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崎病
郭某,女,11個月,患兒以發熱4d入院,現癥:壯熱不退,晝輕夜重,煩燥不寧,肌膚彌漫性潮紅,咽紅目赤,手足間硬腫發紅,唇干舌紅,脈數,頸部及鼠蹊部瘰疬如串珠狀。血常規示:WBC 13.6×109/L,N 63.1%,L 36.9%,血小板計數351×109/L,血沉 80mm/h,超聲心動圖示心包積液。西醫診斷:川崎病;中醫辨證:熱入營血,瘀血阻絡。治療清熱涼血,化瘀通絡,方藥:金銀花10g、連翹10g、鮮茅根30g、丹皮10g、生石膏10g、玄參10g、赤芍10g、丹參10g、紅花10g、川芎10g,每日1劑,水煎服。兩劑后熱退,加減服用16劑,諸癥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復查血常規、血沉、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超聲心動圖示:少量心包積液,未見冠狀動脈病變。
2 變應性血管炎
周某,女,12歲,患兒因雙下肢皮疹1個月入院,查體:雙下肢可見大小不等對稱分布的暗褐色結節性紅斑,部分遺留斑痕,有3塊直徑約0.5cm×1.5cm的潰瘍,表面無滲出。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正常,嗜酸細胞增多,血小板正常,血沉40mm/h,尿常規示:尿蛋白(++);皮膚活檢示:表皮角化過度,部分表皮破壞并見大量炎細胞浸潤,真皮層及皮下脂肪間血管周圍見淋巴細胞、中性白細胞浸潤。西醫診斷:變應性血管炎。中醫辨證:邪毒外侵,內伏血分,絡脈受損,治以清熱解毒,涼血祛瘀。處方:青黛3g,紫草10g,黃芩10g,黃柏10g,赤芍10g,丹參10g,生薏苡仁10g,滑石10g,鳳尾草10g,倒叩草30g,上方加減服用20余劑,患兒雙下肢皮膚光滑,遺少許色素沉著,尿蛋白(±),好轉出院。
3 討論
以上兩例雖病名各異,病因、病癥有別,但其實質均以毛細血管炎性改變為共同病理特點,例1以全身血管炎為病理變化,致血小板聚集、增多,血粘度增高,而使血栓形成,特別是病程2~4周時,以中等動脈的炎變為主,多見動脈瘤及血栓形成,尤以冠狀動脈的病變明顯;例2是結節性型皮膚血管炎類疾病之一,炎性細胞浸入毛細血管,使血管壁內皮細胞腫脹,管壁壞死,纖維蛋白沉積。活血化瘀藥可降低血粘度和細胞及血小板的聚集性,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抑制血小板內血栓素的合成和釋放,改變血液流變性。可改善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減少炎癥組織的水腫和雙相調節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組織間液的吸收;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液量,對防止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破裂所致猝死的發生有一定療效。
兩例病機均為邪熱入血而致熱瘀相結,氣滯血瘀,其因各異,其理則一,故可異病同治。如葉天士云:“入血直須涼血散血”,治療重點既要著眼于原發病因(熱、毒、濕),又要重視繼發因素(瘀滯),標本同治,這是治療本類疾病的關鍵所在,因而取得較好的療效。另外,活血化瘀藥多為峻烈之品,小兒元氣未盛,應用時應當審慎,一要辨證準確,對確有瘀血者才可應用;二要選藥精良,如丹參、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藥,既能活血又兼補血養血;三是中病即止,隨癥加減,勿長期服用以致傷小兒未充之元氣。(孫淑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