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中,1939年4月生,湖北廣水人,中醫主任醫師。現為廣水市中醫院名譽院長、廣水市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廣水市衛生技術評委、廣水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廣水市科協委員。
1960年中醫專業畢業后,又師從省地名老中醫李潤石、劉耀階、楊振東專修經典名著,并隨師臨床醫療,隨后又多次進修深造。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吸收借鑒歷代醫家經驗和現代醫學知識。善治內科疑難雜癥,長于心腦血管、肝、胃及婦科、血證等病,尤其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急慢性胃腸病變有深入研究,善用“通陽滲濕”、“益精降濁”療法。對疑難雜病,主張從“虛實互致”、“陰陽互損”的辨證觀念去分析,精心用藥以提高療效。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余篇,主編《黃明中醫學文選》,參編《中國醫藥衛生學術文庫》、《中醫經典著作思路與方法研究》等六部著作,主持的“振中丸治療胃脘痛”科研項目獲市科技進步獎。
組成:黨參15克,白芍18克,炙甘草10克,麥冬15克,法半夏10克,砂仁10克,干姜炭2克,吳茱萸3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五靈脂10克,木香10克,建曲10克,肉桂5克,青皮6克,制乳沒10克,黃芪10克,厚樸10克。
功能:理滯通絡,活血止痛,益氣建中。
主治:治療各種急慢性胃腸炎,胃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先將藥用水浸泡約30分鐘,再煎煮10~20分鐘。1日1劑,共煎3次,分早中晚,飯前溫服。
方解:脾胃主納食運化,與肝膽之“疏泄”功能協調為用,完成消化功能。若因寒濕疫毒,或飲食情志不當,致脾胃不和,肝胃失調,痰濕停積,氣滯血瘀。寒熱郁滯,則胃功能紊亂,胃黏膜充血水腫,痞、滿、痛、脹、嘔逆等諸癥遂至,進而傷氣損陰,中虛氣滯而使胃黏膜糜爛、潰瘍,日久氣血虧虛、陰陽互損以致下垂或腺體萎縮等頑重之癥。方中炙甘草之甘建中緩急,肉桂之辛溫陽止痛,共為辛甘化陽,通陽益中;得白芍酸斂和營,調陰和陽,以應寒熱錯雜之癥;加黃芪補中緩急,以上諸藥為黃芪建中湯,甘溫建中,調節免疫,增加胃黏膜分泌,促進胃功能,提高胃黏膜對幽門螺桿菌毒素的抵抗力。尤在徑曰:“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中氣建立,陰陽調和而正勝邪卻。法半夏入胃開降散結,除滿止嘔,輔干姜炭辛溫祛寒,黃芩、黃連清氣泄熱,佐黨參補中,得炙甘草補脾胃調諸藥,共組成半夏瀉心湯,乃寒熱并用,辛苦并進,補泄同施,以辛開苦降,理氣散結而消痞散滿。麥冬配白芍、炙甘草,甘緩養胃,治攣止痛。木香、砂仁、厚樸、建曲寬中行氣,消食調胃腸,除濕止瀉。五靈脂、制乳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吳茱萸配黃連為左金丸,泄膽和胃,降逆止嘔,配青皮疏調肝胃,以暢消化之機。
臨床應用:本方群藥組合,重在集中調整內部平衡,以應虛實錯雜之復雜病機變化,標本兼治,振中除邪。若膽汁返流性胃炎,嘔逆嘈雜加川楝子、梔子;糜爛性胃炎,持續隱痛加三七粉、石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饑痛明顯、便血加生地、薤白;慢性結腸炎或胃腸功能紊亂,腹脹、腹痛、腹瀉加烏梅、淫羊藿、細辛;慢性萎縮性胃炎,形體虛弱、納少乏力加石斛、人參、白花蛇舌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