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中醫院(東臺 224200)
原載于《遼寧中醫雜志》1995年10月第10期
吾師錢育壽主任醫師,醫術精湛,對小兒時行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茲擇其一鱗半爪,介紹于下,以供同道參考。
1 透邪清疏治感冒
感冒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衛,治療當以解表為主。如《幼科釋迷》云:“當其感冒,淺在肌膚,表之則散,發之則祛,病斯痊矣。”錢師認為解表僅為基本大法,幼兒感冒有其特殊性,要有針對性。因襁褓之軀,體稟純陽,“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感邪后易從火化,傳變入里,故臨床往往表邪未解,里熱已熾,表現為表里同病,衛氣俱病,治療常須表里雙解,透邪清疏。錢師常在連翹、豆豉、薄荷等辛涼透邪的基礎上,徑投生石膏30g以清泄里熱。實踐證明:感冒發熱早投石膏清解有截斷病程,防止傳變之功,而無凝邪內陷之弊,非連、柏、梔、芩等苦寒藥物可比。若熱重者,則可加入魚腥草、蒲公英、一枝黃花等清熱解毒之品。對于夾痰夾滯者,當佐以肅肺化痰、疏邪消滯,有陰傷可能者,則加入南沙參、玄參之屬護陰清熱。
2 宜表達邪透風疹
風疹,中醫稱之為“風痧”,是由風熱時邪從口鼻而入,侵襲肺衛,與氣血相搏,外發肌膚而成的一種急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說來,因邪毒不甚劇烈,病變僅傷及肺衛,故有“皮膚小疾”之稱。但若失治誤治,少數患兒也可出現高熱神昏驚厥等氣營兩燔之證。且本病傳染性強,易引起流行,故臨床不可等閑視之。錢師認為治療本病關鍵是“透”字,只要因勢利導,達邪外出,則預后良好,而無邪入氣營之虞矣!臨床喜用香豉、薄荷、蟬衣、僵蠶、連翹等輕清透邪之品宣表達邪,一二劑便可收功,療效十分滿意。
3 解毒護陰療丹痧
丹痧又稱“爛喉痧”,是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糜爛、全身皮膚彌漫性猩紅色皮疹為特點,相當于現代醫學之“猩紅熱”。錢老指出:該病為痧毒疫病之邪由口鼻咽喉入侵,蘊郁肺胃而成。初起病位雖在肺衛,但化火甚速,很快邪伏營血而致丹痧布發,故臨床以毒在氣營或氣營之交最為多見。治宜瀉火解毒,清氣涼營。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若邪在氣營之交,可宗葉氏“透熱轉氣”法,選用黑膏湯(生地、豆豉)合白虎湯化裁變通。由于本病毒熱過甚,傷陰耗液難以避免,故錢師告誡解毒同時勿忘陰津之顧護。此即“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常選生石膏、大青葉、忍冬花、連翹、魚腥草、茅蘆根、竹茹葉等清解護陰之品,后期還需養陰以善后。如治陸某,女,6歲。1986—12一24診。近3天來,發熱熱甚,咽紅,扁桃體腫而化膿,昨起軀干部出現紅色皮疹,搔癢有抓痕,舌質紅而起刺,苔膩,脈數。血象:WBC11.6×109/L,S 0.89,L 0.11。證屬熱毒熾盛。治擬清解。藥用:炒香豉、鮮生地、嫩射干、連翹、忍冬花、赤芍各10g,生石膏(先煎)、大青葉、鮮蘆根、魚腥草各30g。2劑。藥后熱勢已挫,午后低熱,扁桃體膿點已除,丹痧漸消,唇口干燥,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擬養陰清熱。藥用:南沙參、玄參、生地、玉竹、炒赤芍、川石斛、竹茹葉各10g,鮮蘆根3Og,生甘草5g。服3劑后,低熱退,余癥悉平。復查血象正常,病告愈。
4 清宣滲濕愈水痘
水痘亦為外感時邪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于冬春兩季。《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云:“水痘皆因濕熱成。”說明本病病因除外感風熱時邪外,常有內蘊濕熱的病理基礎,是內外相引,肺脾同病的結果。因此在治療上,錢師除運用辛涼疏泄,清熱宣透外,常常加入雞蘇散、茯苓、扁豆、蘇梗、藿梗、陳皮等滲濕化濕之品,如系重癥水痘,臨床還加入丹皮、赤芍等涼營解毒之品,驗之臨床,效如桴鼓。(張銘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