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課堂教學不僅是教師知識傳遞,同時也有師生互動而產生的新的知識,也是形成“學生式的教師”、“教師式的學生”的過程。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無聲的教科書,它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熏陶著學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思維處于最佳的狀態。學生也只有在輕松和諧愉悅課堂氛圍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學習狀態。教師應善于運用一些策略,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親切的笑容、適度的幽默、鼓勵性語言、師生平等互動以及小游戲等都有助于營造良好氛圍。教師千萬不可板著臉上課,這樣的課沒有人愛聽的,這樣的課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廢止“一言堂”“家長制”的教學作風,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引路人的姿態出現,態度和藹可親,作風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做到“不惟書”、“不惟師”,勇于提問,敢于質疑。如果我們能夠營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氛圍,就可以使學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躍,結出課堂教學高效率的碩果。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追求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加強自身的形象建設,要具備嚴謹求實的作風,并且要重視師德的修養。要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教師應具備這樣一些能力,獲取和駕駛知識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學生心理的能力;教學的組織力,語言的表達能力等。努力把“應試教育”改變成“素質教育”,承認學生之間的差距,多親近、尊重他們,關心、幫助他們,把自己的真摯的感情投入到他們身上,做他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