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硬皮病早有認識,《內經》有“皮庳”的記載,《實用中醫內科學》將其歸屬于“皮痹”范疇,認為本病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膚硬化為主癥的疾病,嚴重者可累及臟腑。常由營衛不固或腎陽衰微,以致風寒、陰寒之邪凝于膚腠,滯于經絡,內舍于臟腑所致。寒邪凝結于腠理是硬皮病的主要病機。而筆者通過硬皮病專科大量臨床實踐,認為硬皮病的病位在皮膚為“皮痹”,累及筋膜為“筋痹”,累及關節為“骨痹”,累及肌肉為“肌痹”,內舍臟腑為“臟痹”,總之,硬皮病是多系統多臟器損害的一類疾病,當屬祖國醫學“痹證”范疇。
六淫侵襲
六淫致病有其明顯的季節性和區域性,可單獨致病,也可數邪兼夾致病。由于患者素體虛弱,氣血不足,腠理空疏,營衛兩虛,衛外失固,隨著季節、區域的不同,風、寒、暑、濕、燥、火單獨或兼夾數邪乘虛而入膚腠脈絡之間,致使營衛失和,氣血痹滯,導致痰瘀濕熱互為膠著,痹阻經絡,膚腠肌表失養,而令皮膚頑硬,形如制革,膚色變深,日久毒客經脈,內舍臟腑,形成“臟痹”。如《靈樞·刺節真邪篇》所云:“虛邪搏于皮膚之間,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素問·痹論》說:“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皮痹不已,復感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于風寒濕之也”,“痹入臟者死”。不僅闡述了疾病的發生具備外邪與體虛,即外部與內部兩個條件,而且說明了本病與其他痹證一樣,病久可累及臟腑,預后較差。
七情內傷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在正常情況下,是人體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若情志過度興奮或抑制時,則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臟腑功能紊亂,一方面影響氣機,另一方面則損傷五臟,故《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導致血瘀、痰結、火逆、濕熱等郁結生毒,痹阻經絡,終成本病。正如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認為:“驚恐憂思,痰乃生焉”,趙獻可在《醫貫》中也認為“七情內傷,郁而生痰”,文中之“痰”均可理解為上述所指的病理產物。
飲食勞逸
胃為水谷之海,脾司健運之職,恣食生冷,或暴飲暴食,均可阻遏陽氣,使中州失運,水濕內生,聚而生痰,久蘊生瘀,布散內外經絡,傷及肌腠,損于臟腑而發病。《臨證指南醫案》中記:“夫痰乃飲食所化,……有因多食甘膩腥茶酒而生者。”明確指出飲食不節,脾胃受損,則易化生痰濕,變生他病。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源,二者為生命之根本。
勞累過度,傷及脾腎,脾傷則不能運化水谷,以資化源,氣血不足,痰瘀內生;腎傷則藏精不足,正如《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所述:“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疊生”。過逸則氣血流動緩慢,肌肉筋骨活動不利,臟腑功能減弱,久則氣血不足,肌腠空虛,或外邪侵襲,或內生痰濁,成痹成痿。《素問·宣明五氣篇》明確指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言簡意賅,道出原委。
五臟虛損
五臟虛損以肺、脾、腎氣虛為主,尤其是腎之陽氣不足,五臟皆虛,衛外不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虛外襲,凝聚膚腠,痰毒阻滯絡脈,氣血痹著,皮膚變硬;或腎陽不足,五臟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司,而致“濕凝為痰”,痰郁生毒,邪毒阻于絡脈,皮膚筋脈硬化;病久則真陽虧耗,痰瘀邪毒內凝,氣血不運,使皮膚頑硬延及全身。張景岳在《景岳全書·痰飲》中載:“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說:“痰之源,出于腎,故勞損之人,腎中火衰,不能收攝,邪水、冷痰上泛。”陳世鐸《石室秘錄》中云:“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腎水泛上為痰者,常由稟賦不足,或年高腎虧,或久病及腎,或房勞過度,以致腎陽虛弱,不能蒸騰氣化水液,腎氣虛弱,開闔失司,氣化不利,則水液泛為痰。”痰瘀邪毒阻閉經絡,深入骨髓,而致根深難以祛除,如晚期所見到的關節腫脹、畸形。
肺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如肺失清肅,治節無權,津液不能輸布,內聚而成痰,痰留絡脈。亦可隨脾腎陽虛而“水泛為痰”,“上漬于肺”。故有“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脾為濕土之臟,“脾氣散精”,職司運化水濕。脾土薄弱,清者難以上升,濁者難以下降,留于中焦,停滯膈間,內積為飲,凝聚成痰。朱丹溪說:“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如于之有日也,陰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理脾則如烈日當空,痰濁陰凝自散。”張景岳分析水谷成痰的原因:“果使脾強胃健,如少壯者充,則水谷隨化,皆成氣血,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所以大多醫家認為“脾為生痰之源”。
肝主疏泄的功能有保持全身氣機暢通的作用,津液是靠氣的推動而運行全身的。肝失疏泄,則氣機郁滯,津液停聚而成痰飲。故李用粹在《證治匯補》中說:“驚恐憂思,痰乃生焉”。
心主血脈,心氣一旦虛弱,無以推動血液的運行,水濕痰濁亦隨之留著內聚。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講道:“陽痹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由此可見,五臟虛損,皆可生痰,如張景岳說:“無處不到而化為痰者,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痰伏于絡,行于經,郁久生毒,阻于經絡,導致皮膚筋脈以及內臟的硬化。
其他
1.中毒:此毒包括傳染性強的疫癘之氣、工業污染物和食物中的毒素等。吳有性的《溫疫論》說:“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所謂“異氣”、“癘氣”,又稱“雜氣”,均屬于疫毒的范疇,流行性傳染病均屬于此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排放,造成了大氣污染;各種食物的添加劑,化肥、農藥的使用,均可造成慢性中毒。這些有毒物質經口鼻或皮毛而入,竄走經絡,使氣血失和,營衛失調,損害肌腠、臟腑而發病。
2.蚊蟲叮咬:人體暴露于外,蚊蟲叮咬后不僅肌膚經絡受損,而且其釋放的毒素隨血液流經全身,蓄積日久,熱毒內蘊,痹阻經絡而發病。
3.外傷:由于暴力的打擊、扭挫、切割、穿刺等,使形體遭受外來損傷。如果是開放性的損傷,創口處脈絡斷裂,氣血不能循常道而行,痰濕瘀血凝于局部脈絡;若為閉合性創傷,無論傷筋折骨,局部脈絡必有損傷,離經之血瘀積傷處,氣機不利,津液流行受阻。《雜病源流犀燭·跌撲閃挫》說:“忽然閃挫,氣必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處。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周流,氣凝則血亦凝矣。夫至氣滯血瘀,則作腫作痛,諸變百出。”血瘀亦可致痰,如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血積即久,亦能化為痰水”。痰伏于受損絡脈,郁久生毒而發病。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87%的患者在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均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等一派陽虛之象,所以陽氣虧虛為本虛;因為陽氣虧虛,內因、外因又可導致氣血、津液“化失其正”,終致痰、濕、熱、瘀等邪阻于脈絡,使邪毒阻絡為標實。由此我們提出溫陽益氣治其本,通絡排邪治其標。又經臨床反復驗證,還選用了具有軟堅散結、祛痰通絡的蟲類藥物,如白花蛇、蜈蚣等具有小毒的藥物,可明顯提高臨床療效,這說明了硬皮病的發生,邪的性質雖然不同,但造成發病的因素是同一的,這種因素就是毒。毒從邪中來,即邪生毒,所以還要以毒攻毒治其病。
總之,硬皮病應屬于祖國醫學“痹證”范疇。其發病機制陽氣虧虛為本虛,邪毒阻絡為標實。本虛標實,互為因果。陽氣不足,易感邪毒,邪毒久留不去,又可耗傷正氣,在臨床上往往虛實并現。臨床尚要精心辨別本虛為主,還是邪實為重,緊緊抓住陽氣虧虛為本,邪毒阻絡為標這個綱要,治療時就能執簡馭繁。(河北以嶺醫院 張慶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