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1924年3月24日,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一個小男孩出生了。查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金庸這一輩名人輩出——金庸的表兄是詩人徐志摩,同族兄弟穆丹(查良錚),姑父是蔣百里,表姐夫是錢學森,表外甥女是瓊瑤。
輕輕地你走了,正如你輕輕地來。晚上,翻開朋友圈,突然就看到金庸逝世的消息,一瞬間有點蒙,那一刻,無言。
20年前,在家里的柜子里翻到了一本書劍恩仇錄,從此開始讀金庸的武俠小說。現在回想記起來陳家洛,還隱約記得翠羽黃衫的美麗女子霍青桐。從此就與金庸的武俠小說結了緣分,喜歡里面的人物,最喜歡人物的成長,得到武功秘籍的喜悅,那種成長的快樂;喜歡金庸小說里的女主角,都非常有性格,喜歡那暗生情愫的瞬間;喜歡金庸書寫的武功秘籍,凌波微步,六脈神劍,北冥神功,獨孤九劍,九陽神功,這些都成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天賦
1932年,金庸,這時還叫查良鏞,讀第一本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顧明道,之后更閱讀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15歲的時候,讀初三的查良鏞,與同學合著并出版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大獲成功。這個時候,已經顯露出了金庸的文字天賦。
1946年,22歲的金庸轉赴上海東吳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被錄取為上海《大公報》國際電訊翻譯。現如今,上海東吳法學院一部分并入現如今的蘇州大學。
2007年9月23日下午,在蘇州大學“存菊堂”,近3000名師生見證了一個重要時刻:蘇大首個名譽博士學位授予了該校杰出的校友、著名武俠作家查良鏞(金庸)先生。
《書劍恩仇錄》
1955年,31歲,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武俠文學基業。無獨有偶,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金庸的小說,到現在對武俠小說還是戀戀不忘,也是受到金庸的武俠小說的影響。今天金庸逝世,悲傷縈繞在心頭,看到金庸已經94歲,內心有釋然了,算是壽終正寢,無疾而終,輕輕地他走了,留下了無盡的懷念。
陳家洛有一種書生的儒雅,也有著書生的懦弱,也有屬于劍的鋒利和高明,終歸書生氣重了些,過于重感情,書生本色的他,寧愿過一種逍遙適性、與世無爭的書生生活。好像在不知不覺間,陳家洛這個人物形象在我的心中很重的,在我的一部分性格里很陳家洛很像。這到這里,我才發現有這樣的一個影響。
《碧血劍》
1956年,《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并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辟「三劍樓隨筆」專欄。碧血劍對于我來講也是記憶深刻的,現在在我的記憶中,只記得袁承志小時候的苦難,以及到了華山和穆人清學武時候的場景,一套簡單的長拳十段錦,在穆人清身上出神入化,小小的袁承志就是沾不到一點衣服,當時很喜歡這一段,很喜歡武功到最后的返璞歸真。這本書里喜歡的另外一段是在那個神秘的洞里,袁承志繼承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武功,夏雪宜對袁承志的影響很大。
“他確是個至誠君子,只是也未免太古板了些。”袁承志的性格確實是單調了些,不那么靈動,他的人生很大不是自己選擇的,好像被很多種因素催動著,從而有點自我的缺失。所以碧血劍的主角好像不是袁承志,更像是夏雪宜,是一條隱秘的主角,邪邪的,超有型格,也不失為一個俠者。
《射鵰英雄傳》
1957,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寫《射鵰英雄傳》連載于《香港商報》。這部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一本書。我很喜歡郭靖這個憨頭憨腦的家伙,好像我的成長經歷中,也是老實巴交的,看到了郭靖,就好像看到了自己。但是我的身上,缺少郭靖的堅韌和至誠至性。郭靖是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剛毅形象。上學這么多年,好像思想道德課學了不少,但是說到愛國,不如金庸的小說對我的影響深刻,是郭靖大俠對我的影響最為深刻。特別是受襄陽的時候,我時時刻刻擔心郭靖大俠受不住,即便郭靖的降龍十八掌那么強悍,我記得當時的那份擔心,到現在還記得。堅持不住怎么辦,我的郭靖大俠會不會沒了?很擔心,說實在的。
第一次和黃蓉相遇,被那個古怪精靈的小姑娘逗弄,至今記憶猶新。江南七怪,和全真派道長馬鈺學習真氣,和北丐洪七公學習降龍十八掌,到南帝處治病,和周伯通學習左右手互搏,我很喜歡郭靖的學習精神,現在我喜歡看書學習,主要是受兩個人的影響,一個是我的外公,一個就是郭靖,挺有意思的。
《神雕俠侶》
1959年,與胡小峰合導電影《王老虎搶親》。創辦《明報》,《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雪山飛狐》連載于《新晚報》。金庸不僅是一個小說家,還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報業大家,評論家,這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的。
神雕俠侶,并不是我喜歡看的一部電影,我討厭楊過的父親,楊康。這是一個疙瘩,我也討厭他招惹了好幾個小姑娘,最后對這些姑娘“無情”,只鐘情于沒什么趣味,還挺小氣的小龍女,特讓我受不了。總覺得小龍女待在那樣的一個陰暗的墓室里,內心也一同陰暗了,而陽光的楊過就是小龍女的依靠,這也導致小龍女想緊緊抓住楊過。
神雕俠侶里,喜歡楊過在孤獨求敗處練功的場景,以及在海邊因情悟道,練就黯然銷魂掌的情景。能夠感受到那種驚天動地的力量和英雄氣概。
《雪山飛狐》
雪山飛狐這本書,印象寥寥,對我而言,沒有什么印象,在此不談。
1960年,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年,《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也是我很喜歡看的一本。張無忌這個形象不是很喜歡,最喜歡張無忌和小昭的故事,很溫柔。
不喜歡倚天劍和屠龍刀這兩個武器,我對金庸小說里的神兵利器并不是很感興趣,總覺得那是外物。大學的時候學的是理工科,畢業后做了幾年的工程師,到現在轉到文化這個行業,也是一樣的心理,對工具性的東西,并不是很感興趣,喜歡內功,喜歡蘊含道的武功。九陽神功啊,太極啊,還是比較喜歡的。
比較喜歡倚天屠龍記里的武功,九陽神功,“天下內功,不出九陽”,此功佛道相參,剛柔并濟,是中原武林最巔峰的武功。練成“九陽神功”后,內力自生速度奇快,無窮無盡,普通拳腳也能使出絕大攻擊力;防御力無可匹敵,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成金剛不壞體;習者輕功身法勝過世上所有輕功精妙高手;更是療傷圣典,百毒不侵,專門克破所有寒性和陰性內力。真是太妙了。
乾坤大挪移,主要有九大功能:包括激發最大潛力、集武功道理大成、復制對手武功、制造對手破綻、積蓄勁力、粘住掌力、牽引挪移敵勁、轉換陰陽二氣、借力打力等。與九陽神功融會貫通,天下武學,皆可學習。
小的時候對武學很感興趣,也是源于此。高中的時候,在地攤里大概淘到一本羅漢拳之類的,沒事就在家練,也沒練出任何成效。工作后,機緣巧合學了形意拳,倒是對傳統武學有了基礎的了解。
1963,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連城訣太過陰郁,不是很喜歡。
天龍八部算是金庸的小說里最喜歡的兩部之一。另一部是笑傲江湖,令狐沖和他的獨孤九劍。
《天龍八部》
最喜歡虛竹,其次是段譽,最后是喬峰。阿朱死的時候,很悲傷。很喜歡虛竹的單純,傻傻的可愛。在靈鷲峰上,喜歡虛竹和梅蘭竹菊相處的日子,是那種很單純的歡樂與羞澀。
喜歡段譽的武功,六脈神劍、凌波微步、北冥神功真的是絕妙。不大喜歡這小子到處留情。林志穎演的那一版天龍八部最喜歡。
少林寺藏經閣里的掃地僧,最是喜歡。掃地僧回憶錄,前塵往事隨風泛,還想寫掃地僧的故事,致敬天龍八部的掃地僧。
真的不知道金庸的大腦是怎么構成的,竟然能夠構造出這樣一個恢弘的結構,那樣的神奇!
1965年,創辦《明報月刊》,創作《俠客行》。
俠客行也是不甚喜歡,沒有特別的感覺,就是在俠客島上,參悟功法那一段,很神妙。
1967年,香港爆發「六七暴動」,《明報》成為左派分子重點襲擊目標。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創辦《新明日報》。在香港創辦《明報周刊》。創作《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
這段時間學點古琴,就彈兩首曲子,一首是笑傲江湖,一首是鹿鳴。他們笑我,笑傲江湖這首曲子,這么簡單,沒有古琴韻味,你天天彈干什么?我笑笑,這有屬于我的記憶。
對的,就是笑傲江湖的記憶。
想起笑傲江湖,我一直耿耿于懷的是,為什么岳靈珊沒能和令狐沖在一起。真的可惜。那個小尼姑,很可愛。岳靈珊,真性情。風清揚,高人。任我行,挺豪氣的大魔頭。
令狐沖,放蕩不羈,豪邁瀟灑,天生俠義心腸,很可愛的一個人。
突然之間,心中響起了《笑傲江湖之曲》的曲調,忽想:“我奏這曲子,要高便高,要低便低,只有自己一個人奏琴,才可自由自在,然如和盈盈合奏,便須依照譜子奏曲,不能任意放縱,她高我也高,她低我也低,這才說得上和諧合拍。佛家講求“涅槃”,首先得做到無欲無求,這才能無拘無束。但人生在世,要吃飯,要穿衣,要顧到別人,豈能當真無欲無求?涅槃是“無為境界”,我們做人是“有為境界”。在有為境界中,只要沒有不當的欲求,就不會受不當的束縛,那便是逍遙自在了。”
我喜歡逍遙自在的生命狀態,所以也喜歡莊子。
金庸自己也說:“令狐沖不是大俠,是陶潛那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隱士。”這不真實我喜歡的。令狐沖的意象,一直也在我心里。
最喜歡的武功就是《獨孤九劍》了。
令狐沖道:“是。”閉上眼睛,將這一晚所學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睜開眼來,道:“太師叔,徒孫尚有一事未明,何以這種種變化,盡是進手招數,只攻不守?”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
風清揚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獨孤前輩是絕頂聰明之人,學他的劍法,要旨是在一個'悟’字,決不在死記硬記。等到通曉了這九劍的劍意,則無所施而不可,無所不出,無所不入,便是將全部變化盡數忘記,也不相干,臨敵之際,更是忘記得越干凈徹底,越不受原來劍法的拘束。
黃鐘公自不知對令狐沖的劍法卻也是高估了。“獨孤九劍”是敵強愈強,敵人如果武功不高,“獨孤九劍”的精要處也就用不上。此時令狐沖所遇的,乃是當今武林中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武功之強,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議的境界,一經他的激發,“獨孤九劍”中種種奧妙精微之處,這才發揮得淋漓盡致。獨孤求敗如若復生,又或風清揚親臨,能遇到這樣的對手,也當歡喜不盡。使這“獨孤九劍”,除了精熟劍訣劍術之外,有極大一部分依賴使劍者的靈悟,一到自由揮灑、更無規范的境界,使劍者聰明智慧越高,劍法也就越高,每一場比劍,便如是大詩人靈感到來,作出了一首好詩一般。
書中這些文字的描寫,美極,哲理豐富,蘊含大道至理,一點也不為過。笑傲江湖,寫盡了金庸精神的追求,和對大道的感悟。很值得學習。
1969年,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1970年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鹿鼎記》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韋小寶,甚至討厭。只記得書中的雙兒,金庸的小說,塑造了我對完美女性的理解,所以我這個人即便不帥,選擇喜歡的女孩子還是很挑剔的,就像小松子,我記得感動我的不僅僅是這個女孩氣質出眾,更是有時候像一個菩薩,我看到了她的心腸很美,就愛上了。這樣的一個女孩,可比金庸小說里的任何一個女孩呢。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逝世,我寫下了我與這位奇人的一些緣分,以及在我的成長的路上,帶給我的豐厚的精神滋養。
金庸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