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看的佛經中,最和我契合的是哪本書?無益就是維摩詰經,至少現在是這樣。維摩詰經,原來通讀過賴永海編的本,我自己讀的過程,理解的比較淺。
我在讀維摩詰經的過程中,有三個細節,在這部經中很有意思。
一、唯心凈土
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佛法說到根本就是煩惱的斷除,煩惱由心生,心被外境、被自己的業緣所煩擾。而心之所以被外境以及業緣牽引,是心被無明障垢所蒙蔽,隨動而起。所以我們的學習修行不是對境,也不是在業緣成熟時的無所依止,而是不隨境所轉,不隨業緣沉浮。當心明心凈之時,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不管是在清凈無染之處,還是在娑婆世界,都是佛國凈土。維摩詰居士的厲害之處就在于,不在相上執著,直達本心。
我們可以看到,在方便品里,維摩詰居士是游諸四衢,入諸淫舍,入諸酒肆而為說法。己心凈而去化人,無畏染濁,饒益眾生。
在弟子品里,維摩詰居士教訓了佛陀的十大弟子,說舍利佛禪坐不必尋找一清靜處,不可拘于禪坐的形式,不離世間,不離凡夫事,心不駐留,心于諸見而能不動。教訓目犍連說法時,勿著相,不要被語言文字局限,法離一切現行。批評大迦葉,行乞時不應有分別,也心無所求,從而心凈。以下的對諸大弟子的批評不多述,都是維摩詰把佛弟子對相的執著破開,闡述佛法的真義。那么,就引入下面要講的第二個細節。
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在這部經典中多次出現,就像成為一種檢驗說法有沒有達到效果的標尺一樣。這是什么樣的心呢?在這部經書里,成不成為佛教徒就是這個標準,是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陀成佛的一個象征是什么?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成為佛教徒,就是要有一顆成佛的心。佛陀的本意是覺悟的人。到底覺悟到什么?就看這幾個字吧。漢文翻譯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首先說無上,上的不同一般,上上之說,亦是不超脫凡俗,而無上就是超越凡俗了,心是無上的,無量的。
再說正等,說到等,我們都是知道佛陀講眾生平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皆可成佛。所以這個等就是從根本處說的,是正等。而覺著與凡夫就是有差別,眾生與眾生之間當然是有差別的,在相上有別,如果還去在相上執著于平等,那就不是正等,而是妄想。
最后說正覺。佛陀就是覺悟的人,那么佛陀覺悟到的到底是什么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緣起性空,寂靜涅槃。這是佛陀覺悟到的,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因而超脫涅槃,從根本上了脫了煩惱。這是佛陀的覺,是正覺。這里的因果很明確。而那些外道呢?也有很多的所謂的覺者,有覺宿命的,有覺斷滅的,有覺恒常的等等,這些就不是正覺,是邪覺。
我在看著本書的時候,維摩詰長老把佛法講的透徹了之后,聽眾明了之后,就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個翻譯在我所能看到以及理解的范圍內,是最好的。
三、方便
方便,維摩詰經經里看到的比較多。而這個方便在我看來是整部維摩詰經里最精彩的兩個字。說精彩,并不是這兩個字是根本,我們看,這兩個字太常見不多了,我們經常說,也經常用。為什么我認為這是維摩詰經里最精彩的兩個字呢?
方便連接起來了凡與圣,僧與俗,智慧與慈悲。
何謂方便,就是用聽眾所能領悟的言行來讓聽眾了悟佛教無上的智慧,從而建立對佛法的根本信心,發無上正等正覺心,成就無上佛道,這就是方便的魅力。我之所以說方便連接起來了智慧與慈悲,就是說通過戒定慧三學的學習,修得阿羅漢道果,但是如果僅僅是自己了脫生死煩惱,而讓眾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有智慧無慈悲。而通過方便法門,深入世間,深入大眾中,讓更多的眾生也能聽聞佛法的精髓,了脫煩惱,這是自利利他的大菩薩精神。方便就是有這種無上的功用。
同濟古典書院第二次作業
△△△
在 上 海 的 日 子 鋼筋水泥,詩意棲居
好好寫文章·多多看書·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