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樂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兒科
反復發作呼吸道感染的小兒稱為“復感兒”或“易感兒”。此類患兒每次發作,常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病種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等。尤以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等病種引起的咳嗽最為多見。
復感兒患外感咳嗽之特點,常見痰多、不易咳出、日久不清,咳嗽遷延難愈。有的經西藥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靜滴十天半月也不見效。有時用中藥治療,單純治肺攻邪,效也不佳。外感咳嗽,病位在肺,以邪實為主,當以治肺攻邪,此為共識。這對于正常小兒而言,確屬常法,也有良效,無需贅述。但對于復感兒,根據筆者多年臨床體會,在治肺攻邪的同時,須配合扶脾養胃法方能獲取良效。
一、脾胃不足、運化失常是復感兒外感咳嗽之本:
復感兒外感咳嗽發病率高,與后天調養不當,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關。臨床所遇易患外感咳嗽的復感兒,以5歲以內最多,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乳食不知自節,且又多為獨生子女,備受家長嬌寵溺愛,任其恣食甘甜補品、冷飲瓜果而助濕滿中,阻滯氣機,導致胃腸不清,日久則脾胃受伐。亦或有小兒隨雙職工父母騎車上班,晨出夜歸,遭受霧露雨濕侵襲,此可傷肺,同時亦能傷及脾胃。此即先賢王海藏所云:“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之意。是故,復感兒外感咳嗽臨床多表現為標實本虛,除有咳嗽外常伴有面色少華、虛胖或形瘦、多汗、食欲不振、大便不調、舌淡、苔膩白或花剝、脈細無力等脾胃不足、運化失司之象。脾胃為后天之本,小兒一身之營養來源,包括先天之氣,無不有賴于水谷精微之補充,才能正氣充盛,抗御外邪。脾胃不足,腸胃不清,運化失司則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于肺,肺不布精,所生弊端常見有二:一是肺衛之氣不足,營衛不和,藩籬不固,抗邪不力,易遭外感。二則津液不化,滯留中焦,聚濕生痰,上貯于肺,蘊伏禍根,一旦與外邪相合,必致咳嗽。而且,脾胃功能不能恢復正常,則外感咳嗽遷延難愈。因此,脾胃不足、運化失司,實是復感兒外感咳嗽之本。
二、扶脾養胃法用于復感兒外感咳嗽之要點:
復感兒外感咳嗽多屬標實本虛。外邪客肺,痰阻氣道,肺失宣肅為標實,且以痰多、不易咳出,咳嗽遷延為臨床特征。而痰多,正是平素脾胃不足、運化失常的病理產物。因此,治療本病,既要疏邪宣肺化痰止咳,祛其標實,又須扶脾養胃固本以絕生痰之源。正如先賢丹溪所云:“凡治痰,用峻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易生而愈盛。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下。”祛邪為主兼以扶正固本則外邪痰濁去而病易速愈。若一味攻邪治標,病雖可能一時減輕,但因正氣受伐,則痰隨去而隨生,反使病情遷延難愈。扶脾養胃法即針對復感兒外感咳嗽之本虛而設。
扶脾:以益氣健脾為主。主要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見面色少華,精神不振,形體虛胖或消瘦,多汗,納呆,痰多,大便不調,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脾氣虛弱之象的復感兒。若在此基礎上見有面白無華,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日久,舌苔白滑,則屬脾陽不振,當扶脾陽。這些復感兒常因恣食生冷或遇風寒即易發作。所以在發作期,一方面當宣肺散寒、化痰止咳,藥如麻黃、杏仁、蘇子、半夏、陳皮、萊菔子等。另一方面須益氣健脾,可加白術、蒼術、茯苓、甘草,甚至黨參、黃芪之類。一般認為外感咳嗽痰多邪實,參、芪之品恐有戀邪之弊而常被棄之不用。古書《醫統》告誡后學:“若以耗氣之劑太多,脾肺氣虛,痰愈甚也,不得過行燥削,使痰既消,津液亦槁。務使化痰復為津液,猶化盜賊為良民可也。”“治痰固宜補脾,以復建運之常。”對于復感兒外感咳嗽,若脾氣虛弱之象明顯,參、芪之品放膽用之非但無害,反而有益。有些遷延不愈的患兒用之常能速愈。且愈后療效鞏固,可減少復發。筆者治療此類患兒常以炙麻黃、杏仁、半夏、蘇子、萊菔子、百部、蒼術、白術、茯苓、甘草為基本方。若見咽紅、舌質紅或伴有發熱等肺熱癥狀,加黃芩、葶藶子、薏苡仁、蟬衣等疏風清肺化痰。若見痰鳴、聞哮鳴音,加地龍。若見脾陽不振之象,必用參、芪,酌加少量細辛、附子以扶脾陽。
養胃:以養胃陰為主。用于外感咳嗽痰稠兼見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情緒不安,食少飲多,汗多,大便干結或數日一解,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等胃陰不足之象的復感兒。此類患兒平素喜食辛辣燒炙、煎
性熱等物,日久胃之氣陰受伐,煉津為痰,肺衛失榮,抗邪不力,外感風邪,咳嗽易發,且易化熱,痰稠難咳。治肺攻邪當以清肺化痰祛其實,藥如:桑葉、桑皮、黃芩、薏苡仁、貝母、栝樓、葶藶子等。調胃補虛當以養胃陰固其本,藥如:麥冬、沙參、石斛、烏梅等,甚至可用太子參、山藥等。古人有云:“治痰用寒涼攻擊過多而痰不祛,此必脾氣虛而不運行也,亦須佐以溫補。此乃治本之法,世謂醫中之王道者。”筆者實踐體會,此言可信。太子參、山藥用之也無妨。筆者臨床常以桑白皮、桔梗、甘草、黃芩、栝樓、南沙參、麥冬、苡仁、烏梅、百部、太子參為基本方。若風熱表證未解,加炙麻黃、桑葉、蟬衣;聞哮鳴音,加地龍;挾有食滯加萊菔子。
上述扶脾養胃之法用于復感兒外感咳嗽,可根據標實、本虛之孰輕孰重,酌情調整力度。若咳嗽痰盛,邪實特出而本虛不顯,可先突擊治肺攻邪二、三日,待邪實漸退時再配合扶脾養胃之法以標本兼顧,可縮短療程、鞏固療效。若雖邪實特出而本虛亦顯,患兒精神萎靡則不宜突擊攻邪,必須標本同治。患兒邪實已祛,痰清咳止后,仍需用扶脾養胃法調理一段時間,這樣可鞏固療效,延緩或減少復發,也可減輕復發時的癥狀。因為要求小兒長期服藥較為困難,故提倡食療扶脾養胃有益無害。要勸告家長,小兒咳嗽初愈,胃口稍開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切切不可早投滋補食品,生冷飲食當屬禁忌。須待舌苔恢復正常,才可恢復正常飲食。若要調補,亦以清補食品為宜,可常食山藥、苡米、荸薺、海蟄及少量生姜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