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食物殘渣,大量水分的再吸收及排泄作用。灌腸是逆行將液體灌人腸腔,故可擴張腸壁,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同時由于溶液與糞便混合而被稀釋和軟化,易使糞便排出,解除便秘。此外,借助腸黏膜較強的吸收作用,利用藥物或營養劑進行保留灌腸,既可以治療腸道本身的疾病,又可治療許多全身性疾病。
大腸內有許多細菌,細菌來自口腔,口腔內的細菌又來自空氣和食物。由于大腸中的內容物為中性或弱堿性,對一般細菌的繁殖極為適宜,所以細菌得以大量繁殖。據統計病原性和非病原性細菌約50多種,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八疊球菌、酵母菌或寄生蟲等。其中約3/4是大腸桿菌;糞便中的細菌占20%~30%,故排出的糞便中存在大量的活著的細菌或寄生蟲卵等。因此,通過灌腸司減少或殺滅腸道某些致病菌或寄生蟲;如應用黃連素溶液、大蒜溶液等腸道殺菌劑灌腸,可直接殺滅腸道痢疾桿菌,用于治療急性或慢性痢疾,已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療法。應用中藥結腸灌洗法.除清除大量的含菌糞便外,還可稀釋毒素,減少毒素的吸收。已確報道,用大黃液結腸灌洗治療慢性腎衰者,能使血肌酐(Ser)迅速降1氐,總有效率達63.64%。近些年來,許多醫院采用中藥灌腸治療尿毒癥,顯著提高了療效,有效率達到80%,并降低了死亡率。此外,細菌在腸內與糖類作用可產生大量氣體,臨床上用驅氣灌腸法,能協助氣體由結腸排出,減輕腹脹。
歸納起來,灌腸療法還有以下兩大作用:
第一,整體藥物效應和全身調節作用。大腸作為六腑之一,與五臟六腑在生理、病理上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而與表里之臟—肺的關系最為密切。一般認為,藥物進入直腸后,可通過大腸與肺的經脈絡屬關系而上輸于肺。“肺朝百脈”,又可將藥液布散全身以發揮整體治療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直腸黏膜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每天吸收液體4~6升)。吸收后的藥液50%~70%通過直腸中靜脈、下靜脈及肛管靜脈繞過肝臟直接進入大循環,部分藥物通過直腸上靜脈和直腸淋巴系統進人大循環,到達全身組織器官發揮治療作用。此外,灌腸通腑可去除毒濁、調整陰陽、補虛扶正,故可使全身疾病隨之而解。
第二,灌腸療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尤為顯著。對于病變部位在直腸、結腸和腹部病癥如痢疾、結腸炎、盆腔炎等,藥物灌腸可使局部組織內的藥物濃度顯著提高,從而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