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xx,女,24歲,南江鎮柏樹村。
2017年12月3日就診: 患者自述:自發育開始,月經不調,7-10天來一次月經,時間在一周。經色正常,經量不多,曾多方治療無效,近來癥狀加重。
刻診:面色不華,暗淡,四肢冷,經期痤瘡,吹風則頭痛,飲食,睡眠尚可,大便秘,脈沉細,舌質淡,苔薄白。
診為:厥陰病。
方用:溫經湯。
藥用:吳茱萸15g, 桂枝10g, 半夏10g, 阿膠10g, 丹皮10g, 川芎10g, 白參10g, 當歸10g,赤芍10g,麥冬30g,炙甘草10g,生姜10g,7付,水煎服,日一付。
2017年12月10日復診: 患者服上方后,大便秘改善,余癥無變化,原方再進10付。
2017年12月24日三診: 近20天大便正常,頭痛未患,四逆改善,經色顏色正常,有小塊,無腹痛,脈沉細,舌質淡,苔薄白,邊有齒痕。
分析:本患者月經紊亂,吹風頭痛,畏寒四逆,大便秘,為下寒,經期承漿生痤皰,為上熱,是上熱下寒的厥陰病。服藥27付,療效甚好。溫經湯,載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9條。本方含蓋有芎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吳茱萸湯,麥門冬湯,諸方證合并證者,應用面很廣。在臨床有以痤瘡,頭痛,月經痛,月經不調,不孕,崩漏為主訴就診者。臨床上只要抓住具有上熱下寒的病機,就可以據證選用本方。但在臨床上應當注意其療程必足,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作者:王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