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以來,我們應用我院浙江省名老中醫(yī)吳士彥主任醫(yī)師經(jīng)驗方煎劑保留灌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普通型)患兒32例,獲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治療組32例均為我院自1996年10月~1998年10月入院的急性細菌性痢疾(普通型)患兒,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自6月~12歲,平均5.5歲;對照組24例為同期入院的菌痢(普通型)患兒,在發(fā)病情況、性別、年齡、病情等與治療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全部病例均符合1990年8月國家衛(wèi)生部關于《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試行)。
1.2 主要癥狀、體癥及實驗室檢查:全部病例均有粘液、膿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治療組32例患兒中發(fā)熱21例,左下腹壓痛18例,脫肛3例,糞便鏡檢白細胞每高倍視野15個以上30例,糞便細菌培養(yǎng)福氏痢疾桿菌生長22例,宋內氏菌生長2例,6例培養(yǎng)陰性,外周血白細胞≥10×109/L者17例;對照組24例患兒中發(fā)熱15例,左下腹壓痛13例,脫肛1例,糞便鏡檢白細胞每高倍視野15個以上者22例,糞便細菌培養(yǎng)福氏痢疾桿菌生長17例,宋內氏菌生長2例,5例培養(yǎng)陰性,外周血白細胞≥10×109/L者14例。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方選:炮姜4.5g、生軍10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5g、煨木香10g、檳榔6g。先置于凈水浸泡半小時,放入500 ml清水煮沸,改文火煎至400 ml,靜置去其雜質,取上清液300 ml,每次取100 ml,深部保留灌腸(嬰幼兒適當予以濃煎),每次留置1小時以上,每日3次,療程1周;對照組用氨芐青霉素150 mg/kg聯(lián)合吡哌酸片40 mg/kg治療,療程1周。兩組基礎治療予營養(yǎng)支持,糾正水、電解質失衡,高熱者予退熱,腹痛劇烈者予解痙止痛等均相同。
1.4 療效判定:治愈:癥狀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停藥3天后大便連續(xù)培養(yǎng)3次呈陰性;好轉:癥狀好轉,大便培養(yǎng)陰性;未愈:癥狀未減輕,大便性狀與次數(shù)無改善,培養(yǎng)呈陰性。
2 結 果
2.1 療效:治療組32例,治愈22例,好轉10例,未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24例,治愈18例,好轉5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95.8%。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者無顯著性差異(P>0.05)。
2.2 癥狀消失平均時間:治療組2.6天,對照組4.2天,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 論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傳染性疾病,由志賀菌屬引起,全年均可發(fā)病,夏秋季為高峰。中醫(yī)認為痢疾的形成,是因飲食不節(jié),誤食不潔之物,釀生濕熱或寒濕,郁蒸于內,腑氣受阻滯,氣血凝滯,化為膿血。近年來由于不規(guī)則用藥,耐藥菌株逐漸增多,喹諾酮類與第三代頭孢霉素效果較著,但喹諾酮類對小兒軟骨發(fā)育有影響,而第三代頭孢霉素又價格昂貴,所以我們考慮采用“治痢方”煎劑保留灌腸治療。“治痢方”來源于名老中醫(yī)吳士彥先生,主要用于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方中大黃為主要藥物,具有瀉實消滯的作用,之所謂“通因通用”,通過瀉下通便以減少毒性分解物的吸收。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蒽醌衍生物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且抗菌譜廣,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鏈球菌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還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改善腸道微循環(huán)、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佐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所謂“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方中重用芍藥、甘草,酸甘緩急,有緩解腸道痙攣、鎮(zhèn)靜止痛作用,并同樣可抑制痢疾桿菌等生長。炮姜能散寒行氣,有保護腸粘膜的作用。全方藥味雖不多,但配合嚴謹,臨床每多效驗。采用保留灌腸的方法,藥物以腸道粘膜吸收并直接發(fā)揮作用,簡便易行,且價廉效優(yōu),特別是消除臨床癥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減少了小兒服藥的痛苦,是治療小兒痢疾的良方。(吳永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