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米筐投資
1
如今在成都的街頭,你很可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他們在視頻里統一啃著饅頭,統一生意失敗,統一負債幾百萬,但最終都匯聚到了成都,準備重頭再來。
盡管不同的賬號,背景的高樓都是一樣的。
不了解的還以為,成都已經成了“人均負債300萬”的城市。
顯然,這是一種炒作話題拉流量的行為。
這個時間點的場景,和成都火熱的樓市,顯得格格不入。
成都樓市,正在成為量價齊漲的領跑者。
2月份,盡管新房環比漲幅只排在全國第七位,但二手房的環比漲幅卻排在全國第一。
更兇猛的是, 成都的新房、二手房同比漲幅,都排在全國第一位!
而這種勢頭,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了。
2022年1-9月,成都新房環比漲幅一直保持前兩名;2022年10月-2023年2月,成都新房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全國第一。
更兇猛的是二手房,從2022年6月到今年2月份,成都的二手房同比漲幅連續9個月位居全國第一。
在全國房地產市場一片低迷的大背景下,成都新房二手房已經連續上漲14個月,比北上廣深杭都要火熱。
與此同時, 成交量也在猛漲。
2月份,成都二手房成交量1.91萬套,環比增長近9成,同比增長2.4倍,創造了單月成交量的歷史新紀錄。
甚至,某個新盤開放登記時,把成都住建局的網絡都給擠爆了。
成都,真的漲瘋了。
量價齊升的背后,樓市調控政策放松可算頭功。
2022年,成都對樓市松綁的政策微調幾乎貫穿全年,包括人才購房、公積金提取、自有住房出租增加購房資格、多孩增加購房資格、父母投靠落戶增加購房資格、二手房帶押過戶等。
可以說為了救樓市,成都傾盡全力。
2
而從長遠來看, 成都的人口吸引力也足以支撐樓市的火熱。
2022年的人口數據尚未公布,但在此之前的成都人口增量,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2119.2萬人,排在全國所有城市第四位。
而在全國40個主要城市的人口增量排名中,成都增長24.5萬人,超過常年的對手杭州,僅次于武漢排在全國第二位。
2001-2011年,成都的人口更是暴漲712萬,這個增量甚至超過了深圳和廣州,位居全國第一。
同時,成都的人口結構也比較健康,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達到了68%。
60歲以上人口占比17.98%,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62%。盡管已經出現老齡化,但在國內主要城市的對比中,速度已經算慢的了。
而在2021年,成都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4.2%、4.7%,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二。
北上廣深之外,成都已經成為年輕人最向往的城市之一。
足以證明,成都的人口吸引力實在太強。
但與此同時,成都強大的吸引力也被冠上了“吸血之城”的稱號。
2020年的七普數據,成都人口2093萬,占四川省總人口25%,是第二名南充的4倍左右。
如果對比過去十年的人口增長,除了成都增長超過500萬,再也沒有城市人口增長超過50萬,甚至21個地級市有13個都處在人口流失的狀態。
這些流失的人口,大多數都涌向了成都。
正是這些年暴增的人口,才讓成都的經濟、產業、樓市有了足夠的支撐。
3
“一城獨大”的模式,成都可謂發揮到了極致。
從2022年的GDP總量看,成都首次超過2萬億元,在四川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
排在第二位的綿陽,GDP總量不過3626億,僅僅是成都的六分之一左右。 這中間像隔著一道鴻溝,綿陽、宜賓都無力追趕。
而四川GDP最少的阿壩州,只有462.5億,和成都的差距已經拉大到了45倍。
城市發展的不均衡,肉眼可見。
成都,已經國內除了北上廣深之外,新一線城市的水準;而其他的小弟,卻依然在三四線苦苦掙扎。
毫無疑問,成都是強省會戰略成功的典型樣本。
在省會經濟首位度排名上,成都GDP以接近37%的占比,排在27個省會的第四位。
在成都前面的,只有長春、銀川、西寧3個城市。
究竟是要一城獨大還是均衡發展?
一城獨大,可以充分吸收周邊城市的人口、資金支撐核心城市(一般是省會)的發展,做大做強,能和國內其他核心城市甚至國際大都市比肩。
均衡發展,能充分照顧各個城市的感受,讓每個城市都能享受政策、產業的紅利,從而能更快實現共同富裕。
對這兩個模式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歇過。
但對于四川來講,成都的崛起,或許是更快提升競爭力的方式。甚至對于整個西部來講,都是有益的。
中國第四極的位置,只會越發穩固。
(米筐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