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皰疹是一種常見的下生殖道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器官接觸傳染,病人和無癥狀的帶病毒者是主要的傳染源,傳染性極強。其致病原85%由Ⅱ型單純皰疹病毒(HSV-Ⅱ)引起,由I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者僅占10%左右。生殖器皰疹易反復發作,危害性嚴重,可導致不孕、流產、胎兒畸形、死胎,產道傳染可引起新生兒皰疹,還可誘發宮頸癌。
生殖器皰疹的主要臨床表現有:①發病前后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在骶2~骶4節段神經出現感覺異常;②在生殖器及肛門周圍發生丘疹,可變成小水皰,破潰、糜爛形成潰瘍,伴有疼痛;③如原發性皮損消退后,又反復多次發生,對診斷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有意義。
生殖器皰疹屬中醫“熱瘡”、“火燎瘡”、“陰瘡”的范疇。中醫認為,生殖器皰疹內因肝膽濕熱下注,外因染受穢毒,濕熱與穢毒相合,侵襲于外陰及肛周等處形成。如濕熱毒邪內戀日久,則反復發作,濕毒內困則見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毒熱傷陰則致肝腎陰虛,陰虛內熱。在治療方面,本病以病毒感染為主要特征,而中藥在抗病毒上具有較好優勢,另外,中藥在提高細胞免疫及加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方面的作用也應給予足夠重視。現就內治及外治方藥分述如下:
一、內治法
(一)肝膽濕熱型
多見于初發時,可見外生殖器部位簇集性水皰,糜爛滲出或潰瘍,灼熱疼痛,或有瘙癢,小便黃赤,大便干結,口苦口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利肝膽濕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可選方藥:(1)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生地15g,車前子15g,澤瀉10g,板藍根30g,馬齒莧30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2)龍膽草、柴胡、當歸、苦參、蚤休、澤瀉各12g,木通、生地、梔子、黃芩、車前草、大青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各15g,甘草5g。均為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天為1療程。
(二)脾虛濕阻型
此型多為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皰疹反復發作,水皰大而易潰破,滲出明顯,瘙癢,大便稀溏,口淡乏味,納呆,面色無華,少氣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治宜健脾利濕,佐以解毒。可選方藥如:(1)柴胡12g,黃芪15g,土茯苓15g,知母10g,黃柏10g,熟地12g,澤瀉12g,赤芍12g,薏苡仁30g,虎杖12g,甘草5g。(2)茯苓15g,山藥20g,黃芪15g,薏苡仁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板藍根30g,馬齒莧30g,生地15g,赤芍15g,車前子15g,甘草3g。均為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三)肝腎陰虛型
皰疹反復發作,水皰干涸較小,腰酸膝軟,口干心煩,失眠多夢,舌淡紅苔少,脈細數。治宜養肝育陰,清熱化毒。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0g,黃柏10g,熟地15g,澤瀉10g,丹皮10g,山萸肉10g,山藥10g,茯苓15g,板藍根30g,虎杖12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2次
服。
二、外治法
生殖器皰疹的外治法頗多。成藥可用膚陰潔或潔爾陰溶液外洗患處。中藥外洗常選用大黃、馬齒莧、野菊花、板藍根、千里光、苦參、蒲公英、敗醬草、龍膽草、土茯苓、木賊草、山豆根、細辛、枯礬等藥物,任選其中3~5種,煎湯外洗。坐浴熏洗可選方如:①黃柏12g,狼毒10g,枯礬10g,地膚子10g,冰片5g,透骨草10g,水煎外洗,每日2次。②苦參、馬齒莧、蒲公英、敗醬草各60g,大黃、龍膽草、土茯苓各30g,水煎取計,每天早晚坐浴2次,每次20分鐘,7日為1療程。
中藥外敷、外涂也有獨特療效。常用法如:①雙黃連粉針劑,用生理鹽水或蒸餾水配成1%的溶液,在局部持續濕敷,每天至少濕敷2~4小時;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采用濕敷法的患者,應至少每日搽藥8~10次。用雙黃連粉針1支溶于液體石蠟油10毫升中,每日外涂3~4次。②自制四黃膏簡便易行,藥用黃柏30g,黃連、大黃、黃芩各20g,金銀花、大青葉各15g,將上藥研細后混勻,加醫用凡士林調勻,備用。每次將藥膏均勻涂抹在皮損處,每日2~3次。有條件者,涂藥后輔以氦氖激光器或紅外線燈照射5~10分鐘則療效更佳。此外,用珠黃散(煨珍珠5g,黃柏10g,青黛10g,雄黃10g,兒茶5g,冰片1g,共研細末)局部外敷,亦有良效。
孕婦的誘發型生殖器皰疹,應注意以局部外用藥治療為主,可用5%阿昔洛韋(無環鳥苷)軟膏與珠黃散交替外敷,每天各1次,連用1周,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及促進愈合的作用。對某些頑固性復發病例可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在病灶周圍注入干擾素,每周3次,連用2周。在臨床癥狀消失后仍應注意局部情況,可用魚腥草、苦參各60g煎湯坐浴,并根據體質狀況選用知柏地黃丸、黃芪口服液內服,連續服用15~30天,以鞏固療效。(王惟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