師不喜歡的孩子,這樣才能做到呢?首先,你要特別尊重他的人格,呵護他的自尊心。后進生,或者問題學生都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們天天生活在屈辱、悲觀、不服氣、逆反的矛盾之中。這時他最需要理解與同情。不要以為這樣的學生不可救藥。給他一點尊重,就能換回他的一點良知。當然,對于一些問題學生來說,這個過程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