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三國小人物志0030:身不由己的可憐傀儡——劉琮
三國最身不由己的可憐傀儡劉琮:他的人生是幾個導演寫好的劇本
劉琮,是三國時代劉表的次子,也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一個著名軟蛋形象。按照演義中的敘述,劉琮是劉表來到荊州后,與新娶蔡夫人所生的兒子,年方十六,聰明伶俐,故少年得寵,深得劉表喜愛,也得到蔡瑁張允等荊州實權派任務的支持。
在劉表去世以后,劉琮成為荊州之主,卻不思保境守土,反而是作為荊州本地名門望族(主要為蔡,張,蒯三家)的代表,一槍不發向曹操主動投降。試圖用主動獻城的方式,來求得榮華富貴,并換來自己下半生的安寧。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曹操一開始雖承諾保劉琮“永鎮荊襄”,之后卻出爾反爾,推翻諾言。在劉琮并不情愿的前提下,被曹操硬封為“青州刺史”,并即日上路趕往青州。不僅如此,曹操還派大將于禁半路劫道,將劉琮與蔡夫人孤兒寡母斬殺于路上,以絕后患。
于是,追悔莫及的劉琮,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曹操的陰謀之下,并在歷史上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的典故……
歷史上真實的劉琮,是否也是這樣一個軟弱無能的敗家子,被大兵壓進的曹操嚇破膽不敢抵抗,將父親辛辛苦苦經營二十年的江山,白白拱手相送,而且到頭來還不得善終?
我想,我們還是翻開《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來看一看歷史上真正的劉琮,究竟是什么樣。
首先,劉琮并非是蔡夫人所出,他和兄長劉琦一樣,都是劉表前妻所生,二人是同父同母的至親兄弟。而且,劉琮在史書上的籍貫是山陽縣,也就是劉表的故鄉。照這樣看來,他應該是出生于劉表來到荊州之前。
據史料記載,劉表在荊州的執政時間差不多在二十年上下,按照這樣的推算,在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曹操的時候,他至少已經20多甚至超過30歲,而非是演義里所說的16歲。
說到這里,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劉琮并不是蔡夫人的兒子,在和荊州權貴家族的血緣關系上,他也并不比劉琦更近。那為什么荊州權貴們都偏愛于他,而且一心要扶他上位,坐上荊州之主的交椅呢?
是因為劉琮娶了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從此與蔡家攀上了姻親,所以能得到荊州大戶們的扶助?
其實,但凡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所謂的聯姻關系,在政治圈子里,并不能起到什么決定性的作用。頂多,只能是在雙方原有關系的基礎之上,帶來一種錦上添花的點綴。也就是說,政治人物們所謂的結姻緣,攀親家,說白了只是政治關系的一種延續,婚姻關系取代不了利益關系,更不可能超越利益關系。
再說了,要是聯姻的威力真有這么大,劉琮能得到荊州權貴們支持,也完全就是因為娶了一個蔡家的女人。那劉琦為什么不想辦法,也娶一個蔡家的媳婦為妻,順便還可以各納一個張家和蒯家的小姐當妾,把三家都占全了。這樣豈不是能完全壓倒劉琮,獲取荊州權貴們更多的支持?
所以,劉琮和蔡家結親,并非是他能得到荊州大家族支持的原因,而是荊州權貴們因為支持他,而產生的結果。
那么,我們還是回歸一開始的話題:荊州本土貴族們,包括蔡瑁,張允,蒯越蒯良等,為什么要支持劉琮,而反對劉琦呢?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都可以歸結到劉表身上。
想當初,劉表受朝廷任命,單槍匹馬入主荊州,能夠憑借一己之力,短時間內平定荊襄八郡,原因就是在于得到了荊州當地豪門的支持。也就是說,劉表在荊州的地位,實際上是由蔡家,張家,蒯家這些大家族,所共同拱衛起來的。
說白了,劉表在荊州也就僅僅是個執政者,甚至說難聽點,只是荊州豪門望族們用來管理荊襄八郡的管家。外表貌似很風光的他,實際上在荊州并沒有什么實權,既掌控不了荊州的軍隊,也把控不了糧草,經濟等命脈。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荊州幾大家族之間不斷游走,平衡他們之間的關系,并維護他們的利益,不然隨時有可能被他們聯手轟下臺……
劉表難道就想這樣當一輩子的傀儡,一直給荊州豪門們打工?
劉表當然也不想甘心這樣,他任命了一批嫡系的官員,如伊籍、向朗等,也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軍事將領,如黃忠、魏延等。除此之外,劉表還安排了一些本家子弟,入荊州為官(比如他的侄子劉磐,鎮守長沙攸縣)。
劉表這么做的目的,無疑是逐漸栽培自己在荊州的勢力,將荊州的軍政大權都慢慢掌握到自己手中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荊州之主。他的這些所作所為,自然也瞞不過荊州大家族們的耳目,他們肯定也不會坐以待斃。
不過,劉表好歹也是朝廷所委派的州牧,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做些任命官員武將之類的事情,對于他來說完全是名正言順。要是公然反對劉表,不但會背上“違抗朝廷”的黑鍋,更有可能引起荊州內部的爭斗,最后導致雙方都下不了臺,反而是自損實力。
既然硬的辦法不好使,那么荊州大家族們就只有來軟的,先想辦法離間和挑撥劉表父子三人的關系,再想辦法各個擊破。
于是,荊州豪門的代表們,包括蔡瑁,張允,還有蒯越蒯良等,一方面極力熱捧劉琮,明里暗里都在劉表面前贊揚劉琮,如何聰明上進,禮賢下士;另一方面,又極力地打壓劉表的長子劉琦,數落他如何不忠不孝,無才無德,要劉表盡快廢掉劉琦的嫡長子地位,改立劉琮為繼承人(《三國志劉表傳》記載: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后,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
不得不說,這一招真的是相當卑鄙,而且又非常的行之有效:
一來對劉表起到了示威作用,從側面告訴他,荊州的大小事宜,還由不得他一個人說了算;
二來又牽扯了劉表的精力,使他不得不在自己“立嫡”的問題上左右為難,在兩個兒子中間左右不是人;
三來還成功挑撥了劉琦和劉琮之間的關系,使他們互相猜忌,各自為戰,令兄弟二人擰不成一股繩……
也就是說,劉琮之所以受到荊州豪門人士的支持,完全是政治斡旋的結果。表面上看,蔡瑁張允這些人是在寵愛于他,支持他上位。而實際上,卻完全是在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利用他,把他當槍使。
在蔡瑁等人的安排下,尚未婚配的劉琮還娶了蔡家的侄女為妻……毫無疑問,這只是一場政治婚姻,目的只是將為了劉琮綁架到蔡家這邊,成為他們的傀儡而已。而劉琮呢?他既改變不了這一切,也無法置身事外,只能聽從這些人的安排,任由他們擺布……
看得出,劉琮同樣也是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他所處的境況,其實也不見得就比他哥哥劉琦好上多少。在那個群雄逐鹿的亂世中,在這個不斷紛爭的政治舞臺上,既無后臺又無實力的他們,都只能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任人擺布,于風口浪尖上尋求著生存的空間……
勢單力孤的劉琦投向了劉備,并在劉備的支持下,有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靠山。不過,外表仁義的劉備也不是什么善茬,他來到荊州的目的,也是為了謀取荊襄八郡的地盤。很明顯,劉琦在他的陣營中,表面上是被尊崇的對象,實際上也是作為劉備謀奪荊州的一顆棋子。
就這樣,劉琦劉琮兄弟二人,都身不由己地成為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用來爭奪荊州控制權的武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就年老多病的劉表,進入了風燭殘年的最后日子,逐漸無法理政,大權旁落。而北方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并平定了袁譚袁尚等殘余勢力,也逐漸將戰略目光轉到了南方。
蔡瑁張允等掌握實權的荊襄豪門,為了避免家族被戰火波及,決定獻出荊州地盤,投降曹操。為了避免名聲上的損失,背上不戰而降的罵名,他們還有意將劉琮推到了幕前。先是在劉表去世后,共同推舉劉琮繼任荊州牧,再讓劉琮以州牧的身份,來“率領”他們投降……
劉琮當然也不愿這樣不戰而降,將父親辛苦打理了20年的地盤,就這么白白拱手相送,還要背上黑鍋,負上軟蛋的罵名……然而,這一切都不由得他說了算。前有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虎狼之師,后有手握兵權的荊州豪門武力逼迫,夾在其中孤立無援的劉琮,又能改變得了什么呢?
要是不按照舅舅蔡瑁的意思辦,好好主持投降曹操的事宜,那么他隨時可能被制造一場“意外事件”,送去和他剛去世不久的父親團聚……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在投降曹操以后,劉琮并非如演義上所說,是被趕出荊州,并于半道被暗殺。而是拿著曹操的委任狀,來到青州上任,擔任了“刺史”的職務。所謂刺史,其實也就類似于地方監查官的地位,既無軍權也無地方實權。而青州地界,又是曹操的腹地,實際大權由極受曹操信任的大將臧霸把持,哪里還用得著劉琮來監查什么呢?
看得出,劉琮這個“青州刺史”,基本上也就是個名義上的空架子,拿著一份豐厚的薪水,養老混日子而已……很明顯,曹操對待他的政策,和之前對待其他的投降者差不多。都是'身居高位吃空餉,豐衣足食無實權'的那一套。
說起來,青州還算是劉琮的故鄉(籍貫山陽高平,屬于青州地界),他等于是回歸了自己的出生之地。從此,劉琮就這樣在老家過起了無權無勢,又不缺錢花的低調日子。關于他后續故事,也在史書上再沒有了記載……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能夠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關于劉琮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真實面目。他其實和他哥哥劉琦一樣,都是在亂世中身不由己的苦命孩子。從頭到尾,他們都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只能任由身邊的各色人等不斷操控和利用,玩弄于股掌之間。
他倆都沒有什么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或者說,也許有一些才能,卻沒有可以供他們發揮的空間。不過,這兄弟二人也都不缺乏政治上的眼光和睿智,不但行事為人低調,而且知道該如何斡旋于政治紛爭之中。
更重要的是,他們兩人都懂得如何去迎合“主子”的意愿,明白如何給“主子”帶來相應的利益。故而,他們二人都先后坐上過荊州最高執政者的交椅,雖然只是傀儡,而且待的時間都不長,但至少到頭來,都保全了身家性命,還能得以善終。
畢竟,在這個處處槍林箭雨,人人刀頭舔血的亂世中,能夠避開戰爭的威脅與政治的紛爭,還能過上一份有官位有錢花的滋潤日子,已經是比大多數的人都幸運多了……
PS:關于“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這段評價,個人覺得其真實意思,并非僅在于貶低劉琦劉琮的能力,而更多的是在哀嘆他們的遭遇。
曹操一代霸主,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孫也能夠像孫權一樣,繼承父輩之志,穩守父輩基業,指點江山,雄才大略,并成為新一代的霸主。而非是像劉表的兒子們一樣,命運飄零,身不由己,只能給別人當傀儡,看別人的臉色吃飯……
只是令曹操沒想到的是,他的后人,也在數十年后成為了他口中的,所謂“豚犬之輩”,給他人當起了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