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44.清燥救肺湯詳解研討


244.清燥救肺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清燥救肺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經霜桑葉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參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膠2.4克 炙枇杷葉1片 麥冬3.6克
加減;
1.痰多,加貝母 、瓜蔞.
2.血枯加生地.
3.熱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黃。
5.人參改用西洋參更佳。
 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肺癌以及皮膚 瘙癢癥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1.偏癱  2.咯血   1.蘑菇肺  2.咯血  3.日光病  4.單純性老年皮膚瘙癢癥  5.斑禿  6.失聲   溫燥傷肺重證。身熱頭痛,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 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脈虛大而數。 本方系治療溫燥傷肺重證之代表方。以身熱不退,干咳少痰,氣逆 而喘,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為證治要點。 
.清燥救肺湯
    (《醫門法律》卷4)
    [組成]  桑葉經霜者,去枝梗,凈葉三錢(9g)  石膏煅二錢五分(7.5g)  甘草一錢
(3g)  人參七分(2g)  胡麻仁炒,研一錢(3g)  真阿膠八分(2.5g)  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
(3.5g)  杏仁炮,去皮尖七分(2g)  枇杷葉刷去毛,蜜涂炙黃一片(3g)
  [用法]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功用]  清燥潤肺。
  [主治]  溫燥傷肺重證。身熱頭痛,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
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脈虛大而數。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為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證。肺合皮毛主表,燥熱傷肺,故
身熱頭痛。不惡寒,說明邪不在衛,已入氣分。肺為燥熱所襲,肺氣失其清肅,加之燥
熱傷肺以致氣陰兩傷,故見干咳無痰,氣逆而喘。肺氣上逆而咳喘過甚,則胸部氣機窒
滯,故為胸滿脅痛。燥熱損傷陰津,則見咽喉干燥,鼻燥,心煩口渴。舌干無苔系燥熱
傷津之象,脈虛大而數則說明不僅津液受損,而且真氣耗傷。
    [配伍意義]  針對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肺失清肅之病機,法當清燥熱、養陰液、
降肺氣而兼補中氣。方用桑葉經霜而柔潤不凋者,得秋之全氣,秉清肅之性,質輕辛
涼,可除燥熱,故重用為君;前人所謂“物之與是氣俱生者,夫固必使有用于是氣也”
(《讀藥書漫記》)。石膏辛甘大寒,善清氣分熱邪又不傷津,與麥冬之甘寒養陰生津配
伍,可助桑葉清除溫燥,并兼顧損傷之津液,共為臣藥。原方中石膏用煅,且用量較桑
葉為輕,究其方義,乃從肺為嬌臟,清肺不可過于寒涼著眼。煅石膏清熱斂肺,既能清
泄肺之燥熱,又可斂降肺氣,具有清中寓斂之妙。其余杏仁、枇杷葉、阿膠、胡麻、人
參與甘草諸藥,均為佐藥。杏仁、枇杷葉味苦而善肅降肺氣,以止咳平喘,即《素
問.藏氣法時論》所謂:“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阿膠與胡麻皆能益陰潤燥,進一
步加強麥冬的作用。人參和甘草皆為補中益氣之品,喻昌謂人參“生胃之津,養肺之
氣”,甘草“和胃生金”,說明此二藥不僅可補既虧之氣,更能培補中土以生肺金,亦即
《難經。第十四難》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之意。甘草甘平,善和諸藥,則又具使藥之
意。諸藥合用,使燥熱得清,氣陰得復,逆氣得降,而肺復行其治節,則諸癥自愈。,
    本方的配伍特點,吳瑭稱是“辛涼甘潤法”(《溫病條辨》卷1),可謂要語不繁。蓋
方以辛涼清泄溫燥(桑葉、石膏)為主,輔以甘寒甘潤(麥冬、人參、甘草)。全方結
構嚴謹,主次井然,清熱而不重濁,潤燥而不滋膩。    '
    [類方比較]  本方與桑杏湯同治溫燥傷肺,但邪氣有深淺,病情有輕重,故治法與
用藥亦同中有異。桑杏湯證燥熱較輕,.邪在肺衛,故身熱不甚,微有惡寒,咳而不喘,
其脈浮數而右脈略大;本方證則燥熱較重,邪已人氣,且損傷氣陰也較嚴重,故身熱較
甚而不惡寒,咳喘并作,胸滿脅痛,口渴鼻燥,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因此,桑杏湯
以桑葉配杏仁輕宣燥熱為主,稍佐沙參、梨皮以兼顧燥熱所傷之津;本方則用桑葉伍石
膏清泄燥熱為主,并用大隊之麥冬、阿膠、胡麻、人參與甘草以救其虛。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系治療溫燥傷肺重證之代表方。以身熱不退,干咳少痰,氣逆
而喘,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云:“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或加牛黃”。痰多加貝母、瓜蔞可潤燥化痰;血枯者,血虛也,加生地能養血滋陰;熱
甚者,此熱系指已人營血之熱,故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黃以涼血止血,鎮驚安神。方中
人參,若易之以西洋參,則于病證更為合拍,因西洋參能補元氣而益津液故也。
    3.現代常用于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肺癌以及皮膚
瘙癢癥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使用注意]  方中石膏,原書用煅者,現代臨床一般使用生石膏,煅石膏則以外用
為主。至于石膏的用量,當按病情輕重并參照原方的比例酌定,以避免過重而傷肺氣。
    [源流發展]  喻氏此方之制,實受繆希雍所訂清金保肺湯的啟發。清。柯琴曰:“古
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故用甘涼滋潤之
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制清燥救肺湯”(錄自《古今名醫方
論》卷1)。清金保肺湯出于《醫醇媵義》卷2,由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分,南沙
參、北沙參、玉竹、杏仁、瓜蔞皮、海蛤粉各三錢,石斛、貝母、茜草根、茯苓各二
錢,梨二片,藕五片組成。主治肺受燥熱,發熱咳嗽,甚則喘而失血。清金保肺湯重在
甘寒養陰,以平肺之燥熱,清熱的力量較弱。喻氏在清金保肺湯甘寒滋潤的基礎上,結
合秋燥的特點,著重清宣燥熱,乃創制了清燥救肺湯。當然,喻氏制此方還與其善于思
考和不盲目尊經,從而提出了“秋燥論”有關。《素問。生氣通天論》“秋傷于濕,上逆
而咳”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秋傷于濕,冬生咳嗽”之文,歷代醫家,大都認為是
傷于長夏濕土之氣所致,因長夏之終,即秋氣之始。獨喻氏認為這是“秋傷于燥”的錯
簡。其理由是春、夏、冬三時,均是傷于主時之氣,秋主燥而傷于濕,這是不合邏輯
的。既有秋傷于燥之病,便當有治秋燥之方,乃創制清燥救肺湯以治之。
    清燥救肺湯的制訂,對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葉桂《三時伏氣外感
篇》說:?溫自上受,燥自上傷,理亦相等,均是肺氣受病……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
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所謂“辛涼甘潤之方”,葉氏雖未明言,但實際上清
燥救肺湯就是一首典型的“辛涼甘潤”劑。吳瑭著《溫病條辨》,其卷1《上焦篇.秋
燥》更是原樣照搬了喻氏的原文原方,至于吳氏制訂的桑杏湯,亦系化裁于清燥救肺
湯,已述于桑杏湯的“源流發展”項,請參見。
    [方論選錄]
    1.喻昌:“諸氣臏郁之屬于肺者,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氣郁之方,用辛香行氣,
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痿喘嘔之屬于上者,亦屬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嘔
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之矣。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
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屬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瀉氣,間亦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
得其旨矣。總之,《內經》六氣,脫誤秋傷于燥一氣,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后人不
敢更端其說,置此一氣于不理,即或明知理燥,而用藥夾雜。如弋獲飛蟲,茫無定法示
人也。今擬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湯,大約以胃氣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其天門冬雖
能保肺,然味苦而氣滯,恐反傷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亦以苦
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
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如
沃焦救焚,不厭其頻,庶克有濟耳。”(《醫門法律》卷4)
  2.柯琴:“古方以香燥之品以治氣郁,不獲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繆仲淳知之,
故用甘涼滋潤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諸潤劑而制清燥救肺湯,用意
深,取藥當,無遺蘊矣。石膏、麥冬稟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氣之源,而氣
可不郁;土為金母,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補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則水無
以食氣而相生,母令子虛矣,取阿膠、胡麻黑色通腎者,滋其陰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
始不孤;西方虛,則東實矣,木實平之,二葉稟東方之色,人通于肝,枇杷葉外應毫
毛,固肝家之肺藥,而經霜之桑葉,非肺家之肝藥乎?損其肺者益其氣,人參之甘以補
氣;氣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治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
痿喘嘔自除矣。要知諸氣憤郁,則肺氣必大虛,若泥于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必
郁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若謂實子可
瀉,而久服芩、連,反從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此方而深贊之。”(錄自《古今名醫方論》卷1)
  3.王子接:“燥曰清者,傷于天之燥氣,當清以化之,非比內傷血燥,宜于潤也。
肺曰救者,燥從金化,最易自戕肺氣,《經》言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肺為
嬌臟,不容緩圖,故曰救。石膏之辛,麥冬之甘,杏仁之苦,肅清肺經之氣;人參、甘
草生津補土,培肺之母氣;桑葉人肺走腎,枇杷葉人肝走肺,清西方之燥,瀉東方之
實;阿膠、胡麻色黑人腎,壯生水之源,雖亢火害金,水得承而制之,則肺之清氣肅而
治節行,尚何有喘嘔痿厥之患哉?若夫《經》言燥病治以苦溫,佐以酸辛者,此言初傷
于燥,肺金之下,未有火氣乘勝者i嘉言喻子論燥極而立斯方,可謂補軒岐之不及。”
(《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中)
    4.吳謙,等:“《經》云損其肺者益其氣,肺主諸氣故也。然火與元氣不兩立,故用
人參、甘草甘溫而補氣,氣壯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氣之法也。若夫火燥憤郁于肺,非佐
甘寒多液之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氣反為壯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麥
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從氣化也。《經》曰: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降之,故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有權,氣行則
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
    5.張秉成:“夫燥之一證,有金燥,有火燥,前已論之詳矣。此方為喻氏獨創,另
具卓識,發為議論,后人也無從置辨。雖其主治固五金燥、火燥之分,而細閱其方,仍
從火燥一端起見。此必六淫火邪,外傷于肺,而肺之津液素虧,為火刑逼,是以見諸氣
憤郁、諸痿喘嘔之象。然外來之火,非徒用清降可愈。《經》有火郁發之之說,故以桑
葉之輕宣肌表者,以解外來之邪,且此物得金氣而柔潤而不凋,取之為君。石膏甘寒色
白,直清肺部之火,稟西方清肅之氣,以治其主病。肺與大腸為表里,火逼津枯,肺燥
則大腸亦燥,故以杏仁、麻仁降肺而潤腸,阿膠、麥冬以保肺之津液,人參、甘草以補
肺之母氣。枇杷葉苦平降氣,除熱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則憤郁喘嘔之證,皆可痊
矣。”(《成方便讀》卷3)    、    、
    6.冉雪峰:“查此方辛涼甘潤,清輕而不重濁,,柔潤而不滋膩,以療無形無質燥邪
之傷肺,實為合拍。夫肺為清金,今感外來燥邪,不清而燥,兩燥相搏,內外合邪,所
存生氣幾何?辛烈既張其邪焰,苦寒又戕其生機,惟滋甘涼潤沃,庶足以澤枯涸而救焦
樊。喻氏補秋燥一條,以辨證《素問》之脫簡遺佚。其言明漪清徹,實乃野炭漁火,暗
室一燈。此方在清熱劑中,別具一義,另是一格。”(錄自《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評議]  喻氏之論,首倡秋燥,填補了《內經》之缺漏,為清燥救肺湯的制訂提供
了理論依據。后世醫家對此均表示贊同。柯琴說清燥救肺湯“用意深,取藥當,無遺
蘊”,并不過譽;不過,柯氏對配伍意義的分析,雖亦言之有理,然似有過分迂曲之嫌。
王子接的方論,簡明扼要,對本方命名含義的解釋,也頗精當。張秉成認為此方的配
伍,以桑葉和石膏為主,乃得要領之論,也與喻氏制方原義相合。吳謙等引用前人有關
肺主氣、損其肺氣者益其氣和火與元氣不兩立等理論,突出了方中人參與甘草的補氣作
用,從另一角度來分析方劑的組方意義,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恐不利于初學者把握
此方清燥潤肺的立法重點。冉氏提出清燥救肺湯“辛涼甘潤,清輕而不重濁,柔潤而不
滋膩”,揭示了本方的配伍用藥特點,十分精辟。
    [驗案舉例]
    1.偏癱  《福建中醫藥》(1966,l:45):某女,41歲。發病五天,初起惡寒發熱,
頭痛,咳嗽,咽干,昨日午后,突然劇烈嘔吐,繼則語言不出,右側肢體偏癱。檢查神
志尚清,體溫38℃,血壓140/90mrnHg,脈搏115次份(細數),舌質淡紅,苔薄黃
而燥,舌中無苔。面色淡紅,目閉,咳聲不揚,痰粘不易咯出,喜飲易嘔。大便四日未
通,小便黃小。膝腱反射遲鈍,右側腹壁反射消失,右側身體痛覺消失。其它體征及血
象檢查無重大變化。初用西藥配合針灸并內服天麻鉤藤飲,效果不顯。次日經過進一步
研究,認為患者開始有頭痛、寒熱、干咳、咽燥,顯系外感燥氣,肺金受病。用清燥救
肺湯加減。處方:桑葉、麥冬、胡麻、蔞實、枇杷葉各9g,石膏12g,洋參3g,杏仁、
貝母各6g,甘草4.5g,生地、竹瀝各15g。連服3劑,諸癥消失;
    按語:本例先有外感燥熱之癥,然后才發生偏癱,《內經》有“肺熱葉焦,發為痿
蹵”之說,故認為屬于肺受燥熱,津氣不能遍布于身所引起,乃用清燥救肺湯而獲良效。
    2.咯血  《中醫雜志》(1985,10:49):某男,25歲。患支氣管擴張癥已數載,經
常咯血,近因情緒激動引動宿疾。咯血頻作,晝夜約數十口,干咳無痰,自覺胸中有熱
氣上沖咽喉,沖則咳甚血出,口渴咽干,胸脅作痛,脈細弦,舌光紅無苔。。肝火犯肺,
肺燥津涸,熱迫絡裂。治擬清燥救肺,佐以平肝。處方:桑白皮9g,甜杏仁12g,生石  ,
膏15g(先煎),麥冬9g,珠兒參12g,火麻仁12 g,焦山梔4。5g,白蒺藜9g,枇杷葉
9g,清炙草3g,蛤粉炒阿膠珠9g(烊化分二次沖)。服上方兩劑,咯血已止,干咳亦
減。續服兩劑,咯血、胸中熱氣上沖悉除。再予滋陰潤肺之品,以善其后。
  按語:本例患者久病咯血,肺陰本虛,復因情緒激動,肝火犯肺,益耗肺津,加重
與促進了燥化。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既可清其燥火,亦可滋潤益肺,清金平木。藥證相
合,故能投劑輒效。又,原報道者在另幾則清燥救肺湯的驗案中,均以桑白皮代桑葉,
抑或系報道者的獨到經驗焉?
    [臨床報道]
    1.蘑菇肺  本病系患者吸人了蘑菇釋放出的孢子,而引起的過敏性呼吸道疾病。
其發病快,危害重,培植人員95%患本病。報道5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4
例;49例為蘑菇培植人員,其余7例均有密切接觸史;初患12例,反復發作44例;病
程最短2周,最長達半年余。臨床癥狀有咳嗽,為刺激性干咳,咳黃白痰,少許泡沫
痰,伴有胸悶氣短乏力等;聽診兩肺底有少許濕噦音;X線主要表現為肺紋理粗亂增
多,中下肺野點片狀陰影。用清燥救肺湯(人參6g或黨參15—18g,甘草、麥冬、石
膏各12g,阿膠、炙枇杷葉、杏仁、炒胡麻、桑葉各9g)治療,水煎服,每日1劑,1
El 2次。10天為1療程,兩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臨床痊愈31例,好轉16例,
無效9例,總有效率84%Llj。
  2.咯血  運用本方治療咯血38例,其中10例經支氣管碘油造影確診為支氣管擴
張癥,既往有肺結核病史者10例,慢性支氣管炎病史者10例,病因不詳7例。治療方
法:以清燥救肺湯為基礎方,再結合以下加減:木火刑金,煩躁易怒,口苦脅痛,加黛
蛤散、石決明以平肝陽;心火刑金,心煩口渴,胸中熱氣上沖,加黃連、連心蓮子以清
心火;痰火灼傷肺絡,咯黃稠痰,脈滑數,加陳膽星、鮮竹瀝以清火滌痰;大量咯血,
急用西洋參益氣固脫。水煎服,日2次。結果:近期治愈(1周內咯血停止,1月內不
再咯血,咯血伴隨癥狀基本消失)35例,治愈率92%;顯效(1周內咯血基本控制,
偶見痰中帶血,咯血伴隨癥狀基本消失)1例;有效(一周內出血量減少,咯血伴隨癥
狀有所改善)1例;無效1例。近期總有效率.97%L2j。
  3.日光病  本病是因食用粗制棉油,而棉酚蓄積中毒所致。臨床表現為畏光渴飲,
肌膚焚熱潮紅,枯燥無汗,心悸頭昏,食飲不振,或肢麻拘攣,小溲清長,閉經,不
育,舌紅少苔,脈細數。報道用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日光病35例,其病程22天至6年
不等。具體方藥為:桑白皮12g,生石膏、玉竹各30g,北沙參、連翹、麥冬各15g,土
茯苓50g,麻黃lOg,甘草6g。上肢麻加桑枝,下肢麻木軟癱加木瓜,痙痛加蠶砂,脈
細緩加阿膠,納差加山藥、扁豆、雞內金。結果:經用藥3—14天,痊愈32例,好轉3例,所治病例,全部有效。    、
    4.單純性老年皮膚瘙癢癥  18例本病患者,發病季節均在春秋季節,表現劇烈瘙
癢,夜間為甚,伴神疲乏力,口干渴飲,舌紅少津,苔薄白,脈細弱等。采用清燥救肺
湯治療,結果: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皮膚檢查無抓痕、血痂,舌淡紅,苔薄白而潤)
9例;有效(癥狀明顯好轉或部分好轉)7例;無效(服藥3劑后癥狀無改變)2例。
    5.斑禿  報道用清燥救肺湯加減(人參、甘草各5g,枇杷葉、阿膠、胡麻仁、杏
仁各6g,麥冬lOg,石膏15g,桑葉9g。頭痛加菊花,便秘胡麻仁易火麻仁,加郁李
仁)治療本病38例,結果:痊愈3l例,好轉7例(5,。
    6.失聲  運用本方加減治療失聲85例,其中暴喑57例,久喑28例。肺燥型單用
本方;風寒型加荊芥、防風;痰熱型加川貝、桔梗;實熱型石膏用至30g,便秘加大黃
12g,咽痛加銀花、馬勃;肺腎虛型沙參改白參6g,石膏改石斛,另再加訶子、黃芪;
肺氣耗傷型加訶子。結果:治愈(語聲如常,3個月內無反復)84例,無效1例。治愈
病例中服藥1—3劑者45例,4—6劑33例,7劑以上6例163。
    沙參麥冬湯    (《溫病條辨》卷1)
    [組成]  沙參三錢(9g)  玉竹二錢(6g)  生甘草一錢(3g)  冬桑葉一錢五分(4.5g)
麥冬三錢(9g)  生扁豆一錢五分(4。5g)  天花粉一錢五分(4.5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功用]  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  燥傷肺胃陰分證.咽干口渴,或身熱,或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來細數。
    [病機分析]  《溫病條辨》指出本方主治證是燥傷肺胃陰分,可理解為其人素體陰
津不足,更因秋令感受燥邪,致燥傷肺胃津液。蓋肺為燥金之臟,外合皮毛,燥邪侵
襲,首當其沖,復因素體陰虛,內外相合,故致燥傷肺津。肺為胃行其津液,肺津損傷
過甚,必進一步燥傷胃津,故秋燥傷人,初則邪犯肺衛,繼而燥傷中土,終致肺胃津液
損傷。肺津被耗故咽干,胃液損傷故口渴,而舌紅少苔及脈細數,則系陰津受傷之征;
或見身熱者,陰虛則內熱也;或見干咳少痰者,肺陰損傷,肺失清肅也。
    [配伍意義]  本方證的病機為燥熱傷津,肺胃受損,故治當清養肺胃,甘寒生津。
方用沙參、麥冬與桑葉共為君藥,其中,沙參味甘微苦而性寒,有養陰清肺之功,《神
農本草經百種錄》謂:“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于燥,而能
滋肺者,又膩滯而不能清虛熱。惟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之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
燥,潤澤而不滯,血阻于肺,非此不能清也。”麥冬亦系甘寒之品,入肺胃經,可滋養
肺胃津液,合沙參則生津液而清燥熱之功益彰。然燥熱為病,終屬外邪,,故又用桑葉專
清燥熱,并辛涼宣散以祛之。如此,沙參、麥冬與桑葉相伍,則扶正與祛邪兼顧,用藥
十分周到。玉竹、花粉為臣,玉竹甘平,養陰潤燥,滋而不膩5花粉清熱生津,此兩藥
相配可加強君藥養陰生津、清熱潤燥之功。胃液既耗,運化必受影響,’而且養陰清熱藥
物亦有滋膩損傷脾胃之弊,故又用生扁豆健脾胃而助運化,同時又寓培土生金之義,是
為佐藥。生甘草清熱和中,調和諸藥,用作使藥。諸藥相配,共成清養肺胃,育陰生津之效。   
    本方在配伍特點上,是以甘寒養陰藥為主,配伍辛涼清潤和甘平培土藥品,全方藥
性平和,清不過寒,潤不呆滯,而清養肺胃之功甚宏,真乃王道之制。    .
    [類方比較]  沙參麥冬湯與清燥救肺湯功用、主治相近,但清燥救肺湯證燥熱較
重,以燥熱傷肺,失其清肅,氣陰兩傷為主,故治療著重清燥救肺,止咳平喘;本方證
燥熱較輕,以燥傷肺胃陰津為主,且無氣逆見癥,故治療重在清養肺胃,生津潤燥。臨
床應區分輕重,辨別病位,根據邪正雙方的消長情況,擇宜選用。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清養肺胃之代表方,原為秋燥損傷肺胃陰液而設,現代廣泛
用于溫病乃至雜病中肺胃陰傷的病證。以咽干口渴、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曰:“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久熱久咳,說明病久不愈,陰
虛而生內熱,且虛熱灼肺,失其清肅,故加地骨皮以清虛熱。現臨床尚可作如下加減:
咳嗽較重者,加貝母、杏仁等;伴咯血者,加仙鶴草、白及、阿膠等;.大便燥結,加全
瓜蔞、火麻仁;胃津傷而口渴甚者,可兌人梨汁而服。
  3.現代常用于治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慢性胃炎、糖尿病等,辨證屬于肺胃陰虛者。
    [源流發展]  沙參麥冬湯出自《溫病條辨》卷1之《上焦篇.秋燥》,先云:“秋感燥
氣,右脈數大,傷手太陰氣分者,桑杏湯主之”,“感燥而咳者,桑菊飲主之。”然后云:
“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并自注:“此條較上二條,則病深一層
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說明秋燥初起,邪在于肺,治療可用桑杏湯、桑菊飲;若秋
燥進一步發展,不僅燥傷肺津,還損傷了胃陰,治療當用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湯的立
法配伍用藥,系化裁于桑杏湯與麥門冬湯。因為燥傷肺陰,故取桑杏湯之沙參、桑葉,
以清養肺陰,并清宣肺經燥邪。因為燥傷胃陰,故又取法于麥門冬湯。麥門冬湯出自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原治肺胃津枯之虛熱肺痿,有滋潤肺胃,
培土生金之功。沙參麥冬湯之麥冬、甘草、生扁豆,即仿麥門冬湯之麥冬、甘草、粳
米、大棗之配伍意義。在上述藥物的基礎上,再加玉竹、天花粉,以加強清熱養陰生津之力。
    [方論選錄]    .
    1.李疇人:“此方治深秋燥熱傷肺之癥。以沙參、麥冬、玉竹清滋甘潤,并補肺氣,
而養肺液,桑葉清肺絡,花粉清胃熱,白扁豆清脾熱而養陰,生甘草生津和胃,共收清
肺熱,養肺陰之效。挾外感者不宜,嫌沙參、麥冬膩滋也。”(《醫方概要》)
    2.蔡陸仙:“夫陰虛火旺之人,其肺之津液先虛,再感秋令燥熱之氣,則陰愈虧。
肺津涸,則形體萎縮,葉焦舉而氣不下降,全失其清肅之令,大便恒燥結,氣上逆則作
咳,或吐類似白沫之痰。肺氣枯灼,則不能潤澤皮毛,則皮毛焦熱而肌表干燥,水津不
外布,亦不能作汗而透解也。胃為陽明,本主燥金,胃津既虧,燥熱復湊合,則胃之津
液兩傷矣。胃為中焦,為水谷之化源,胃津虛者,則水先消竭,不能化津,谷之濡潤之
汁,亦被燥熱消耗殆盡,則又何能滋生以化充血液耶?故見脈細而無力也。然燥熱從外
而湊合,究屬表邪,內之津液雖傷,而氣必須輻輳于外,此脈之所以仍浮也。水津不上
潮于口,虛熱上騰,故舌干絳,陽明熱熾,則苔色必黃,所以咳吐白沫如津唾者,胃之
液,肺之津,不能滋養百脈,化生血液則煎熬阻于上,咳則從口而出也。總其治法,必
當兩清肺胃,兼以滋養津液,以為作汗之源,再用清輕疏越皮毛之品,令燥熱之郁于表
分者,仍作微汗,從表而宣泄之,表氣宣泄,燥熱自不內壅,肺津胃液,逐漸恢復,肺
氣一肅降,而脈皆得濡潤,則身熱口渴、咳嗽均止矣。有沙參、玉竹以清肺胃,麥冬、
花粉滋生血液之源,佐扁豆之稟秋金涼爽之氣者以清燥金,而祛暑熱之余氣,復得大甘
之甘草調劑其間,成為甘寒潤燥,增液清熱之妙方。本方尤必賴桑葉之微辛,以透表宣
達也。惟于津液兩虧之燥熱者宜之,若外感秋涼之表癥多者,則又逗留邪勢,而反致病
內遏不解矣,此又辨治者之所宜慎焉。”(《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
    [評議]  沙參麥冬湯主治燥傷肺胃陰津,有甘寒生津、清養肺胃之功,李氏與蔡氏
的方論于此均有所發揮,李氏認為此方挾外感者不宜使用,蔡氏則詳細地補充了臨床常
見癥狀及其病機。這對本方的臨床應用,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驗案舉例]
    1.咳嗽  《吳鞠通醫案》:甲子四月廿四日,吳,二十歲。六脈弦勁,但咳無痰,
且清上焦氣分。沙參三錢,生扁豆三錢,連翹一錢五分,麥冬三錢,冬霜葉三錢,玉竹
三錢,冰糖三錢,茶菊花三錢,杏仁三錢。煮三杯,分三次服。三帖。廿六日,于前方
內去連翹,加丹皮二錢、地骨皮三錢。
    2.醉酒傷胃  《中醫雜志》(1986,6:48):某男,33歲,1978年6月初診,醉酒
后,嘔吐大量未消化食物、黃色苦水,并帶有少量血沫。3日來不思飲食,口干,精神
疲倦。診見患者形體壯實,舌質紅無苔,脈細弦。大吐之后胃陰必傷,氣亦受損,治當
滋養胃陰為主,佐以益氣培中。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沙參25g,麥冬12g,玉
竹12g,花粉15g,生甘草6g,黨參15g,石斛15g,炒白術15g,生雞內金15g。兩劑,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二日后復診,已能進食,舌上生薄白苔而濕潤。此乃胃
之氣陰已復。再進異功散加沙參、生雞內金、石斛兩劑以調之。
    3。/J~JL遷延性肺炎  《遼寧中醫雜志》(1986,3:24):某男童,1歲。診斷為病毒
性肺炎,西藥對癥治療45天,癥情好轉,但肺部噦音遷延不愈。診見患兒消瘦,神情
疲倦,面色蒼白,微喘,咳聲無力,舌淡少津,兩肺明顯干濕噦音,脈細數無力。證系
氣陰兩傷,正虛邪戀,治宜養陰益氣消痰,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JIl ij7
母、孩兒參、白芥子各lOg,瓜蔞7.5g,生甘草5g。兩劑后喘咳減輕,肺部噦音大減。
此方加減治療2周,肺部噦音基本消失,痊愈出院。
    按語:案1咳嗽,干咳無痰,脈來弦勁,病屬陰虛而陽亢。方用沙參麥冬湯去
甘草,加連翹、菊花、杏仁、冰糖以加強清熱、止咳及潤燥之功。另外,本案就診
的日期是春季,說明吳瑭運用本方并不局限于秋燥之一隅。案2系醉酒傷胃,胃之
氣陰俱虛;案3之小兒遷延性肺炎則屬肺陰受損,氣虛痰戀,故俱用沙參麥冬湯加
減而取效。
    [臨床報道]
    1.小兒肺炎  運用本方加減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25例,均為住院患兒,其中男患
兒15例,女患兒工O例,病程均在1個月以上。具體藥物為:沙參、麥冬、玉竹、花
粉、瓜蔞、川貝母、孩兒參、甘草濃煎。日3—4次口服。久熱加生地、地骨皮;痰多
加知母、橘紅、白芥子;咳甚加紫菀、款冬花;脾肺氣虛加人參、白術。結果:治愈
20例(肺部噦音完全消失,X線肺部陰影消失或明顯改善),好轉4例(肺部噦音減
少),死亡1例。療程最短7天,最長30天,平均12天L1j。近又有報道使用沙參麥冬
湯加減治療thJL肺炎25例,取得較好療效。25例中,男患兒14例,女患兒u例,年
齡10個月一工3歲,病程3天一3個月。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少痰,甚至氣喘,手
足心熱,盜汗,乏力,或病情遷延反復發作,舌質紅或淡,苔剝或少苔,脈滑細或細
數,辨證屬于氣陰兩虛者。治療用藥:沙參、麥冬、百合各8—12g,桑葉、白扁豆、
杏仁、桔梗、地骨皮各6一lOg,百部6—8g,甘草3—6g。若熱重陰傷者,加生石膏、
竹葉;久病陰傷氣耗者,加太子參、山藥、白術;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枇杷葉。每日
1劑,水煎取汁100~200ml,分2—3次服。經治療7—10日,結果:痊愈(癥狀、體
征消失,胸片恢復正常)22例;基本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胸片明顯吸收好轉)
2例;有效(癥狀、體征減輕,胸片吸收好轉)1例L2j。
  2.小兒口瘡  對于陰虛內熱引起的/JUL口瘡,運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取得較好療效。
報道3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lO例,發病時間最長11天,最短2天。門診患者21
例,其中伴發熱者6例;住院患者13例,其中肺炎、扁桃體炎伴口瘡8例,營養不良
伴El瘡1例,上感4例。處方: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扁豆各6—9g,冬桑葉
6g,甘草3—6g,大青葉、人中白各9—12g。加減:大便燥結加大黃;熱甚加青蒿、野
菊花;舌紅少苔加知母、石斛;營養不良去大青葉,加太子參。結果:34例全部治愈,
一般服藥2—5劑,平均3劑,潰瘍面愈合,飲食、二便恢復正常L3j。
    3。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屬于中醫的“喉痹”,其屬于陰虛火炎者,可以運用沙參麥
冬湯。報道該病8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52例,年齡20~35歲,病程3個月至兒
年,平均3.18年,均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藥用:沙參、麥冬、玉竹、元參、黃連、
黃柏、知母、天花粉、桔梗各lO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10劑為工
個療程。加減法:咽干口渴者加石斛、生地;大便干結加大黃、芒硝;虛火上浮加肉
桂;咽痛甚加射干、馬勃;痰涎壅盛加鵝不食草、百部、黃藥子;風熱外感加大青葉、
車前子、連翹、薄荷。結果:顯效(癥狀消失,局部檢查無明顯體征)46例
(57.5%),有效(癥狀與體征均有明顯改善)34例(42.5%),總有效率達100%1.4J。
    [實驗研究]
    1.對動物在體胃運動的影響  就沙參麥冬湯水煎液對動物胃運動功能的影響,進
行了觀察。結果表明,沙參麥冬湯(23g/kg)1次給藥及9g。kg一、.d、及23g.kg一1。d一1
連續5天灌服均能顯著抑制小鼠胃酚紅排空率(P<0.05),9g/kg、23g/kg 1次給藥能
對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排空加快(P<0.05,P<0。010);胃漿膜埋植應變片記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處方綱要》(各論--第十七章)
辨證分型治秋燥
方論——沙參麥冬湯
《健康之路》 20230930 秋日養生好選擇(一):菊花 桑葉 沙參
清燥救肺湯 妙方精選
沙參麥冬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贡嘎县| 中西区| 安庆市| 仪陇县| 兴宁市| 石景山区| 西平县| 伊吾县| 富民县| 涟水县| 凌云县| 静海县| 慈溪市| 田林县| 长宁县| 搜索| 建湖县| 池州市| 东莞市| 聂荣县| 固阳县| 蚌埠市| 衡阳县| 宜宾市| 佛山市| 石阡县| 无极县| 本溪市| 象山县| 交城县| 双辽市| 郎溪县| 朔州市| 清水河县| 阿拉善左旗| 昌平区| 福贡县| 柯坪县| 基隆市|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