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是清·王清任用以治療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諸證的名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筆者近年來用其治療它證,獲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 哮喘
張某,男,71歲,1998年3月20日就診。患者素有喘疾20年,每逢冬春或天氣變化而時有發作,自服氨茶堿、喘定等可暫緩。于就診前1周因感冒再次發作。診見:呼吸急促,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口唇色紫,咳吐白粘痰,不易咯出,舌暗苔白微膩,脈沉細澀。曾服化痰平喘藥,無明顯效果。證屬痰瘀阻絡,氣機不利,治以活血化瘀,祛痰平喘。方用血府逐瘀湯去生地黃、牛膝,加青皮10g,川貝母12g,魚腥草15g,清半夏10g。服藥3劑后咳喘減輕,呼吸平穩,痰量減少。原方繼服7劑,咳喘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按:此患者素有喘疾20年,當屬沉痼頑疾。久病多瘀,瘀阻脈絡,而致氣機升降失常,單以化痰止咳平喘為治,則痰化瘀留,雖癥狀暫得緩解,但因脈絡不通,氣機不暢則每遇誘因復發。治療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為主,方中桔梗有開肺氣,載藥上行之效,合枳殼升降上焦之氣而寬胸。去生地黃、牛膝,因有涼血、引血下行之弊。臨證時加用化痰止喘之品,則瘀去痰化,氣道通暢,咳喘自愈。
2 斑禿
劉某,男,23歲,1999年11月2日就診。患者于半年前因工作原因致情志抑郁,沉默少言,后突然發現頭部毛發呈圓形脫落,大如銅錢,共6處,1個月后整個頭部毛發全部脫光,經多方治療未愈。刻診:頭部除四周生有稀少細短的黃色絨毛外,其它部位均無毛發,頭皮光亮,無癢感,精神倦怠,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痛頭暈,胸脅痛,舌質暗,苔薄黃,脈弦。曾口服谷維素、維生素B1、中藥及養血生發膠囊無效。證屬: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神失所養。方用血府逐瘀湯去牛膝、桔梗,加遠志15g,知母12g,服藥3劑后諸癥減輕。上方加何首烏30g,繼服14劑后,開始長出細小絨發。效不更方,原方繼服30余劑,諸癥消失,斑禿愈。
按:古人云:“皮內肉外血瘀,阻塞血絡,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此癥前醫養血生發不效,觀其有頭痛,胸脅痛,舌質暗當屬血瘀之象,故無效。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療當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佐以養血,發得血養,故病愈。
3 眩暈
孫某,女,38歲,1999年4月19日就診。半年前因精神刺激,郁郁寡歡,后覺如坐車船,站立不穩,繼而視物旋轉,頭目眩暈,反復發作,甚則惡心欲吐,心悸健忘,月經尚調,量一般,有瘀塊。曾在某院做頭部CT及心電圖,未發現異常,擬診為“神經官能癥”。查:舌質紅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澀。證由情志失調,氣滯血瘀,清靈被阻,神失所用。予血府逐瘀湯去赤芍、枳殼,加石決明20g,磁石24g(先煎)。3劑后復
診,訴眩暈較前好轉,上方繼服20劑,諸癥消失。
按:古人云:“瘀滯不行,皆能眩暈”,“瘀血停蓄,上沖作逆,亦作眩暈”。患者月事有瘀塊,舌有瘀斑,脈弦細澀,均為瘀血之象,治則: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鎮靜安神。以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理氣解郁,加磁石、石決明以鎮靜安神,眩暈自愈。
4 失眠
趙某,男,52歲,1999年10月21日就診。患者有失眠病史10余年,甚時徹夜難眠,入睡則亂夢迭作。刻診:性情憂郁,頭暈且痛,右側偏頭痛為甚,面色黧黑,伴心悸,口干不欲飲,舌質暗,苔薄黃微膩,脈弦細。10年來間斷服用舒樂安定及中藥鎮靜安神之劑,效果不佳。證屬氣滯血瘀,神失所養。治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兼以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去生地黃,加炒棗仁25g,琥珀粉3g(沖)。服3劑后自覺精神舒暢,亦能入睡4~5h,頭痛減輕。原方繼服14劑,諸癥基本消除,亂夢亦平,又服2周,失眠告愈。
按:古人云:“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肝藏魂,主疏泄,心藏神,主血脈。若所思不遂,精神抑郁,以致肝氣不達;血氣不暢,瘀阻血脈,心神失養,而失眠。方取四逆散理氣疏肝,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以桔梗引氣上升,牛膝導血下降,一升一降,以通陰陽,加琥珀、棗仁安心神,定魂魄,故病愈。(艾淑珍 周忠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