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則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云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人的異化,心靈的固化在此體現。把工作中的異化關系帶入家庭,把異化的奸邪之心帶入日常。
這里的根本就在一個誠意,自欺欺人,非真心,良知用事。
人有良知,必比先欺己心才能欺人心。
第二十三則
自家富貴,不著意里,人家富貴,不著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自己富貴了,不太在意,不顯示高人一等,該咋樣還是咋樣。人家富貴了,也不眼紅,生出妒忌之心,這樣的人,胸襟是打開的,不因境變化而隨之起伏。
古之學者為己,是由內而外的學,是自覺之學,是樂學。今之學者為人,不是自發地學,而是在他人的督促,評價,期待下學習,是做給人家看的。古人忠孝,不離心頭,是由內而外的忠孝,是親親而忠孝,有真情實意。今人忠孝,是由外而內,是表面的忠孝,是被文化所化,時時提醒。
這里的古今,在我們看來,都屬于古了。現在連口頭都沒了。當然,親親還在,還是不離心頭,只是我們多忽略。
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
《圍爐夜話》是說給自己家門子弟的,沒有那么多虛頭巴腦的東西。以德傳家,德厚才能久存。德厚,才能培養出大胸襟,大氣量之子弟。
第二十四則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不放生,是守規矩。
無故不殺生,是護仁心。不忍之心,仁之端。
責人無過,這是不可能的,誰能無過?改過,善莫大焉。顏回是,不遷怒,不貳過。已經是極高的水準了。
學易經的追求,也是無咎。及時改過,多憂患,提前做準備。
這一則,就是做真正能做到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政治是這樣,教育也是這樣。王,屬于政治一端,圣人,屬于教育這一端。教育和政治,也是相通的,重在知行合一。
第二十五則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是非是大方向,禍福是一時之處境,但是我們還是要有智慧,避免大禍。仁者,其言也讱。該謹言慎行的時候,還是要慎重。所以就有了下面這一句,士君子立言。
平正是大是大非,而精詳則是“讱言”,無過無不及,緣督以為經。這樣,才周密。智仁勇,三達德,不可或缺。
平正是經,精詳是權,守住根本,通達變化。我們的文化處處有這個。
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放下相的執著,守住根本。什么該論,什么時候該不論,要拎得清。
第二十六則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之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學習不是為了文憑,而是學有所樂,學有所成。培養的是德和能。
性命之學,培德。經濟之才,培能。內圣而外王,內外兼顧,但是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里是有個本末先后,但是絕不是只是求本,只是顧先,這求不了本,也沒有先。要下學而上達。
今天坐地鐵,用公眾號助手直接寫讀書筆記,路途遠些,多寫了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