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性關節炎是指一組繼發于身體其他部位感染以后,出現的一種無菌性炎性關節病,在關節炎的滑膜中始終查不到病原體存在的證據,若在關節腔中能查到病原體,則稱為感染性關節炎。
據近20年來大量研究發現,沙門菌、支原體、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腸道、泌尿生殖系感染均可誘發反應性關節炎。大約1%-3%的腸道或泌尿生殖系感染的病人可發生反應性關節炎。腸道來源的反應性關節炎男女患病的機會相同,泌尿生殖系感染后的反應性關節炎則主要發生在男性。
由于反應性關節炎是由某些微生物引起的腸道或泌尿生殖系感染所誘發,以及大多數該病病人為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陽性。因此,推測反應性關節炎是由外界因子和遺傳因子互相作用所引起。
腸病性關節炎主要指的是由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兩種炎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關節炎。
潰瘍性結腸炎以青壯年發病居多,有間歇發作性腹瀉,伴有便血、糞便含有黏液和膿液。起病緩慢或驟然發生,發作過后可毫無癥狀,但有部分病人,腹瀉和便血竟然綿延不愈。
克羅恩病又稱局限性回腸炎、局限性腸炎、節段性腸炎及肉芽腫性腸炎,也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炎癥性腸病,好發于回腸與結腸。常緩慢發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并發腸梗阻。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一起統稱為炎性腸病。腸病性關節炎與免疫有關,常侵犯四肢及脊柱關節,而且受累關節以下肢大關節為主,并有單側、非對稱性的特點,血中類風濕因子陰性,所以和強直性脊柱炎、賴特綜合征、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等一起,被列入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1916年,一名普魯士軍官在腹痛和血便8天后,出現關節炎、結膜炎和尿道炎,幾天后,癥狀減輕,3周后又復發尿道炎和眼色素膜炎。贛特醫生記錄了這一過程,以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該病,稱之為賴特綜合征。現在,風濕病學家認為,有結膜炎、關節炎和尿道炎者,稱為完全型賴特綜合征,只具備尿道炎、宮頸炎和痢疾等初始感染,和隨后發生關節炎的病人,稱為不完全型賴特綜合征。實際上,不完全型比完全型更為常見。
賴特綜合征在世界各地均有報道。許多研究證實,該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風濕性疾病,是青年男性炎性關節炎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男女之比約為10-20:1,多于16-35歲發病,兒童和老年人少見。
引起賴特綜合征的原因至今不清楚,感染和遺傳是兩大重要因素。在本病病人的尿道、結膜、滑液和滑膜曾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檢測出特異性抗沙眼衣原體抗體,但不是所有賴特綜合征病人都能分離出來的。腸道感染多為革蘭陰性桿菌,包括福氏志賀菌、沙門菌、幽門螺桿菌及耶爾森菌。賴特綜合征病人的家族發病趨向,以及病人親屬中有骶髂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發病數的增加,提示該病有遺傳影響。75%以上韻賴特綜合征病人為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陽性,更支持遺傳因子參與發病。
顧名思義,腸病性關節炎的基本病變在腸道,因此大部分病人都有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消化道癥狀,以及發熱、消瘦等全身表現。
大多數病人的腸道癥狀發生在關節病變之前或兩者同時發生,有的病人則關節病變發生于腸道病變前幾年。約17%—20%腸病性關節炎病人發生周圍性關節炎,表現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一過性和游走性,以及復發和消退交替出現。大關節和下肢關節受累此小關節和上肢關節受累多見。臘腸指(趾),肌腱端病,尤其跟腱炎和跖底筋膜炎均可見。克羅恩病關節炎并可見到杵狀指(手指呈鼓錘狀)和骨膜炎。
據報道,約20%酌腸病性關節炎病人發生脊柱炎及骶髂關節炎。主要表現為腰背、胸、頸或臀部疼痛,腰和頸部運動受限及擴胸度減少。其病變的病程和腸病病程不平行。腸病手術治療并不影響脊柱炎和骶髂關節炎的病程。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陽性率占50%-60%。
此外,部分炎性腸病病人還可出現結節性紅斑、網狀青斑、血栓性靜脈炎和小腿潰瘍等皮膚、黏膜、漿膜和眼部等病變。
腸病是腸病性關節炎的基礎,治療時理所當然地應首先控制腸病。非甾體類抗炎藥消炎痛、怡美力、樂松、莫比可等可改善關節癥狀,但要注意藥物對已有病變腸道的副作用。柳氮磺毗啶對潰瘍性結腸炎、周圍性關節炎及脊柱炎都有治療作用,可謂一舉兩得。皮質激素可以控制腸病及減輕周圍關節炎,但對脊柱炎和骶髂關節炎無效。
由于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病因不明,因此對它的治療方法不多;目前的治療主要是改善睡眠狀態,減低痛覺感受器的敏感性,改善肌肉血流等。治療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是給病人解釋。首先,病人應清楚地知道纖維肌痛綜合征并不會造成殘疾,更不會危及生命,預后良好,從而得到莫大的安慰,以解除病人的焦慮和抑郁。有精神或情緒創傷誘因的應予以排解。這就是說,精神治療是比藥物治療更重要的一個方面。病人應努力改善睡眠,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平時應注意保暖,避免寒冷與潮濕;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在藥物治療方面,目前較理想的藥物為:
阿米替林10毫克,可根據情況,緩慢增至20—30毫克,或胺苯環庚烯(舒絡平)10—40毫克,均為睡前一次服。它們具有抗抑郁、解除肌痙攣達到改善睡眠等作用。其副作用有口于、咽痛、便秘。由于應用劑量較小,病人大多可以耐受。
另外,氯唑沙宗能減輕肌疼痛與全身僵硬感,每次0.2克,每日3次。
針灸、按摩、交感神經阻斷、痛點封閉等也可試用。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因未明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病因
確切的病因至今未明。實驗研究發現,多種致病原,如細菌、病毒、衣原體、螺旋體等均可引致不同動物RA樣病征。臨床也可見到部分RA發生于某些感染之后,如結核桿菌、奇異變形桿菌、鏈球菌、EB病毒、衣原體感染等。在病人血清或滑膜液中可發現相應抗原的抗體效價升高,但尚未確定其致病抗原或致病抗原成分。雖如此,仍不排除感染因子在RA起病中的重要作用。
RA發病有家族聚集現象,單卵攣生遠較雙卵攣生發病率高;類風濕因子(RF)陽性RA的病人,HLA-DR-4占60%-70%,而RF陰性RA則以DR-1型多見。進一步研究發現,RA病人等位基因編碼的HLA-DR?鏈第三高變區70-74氨基酸序列有共同分子族(抗原決定族),其氨基酸序列為:谷氨酸-賴氨酸-精氨酸-丙氨酸-丙氨酸。此抗原決定簇被稱為RA表位(shared epitope),可能是RA易感人的遺傳基礎。
RA發病常與受寒、受潮、外傷、精神刺激等因素相關,這些因素可能是RA發病的誘因,而非病因。
總之,RA病因是復雜的,可能是易感寬宿主與多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發病機制
致病抗原侵入關節之后,在RA易感人可引發滑膜關節炎及關節外一系列病變。
細胞免疫反應:
入侵抗原被滑膜細胞(A型細胞,樹突樣細胞、巨噬細胞等)吞噬、加工、處理,在細胞表面表達 II類抗原受體,并將抗原信息傳遞給T淋巴細胞,激活T淋巴細胞,使之釋放出多種可溶性介質。如白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TNF)等。這些介質進一步促進滑膜增生、誘導滑膜細胞產生膠原酶和前列腺素E2(PGE2)等使炎癥反應加劇。有些單核細胞因子可促使關節軟骨退變、抑制蛋白多糖合成,使骨鈣吸收增加,導致關節軟骨萎縮破壞體液免疫反應侵入滑膜的致病抗原,在激活T淋巴細胞的同時,也可激活B淋巴細胞,使B細胞轉化為漿細胞,合成多克隆抗體,包括抗免疫球蛋白抗體,即RF因子。RF是在滑膜中形成的,包括IgG-RF,IgA-RF及IgM-RF等。它們是關節及關節外損傷的重要因子,其中,IgG-RF本身兼有抗原與抗體二種生物特性,它刺激B細胞合成IgM及IgA型RF,其本身又易形成二聚體或多聚體,易被吞噬細胞吞噬形成RA細胞(Regocytes cell),在關節腔內形成免疫復體,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激活激肽系統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巨噬細胞釋放多種免疫介質,如白細胞趨化因子,促使中性粒細胞在關節腔內集聚,釋放溶酶體酶、膠原酶及超氧陰離子等炎性介質,使滑膜細胞產生蛋白溶解酶類,金屬蛋白酶類及前列腺素等,加強炎癥反應,最終引致結締組織和關節軟骨大分子分解,關節結構破壞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過去由于認識水平有限,一般以為風濕病指的就是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些概念顯然已經過時了。實際上風濕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類目前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損害滑膜、軟骨、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為主,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過去曾狹義地稱之為“腋原病”、“結締組織病”。目前對風濕性疾病的分類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屬此類)、內分泌—代謝性風濕病(如痛風)、感染性風濕病(如結核性關節炎)、退行性風濕病(如骨質增生性關節灸)、遺傳性風濕病(如褐黃病)以及其他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風濕病涉及的范圍很廣,與臨床各科幾乎都有關系,如內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同時還是臨床免疫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濕病與基礎醫學中的免疫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對風濕病的研究手段除經典的方法外,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中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已較廣泛應用,基因水平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這些預示著風濕病中某些疑難問題將會有某些突破。
患有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90%的人因自己關節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而知道將要有刮風、下雨、下雪、寒潮來臨等天氣變化。嘿!病變關節竟成了能發布“天氣預報”的“氣象臺”!
曾有學者在寒冷的環境中,對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進行過一系列研究,證實關節炎病人對寒冷較為敏感。如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同在短時間內從30℃降到15℃的寒冷環境中,健康人可出現關節痛;若降溫幅度小、時間長,則健康人不出現疼痛,而關節炎病人會出現關節痛癥狀。關節炎病人在寒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當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慢。這是因為,病人的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延長,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因此,在突然寒冷時,病人往往會發生關節痛。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關節活動時也
就增加了阻力。
在陰雨連綿的天氣,常常會有氣溫下降;氣壓降低、濕度增高的現象,這三種因素就是造成關節炎病人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濕度的改變起著主要作用。因為陰雨天比較寒冷和潮濕,當人體受到寒冷時,首先作用于皮膚冷覺感受器,然后通過神經反射傳導到大腦中樞,繼而使皮膚、肌肉和小血管發生收縮,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變慢,皮膚上就會出現“雞皮疙瘩”,醫學上叫做“立毛肌收縮”,這樣就會使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局部癥狀也隨之加重。此外,濕度的改變對關節周圍組織的影響很大,它可使血管擴張,關節囊充血,這種變化在天氣轉變時也是癥狀加重的原因。另外,潮濕能使熱的傳導增快20倍,當人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濕后,身體熱量向外發散就會快得多。由于寒冷對身體的人侵加快,因此人就容易受涼得病。若是關節炎病人,則關節疼痛就容易發作。:有學者觀察到,若當,日的平均氣溫與隔日的平均氣溫比較;”升高或降低3℃以上;連日氣壓變化升高或降低10毫巴以上,逐日相對濕度上下變化大于10%,關節痛病人發病就會明顯增加。有的學者則認為:人體的細胞內外有著正負電荷的電位差,正常人始終保持著相對平衡。在大氣流中,由于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不同而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了電磁波。大氣分子中的電磁波不斷地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導,天氣變化時發生的異常電磁波,引起人體細胞正負電荷的電位變化,從而破壞了體內的相對平衡。關節炎病人受到氣溫、氣壓、濕度變化的影響,將導致體內細胞充血、水腫及炎性物質的滲出,組織微循環發生改變,末梢神經受到物理和化學性刺激,關節就會出現疼痛,原來關節疼痛的人則疼痛加重。
為什么在天寒地凍的隆冬,關節炎病人感覺反而不那么敏感呢?這是因為,冬天雖然寒冷,但是天氣干燥,濕度不一定高。
衣服穿得又較多,寒氣入侵比較慢,因此有不少病人在冬天關節炎癥狀不一定會加重。
另外,天氣變化僅僅是促使發病的一個條件,只要人的機能正常,可以不出現關節疼痛。因此,在天氣變化時,關節炎病人也并非一定會出現關節疼痛,原來關節疼痛者疼痛不一定會加重。
—關節炎病人,一旦聽到氣象預報有突然降溫或陰雨的消息,就應及時作好保暖等預防工作,以減少或減輕關節疼痛的發生,避免自身的“氣象臺”發出“天氣預報”。
風濕病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在世界各國均屬常見病、多發病,在我國也不例外。全世界每?人中大約就有1人患風濕病,可以毫不夸大地講,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一個風濕病病人。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期都曾得過背痛或關節痛。
由于風濕病發病率高,病程往往較長,給社會、病人家庭、病人所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很大。據世界關節炎基金會1975年的統計,患關節炎的病人有36 300萬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的1/10。
美國患關節炎者約3500萬人,即每7人中就有1人患關節炎。 其中類風濕關節炎病人500萬,骨關節炎病人1200萬,是引起關節疼痛、變形、殘疾的最主要原因。在使人們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中,風濕病僅次于心臟病、占據第二位。因病在家休養的病人中,風濕病病人達1/5,每年損失勞動日2700萬天,每年經濟損失達18.6億美元。在英國,風濕病病人缺勤占缺勤率的1/6。
據美國1989~1991年的調查,15%的居民有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75歲以上達50%。1990年,加拿大在調查16歲以上的人群中,21.6%有骨關節肌肉病,占慢性健,康問題的40%,占長期殘疾的50%,占醫療費用的20%。美國由于骨關節肌肉病造成的損失估計為國民生產總值的1%。我國目前雖尚無這方面的統計調查資料,但風濕病病人的大量存在無疑是客觀事實。有人形象地講:“因本病而死亡的人雖然較少,但因此而終生'囚禁’的人卻相當常見。”
從以上的—;些數字可見,風濕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 現代醫學中的風濕病學不但是一門新興學科,而且是一門正在迅速發展的學科。因此,不少國家的有關學者、專家正在對風濕病進行不懈的研究,并成立于相應的組織。國際抗風濕聯盟最早成立于1928年,其下屬的世界地區性組織有成立于1944年的泛美抗風濕聯盟,成立于1947年的歐洲抗風濕聯盟,成立于1965年的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學會聯合會1998年又成立了非洲抗風濕聯盟。過去,除非洲抗風濕聯盟外,其他4個國際組織交叉地每4年開一次大會,事實上等于每年有一個國際風濕病學學術會議召開。就國家來說,美國風濕病學會成立于1937年,澳大利亞成立于1956年,前蘇聯醫學科學院風濕性疾病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而我國風濕病學起步晚于國際發展30余年,直至1982年才召開第一次風濕病學專題學術會議,以后各次會議又分別于1985年、1988年、1992年、1996年及2000年召開。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學會成立于1985年。目前已成立風濕病學省市分會:或學組的有上海÷廣東、山東、四川、黑龍江,湖北、江蘇、安徽、陜西、山西、遼寧、福建、甘肅等省市;風濕病學在我國正如火如荼,不斷發展與深入。
關節炎與風濕病有何關系
關節炎是指引起疼痛和發僵的關節內的炎癥。在風濕病中,各種原因所致的關節炎占相當比重。但風濕病并不只限于關節炎。
風濕病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風濕病學研究的對象是風濕性疾病(即風濕病)。
凡是累及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大類疾病,均屬于風濕病。其起病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如淋球菌性關節炎、萊姆病等;免疫性的,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代謝性的,如痛風等結晶性關節炎;內分泌的,如肢端肥大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退化性的,如骨關節炎;地地理環境性的,如大骨節病、氟中毒等;遺傳性的,如粘多糖病、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等;腫瘤性的,如骨瘤、多發性骨髓瘤等……風濕病可以是周身性或系統性的,如幾乎所有結締組織病,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如肩周炎、滑囊炎等;可以是器質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精神性風濕癥,或者是功能性的,如纖維肌痛綜合征。由此可見風濕病不是單指某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的總稱。
風濕病的癥狀可持續幾天或數年,可無不良影響,也可引起較嚴重的殘疾。大多數風濕病不會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少數風濕病能夠遺傳,而大多數并不遺傳。“風濕”一詞在西方最早出現于公元前4世紀《希波克拉底全集》中,至今已有2300多年。風濕源于古希臘語,是“流動”的意思。當時指由于身體中組成的四種體液之一出現不正常而引起疼痛,此體液由血管進入體腔,包括關節腔。在19世紀以前,西醫對風濕病的認識也很模糊,他們甚至把所有關節炎都認為是痛風的變種,直到發現痛風病人血中的尿酸較高,才將其與其他關節炎區分開來。近30多年來,隨著科學的進步,醫學的發展,人們才對風濕病的認識不斷深入。
在祖國醫學中,“風濕”這一名稱始于1800年前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一書:“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哺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其意思是指汗出當風,貪涼受寒,風濕之邪侵犯肌表,而出現周身疼痛,伴有發熱,午后為重者,稱為“風濕”。這些論述,用現代醫學觀點看,實屬風濕病,但與現代風濕病的含義相比,只是涉及的范圍較狹窄而已。現代醫學所指的風濕病內容較廣,這與2400年前我國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對命名為痹癥的風濕性疾病的病因、證候分類等所作的詳細記載,內容相似。該書中并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的論述。這可能是我
國闡述風濕與關節炎關系的最早文獻。
關節炎的種類很多,有的關節炎“土生土長”于關節,另一些關節炎,則僅是全身性疾病在關節部位的一部分表現。鑒于此,必須對關節炎作出正確的診斷,才能對它進行及時、正確的泊療,使患關節炎的病人得到早日康復。
有些關節炎的診斷比較容易,有的關節炎的診斷則較為復雜。關節炎的診斷切不可單靠關節局部出現的征象。雖然這些征象在診斷上有一定幫助,但比較片面,容易引起誤診。所以必須全面了解病史,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根據具體情況,作一些必要的檢驗。必要時,對有病部位作攝片等檢查,然后對所有的資料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患了何種關節炎的正確診斷。
在進行體格檢查時,除注意關節局部外,還要重視全身情況。
(1)系統檢查注意體溫、營養、發育、姿勢等全身的一般情況,有無皮疹及色素沉著,有無皮下結節、痛風石,有無心肺異常,肝脾是否腫大等。
(2)關節檢查有無紅腫、畸形、壓痛、發熱,有無關節積液及運動障礙,有無摩擦感,關節活動的范圍。
(3)軟組織檢查有無肌肉萎縮,有無肌腱增厚、腫脹、壓痛,有無關節囊腫脹、壓痛及炎癥,有無韌帶壓痛及固定,有無腱鞘腫脹等。
(4)常用的幾種關節檢查方法:
1直腿抬高試驗病人仰臥,兩腿伸直,囑其逐一抬高下肢,正常時能抬高80-90度,當抬舉患側下肢時,腰部及腿部疼痛加劇,與健側下肢對比時,如抬腿角度小于30度時,即痛劇者為強陽性,45度為中等,能抬舉70度者為弱陽性。
2伸膝試驗病人端坐在凳上,頭與腰部保持平直,兩小腿自然下垂,然后囑病人將患肢小腿逐漸伸直,或由醫生用手按壓患肢胭窩,再將小腿逐漸伸直。若有坐骨神經痛者,則為陽性。
3盤腿試驗又稱“4”字試驗。病人仰臥,髖和膝關節屈曲并外旋,將一足放在另一側伸直位的大腿上。醫生一手按住對側髂嵴,以固定骨盆,另一手將屈曲的膝部往下壓,若臀部出現疼痛者,說明骶髂關節有病變。
4骶髂關節叩擊痛試驗醫生用拳直接叩擊病人骶髂關節背面,若出現疼痛者,表示該部有病變存在。
5單腿獨立試驗囑病人直立健側腿,抬起患側腿,當患側骨盆向上提起時,該側臀皺襞上升者為陰性。再囑病人直立患側腿,抬高健側腿,若有健側骨盆與臀皺襞下降者為陽性,表示髖關節有病變存在。
6浮髕試驗將患肢伸直平放在床上,醫生的一手緊握患膝兩側,用該手的手掌壓迫髕骨上囊;同時用另一手拇指和中指按壓髕骨兩側,將積液推聚于髕骨下,再用手指向下叩壓髕骨,若出現髕骨撞擊股骨前面的感覺,說明該關節內有積液。
7拾物試驗讓病人拾物。正常人是先將雙膝關節伸直,自然彎腰,用手將地上的東西拾起。若腰部有病變或強直時,則是將雙髓或雙膝屈曲下蹲,直腰伸手將物拾起;或先以手扶住膝部支持,然后緩慢屈膝下蹲,才能伸手拾物。
8頸椎叩擊痛試驗醫生用左手按住病人頭頂,右手握拳叩擊左手背。頸椎有病變時,患部可有疼痛。
9脊椎叩擊痛試驗檢查者甩手指直接叩擊各脊椎棘突,如有叩擊痛,說明該椎骨可能有病變。
10枕壁試驗病人直立,足跟和背部緊貼墻壁,下頜保持水平位,測量后枕與墻壁的距離。如枕部不能觸到墻壁,提示頸椎有病變。
11手指—地板試驗病人站立,兩腿伸直并攏,病人盡量前屈,兩臂自然下垂,兩側手指伸直。根據指尖與地面的距離,或指尖到達下肢的不同水平,用以表示脊柱前屈的活動度。
12擴胸試驗沿第四肋間水平,用帶尺與軀干垂直,測量胸部深呼吸時最小和最大胸圍之間活動的范圍。一般認為,胸廓的周徑擴張度等于或小于2.5厘米者,表示其擴張活動受限 。
13骶骨下壓試驗病人俯臥,檢查者重疊雙手下壓病人的骶骨,引起骶髂關節疼痛者有病變。
14骶髂關節試驗患側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時,引起骶髂關節疼痛者即有病變。
許多關節炎病人,必須作一些化驗檢查,以幫助診斷。提到化驗,不少人一定會認為這是近代才開始出現的事,其實不然。早在公元752年,我國唐代有一部著名的醫書《外臺秘要》,其中已經記載了檢驗病人小便的辦法,以幫助了解黃疽的變化和治療的效果。其方法是每夜在黃疸病人的小便里浸入一小條白帛,取出后晾干,寫上日期,逐日比較白帛浸染上黃顏色的深淺,以期說明治療后黃疸消退情況。這就是醫學史上最早記載的臨床實驗診斷。這個檢查方法,雖然十分簡單,但是它的原理,至今還在某些化驗中沿用。近代應用某些“試紙”進行比色的檢驗方法,有些就是根據“試紙”所反應出來的顏色變化及深淺程度來測知的。由此可見,這些通過“試紙”的試驗,與我國1200多年前以白帛檢查小便中黃疽的深淺,僅是大同小異。
現介紹幾種與關節炎有關的化驗。
(1)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血液像稀飯一樣,它里面有著黏乎乎的湯——血漿、米粒——血細胞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紅細胞是主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紅細胞的密度比血漿大;所以在靜置狀態下,紅細胞會慢慢沉降下來。血沉試驗就是取一定量的血液,加入適量的抗凝劑,再被吸人特制的紅細胞沉降測定管中。在一定的室溫下,測定管垂直靜置,經一小時后,觀察紅細胞的沉降速度。測定管表面刻度每一小格為1毫米,因此,化驗結果用“毫米/小時”來表示。現在也有用儀器進行測定的。目前,國內外通用魏氏法,成人正常值為男性0—15毫米/小時,女性0~20毫米/小時。
血沉不是一種特異性的化驗;伴隨某些生理變化,血沉值會有所改變,如月經前、月經中、妊娠時,血沉常增快。感染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痛風、各種炎癥、發熱、惡性腫瘤等多種疾病,血沉均可增快。血沉是測試關節炎活動程度此較可靠和最簡單的方法,并且常用來作為疾病嚴重程度和衡量治療效果的指標。
(2)血清黏蛋白(簡稱黏蛋白)是—種黏多糖與蛋白分子結合成的復合蛋白。正常范圍哈氏法20—40毫克/升,懷氏法則為400-900毫克/升。血清黏蛋白是反映炎癥的良好指標之一。
(3)抗“O”是抗鏈球菌溶血素“O”的簡稱。溶血性鏈球菌產生一種代謝產物,能溶解紅細胞,所以這種產物被取名為“O”溶血素。人體感染了A組溶血性鏈球菌后,“O”溶血素在體內作為一種抗原物質存在。為了對抗這一抗原物質,人體就相應地產生另一種抗體,來中和這種“O”溶血素,以免生命受到危害。測定這種能中和鏈球菌溶血素“O”的抗體含量,就稱為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抗“0”的數值以單位計算,有100、125、 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數檔。正常人一般在 500單位以下,若高于500單位,說明最近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0”升高,但是沒有關節酸痛等癥狀,不能認為就是得了風濕性關節炎,只能說明近期曾有過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患了扁桃體炎、咽炎、猩紅熱等一類疾病,而且像柯薩奇B病毒感染、高膽固醇血癥、溶血、肝炎、腎病綜合征等疾病,均可呈現非特異性的抗“O”增高。但是,話又得說回來,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又確實與鏈球菌的感染有關,所以,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抗“O”是升高的。
(4)C反應蛋白(丙反應蛋白)是一種能和肺炎雙球菌的 C多糖體產生反應的蛋白質,屬急性反應性蛋白。正常情況下,血清中的C反應蛋白為陰性。與血沉一樣,是反應炎癥的良好指標。可在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感染、腫瘤、外傷和手術后等情況下呈現陽性反應。C反應蛋白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上升最早,2-3小時即達高峰,病情控制后又迅速下降,這種現象稱為急性期時相反應。
在類風濕關節炎中,C反應蛋白常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更敏感一些。C反應蛋白含量越多,表示病變活動度越高。 C反應蛋白在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升高,緩解期則明顯下降,有助于判斷疾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C反應蛋白檢測操作簡單,影響因素小,一般不受貧血、妊娠、高球蛋白血癥的影響,是一種實用的實驗室檢查項目。
(5)類風濕因子是由于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免疫球蛋白G(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自身抗體首先發現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并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并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的人,在其血清或病變中,均能測出類風濕因子,說明類風濕因子并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自身抗體。
目前已知有4種類風濕因子,即免疫球蛋白M(IgM)型、免疫球蛋白A(1gA)型、免疫球蛋白C(屯C)型、免疫球蛋白E(IgE)型。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約占80%。這種類風濕因子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也常逗留在關節的滑液中,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價值。由于IgM型類風濕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于沉淀,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有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
(6)抗核抗體也稱抗核因子。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穩定功能失常的情況下,體內衰弱變性的細胞核成分不能被及時清除而成為自身抗原,由這些核抗原所引起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
95%以上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出現抗核抗體陽性,并且效價多在1:160以上,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有20%出現陽性;系統牲硬皮病、慢性肝病等也有不同比例的陽性,就連正常人中,也有3%左右呈陽性。;(7)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構相似的血清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及免疫球蛋白E(IgE)5類。系統性紅斑狼瘡以IgG、IgA增高為主,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出現IgM增高,以后IgG、IgA均升高,當病情趨向靜止,以上各種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逐漸恢復正常。
(8)補體存在于血中的一組具有酶活性的不穩定的球蛋白。它可分成補體1—9九種(即C1—c9)。它在人體內有著促進炎癥反應,輔助細胞吞噬,協助抗體發揮免疫效能等作用。在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急性病期,可見補體升高;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液中補體降低,但是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關節液中補體成分卻增加。
(9)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指存在于白細胞、血小板及各種組織細胞等核細胞膜上的一些同族抗原,HLA—B只是許多人類白細胞抗原的一種。學者們發現,含有HLA—l抗原的人,對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據調查,因種族的不同,正常人的陽性率為3%-7%,在強直性脊柱炎中,陽性率達90%左右,而類風濕關節炎、痛風、骨關節炎等的陽性率都不高。
(10)民微球蛋白良微球蛋白是血清中的球蛋白,由于其分子量小,電泳時在球蛋白的墾區而得名,簡稱民—M。民微球蛋白對細胞有很大親和力,能結合在細胞表面,除紅細胞、胎盤滋養層細胞外,幾乎體內所有細胞都有攜帶&—M的能力。民—M可脫落進入血液、初乳、精液等體液中。良—M由腎小球濾過,在腎小管分解,故任何疾病引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時,血 中的昆—M升高,而尿中則降低。當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時,血中昆—M也發生變化。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急、慢性肝炎等血中的&—M升高。因此,同時做血和尿中的區—M的測定,對疾病的診斷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用X線來檢查各種關節炎,主要是采取攝片的方法。通過 X線檢查,對于關節炎的診斷、預后和治療效果的估價有著重要的意義。X線上的表現可因關節炎的種類不同而各異,它們具有各自特征性的面貌,有的變化則是許多關節炎的共同表現,在同一疾病的不同時期又可有不同的表現。因此,必須結合其他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有的則需要定期攝片復查,觀察其變化,才能明確診斷。
常見關節的基本x線變化有:關節軟組織變化、關節破壞、關節退行性改變、關節脫位和關節強直幾種:
(1)關節軟組織變化在關節炎早期,由于關節積液和周圍組織炎癥,x線可見周圍軟組織陰影腫脹、增厚、關節間隙增寬。
(2)關節破壞早期一般僅侵犯覆蓋關節面的軟骨,關節間隙變窄。病變進展影響到軟骨下的骨質時,則骨端的局部或一側呈破壞或缺損,嚴重者可產生半脫位、脫位等畸形;這種情況多半發生于感染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的進展期。
(3)關節退行性改變早期為關節軟骨的漸漸分裂與溶解,以后逐漸為纖維組織所代替,使關節間隙呈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在關節邊緣常有繼發性的唇狀骨贅形成。關節的退行性改變主要見于骨關節炎。
(4)關節脫位組成關節的兩個骨端的正常位置發生改變,多見于關節炎后期所致的畸形。根據程度不同,又分為半脫位與全脫位兩種。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等病變的后期均可見到這類情況。
(5)關節強直為關節炎舶嚴重后果所致,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可分纖維性強直和骨性強直兩種。纖維性強直者,關節活動雖已消失,但X線片上尚能見到狹窄的關節間隙,無骨小梁穿過其間,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完全消失,并有骨小梁穿過,使構成關節的兩個骨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者,則屬于骨性強直。
關節的滑膜是一個血管豐富的組織,血漿的某些成分滲入.關節腔內,起著潤滑關節和營養關節軟骨的作用。正常滑液是清晰透明的淡黃色液體,無有形成分或結晶,細胞數約0.1X 109/升,以單核細胞為主。嚴密消毒后,抽取滑液進行檢查,對診斷為何種關節炎有一定的幫助。
滑液的檢查內容,一般有以下幾種:
(1)液量正常滑液僅0.3~2毫升。各種關節炎的滑液總量是不同的;另外,從滑液量的增減,可以看出病情好轉還是惡化。
(2)混濁度和顏色滑液出現混濁,可能是由于膿細胞較多而引起,如感染性關節炎;也可能是結晶或纖維素所致,如痛風和假痛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滑液呈草綠色,痛風病人則呈白色。
(3)黏稠度正常滑液比較黏稠,患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時,滑液則變得稀薄。
(4)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根據檢查所得白細胞的多少,可以推測發炎的程度,以此區別損傷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還是感染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等。若原來升高的白細胞數逐漸減少,則表示炎癥好轉。
(5)黏蛋白凝塊在盛有20毫升5%醋酸溶液的燒杯中,加入數滴滑液,1分鐘后,可有凝塊形成。此試驗對炎性和非炎癥性滑液能初步加以區別,如正常人、骨關節炎、損傷性關節炎病人的凝塊堅固,不易破碎,但類風濕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病人,凝塊易破碎。
(6)滑液的化學檢查可以通過滑液檢查,獲得有關蛋白質、葡萄糖、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補體、免疫球蛋白、免疫復合物等數據。特別是滑液中的類風濕因子,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早出現,而且陽性率可高于血中。
(7)結晶檢查應用偏振光顯微鏡檢查涂片上的結晶,有助于對痛風和假痛風的鑒別診斷。
(8)細菌檢查懷疑有關節感染時,可通過涂片染色,檢查細菌。必要時,可作細菌培養。
早在1918年,人們就已開始研制關節鏡。但在關節鏡面世的最初幾十年里,由于器械自身的不足,以及受到關節腔特點的限制,較長時間內未制造出理想的關節鏡。1970年以后,歐美各國才對其引起重視,并使關節鏡的診斷在歐美各國廣泛應用, 20世紀70年代后期,鏡下手術已廣泛開展。
我國在關節鏡的應用方面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期,僅有少數醫院將關節鏡應用于臨床。只是在沈陽舉辦的第一期全國關節鏡學習班以后,該項技術才在全國廣泛地開展起來。
關節鏡一般由機械、照明和光學系統三部分組成。關節鏡的使用簡單,損傷又小,可以在不破壞關節正常功能的情況下,用直視的方法,觀察到靜態和動態中的關節內各部分變化和病損。通過電視攝像系統,還可以將關節病變在電視上成像放大、拍照存檔,獲得可靠的資料。目前已能用關節鏡診斷大部分關節疾病;另外,可通過關節鏡有目的地進行滑膜活檢和采取滑液供檢查;關節鏡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作檢查的同時,可作某些關節內的手術或關節腔內沖洗治療。它較傳統切開關節進行手術有明顯的優越性。
關節鏡的使用雖對關節病變的診斷有著較大的幫助,但也并非萬能。特別是對一些關節間隙小、關節有嚴重粘連或關節強直者,使用時就有一定困難。因此必須與其他的診治手段相結合。
病史對關節炎的診斷十分重要。因此,關節炎病人提供病史時,必須全面、系統,但要重點突出,使醫生在了解病史中得到一定的線索。
(1)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籍貫、民族、職業等,常和某些關節炎的好發與否有著密切關系,如女性易患類風濕關節炎,男性常見強直性脊柱炎和痛風;風濕性關節炎多見于青少年,中老年好發骨關節炎,更年期婦女才有更年期關節炎;大骨節病則發生在我國東北及西北一些地區;長期從事某些職業易得損傷性關節炎等。
(2)發病情況要了解如何起病;是初發還是復發;驟發或緩起;發病時間的長短;關節痛與其他癥狀的關系;有無誘發因素,如痛風常由酗酒、飲食過度誘發;感染性關節炎可查到原發性發炎部位等。
(3)疼痛情況關節出現疼痛和壓痛是關節炎的一大癥狀。首先要區別疼痛確實是關節痛,還是關節周圍軟組織痛,甚至疼痛與關節無關;疼痛的發生是驟發還是緩發。驟發常見于痛風,緩發則見于類風濕關節炎。疼痛的部位是大關節還是小關節。大關節痛可為風濕性關節炎,小關節痛可為類風濕關節炎。是多關節痛還是單關節痛。如類風濕關節炎都為多關節痛,損傷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多為單關節痛;如類風濕關節炎多為對稱性的,痛風、銀屑病關節炎為非對稱性的。疼痛的性質:包括疼痛的范圍、程度、時間、是否游走或放射等。如呈游走者,多見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的關節痛多表現為劇痛,骨關節炎的疼痛常于活動稍多后加重,強直性脊柱炎的疼痛常放射到胸部、大腿及足跟。關節的疼痛是否伴有關節僵硬或強直,如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關節有明顯的晨僵,可持續1小時或更長;關節痛是否伴有關節腫脹,并注意關節腫脹持續時間及局部有無發紅、發熱,如類風濕關節炎腫脹可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而風濕性關節炎及痛風病人的關節腫脹僅幾天或幾周,并伴有關節發紅、發熱。
(4)有無全身癥狀如風濕性關節炎可有發熱、心肌炎、心臟擴大等;感染性關節炎有寒顫、高熱等情況。
(5)過去病史如結核性關節炎常有肺結核或肺外結核的病史;損傷性關節炎常有慢性損傷的病史。
(6)家族有關病史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在部分病人的家族中常有類似的病史。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促進疾病的恢復,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居住的房屋應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被褥要干燥,輕暖。床鋪要平整。切勿在風口處睡臥。
(2)洗漱宜用溫水,晚間洗腳,熱水應能浸及踝關節以上,時間在15分鐘左右,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
(3)出汗較多者,須用干毛巾及時擦干,衣服汗濕后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
(4)注意氣候變化,天氣劇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5)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也不可滿不在乎,更不能情緒低落。要善于自制,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心胸寬廣,愉快生活。
(6)堅持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2)飲食宜清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受病痛折磨,又長期以藥物為伴。病發作時,更是茶飯不香,故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欲,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3)飲食不可偏嗜。雞鴨魚肉,五谷雜糧,蔬菜瓜果均不可忽視,應搭配合理。
(4)正確對待食補與藥補。無論食補還是藥補,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根據病情及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來進行。如牛奶、豆漿、麥乳精、巧克力雖是營養佳品,但體內有濕熱或舌苔粘膩者,多食反而腹脹不適,不思飲食;人參、白木耳、阿膠雖能補氣養血,但脾胃不和或濕熱內蘊者服之反而壅氣助濕.
(5)注意飲食宜忌。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的病程較長,如果患病后忌口太嚴,長年日久,影響營養的吸收,對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說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以食用任何飲食,不必忌口。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灼熱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脾胃虛寒者,少食生冷瓜果及蝦、蟹、竹筍之類。一旦病情穩定,忌口即可放寬。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也可能和內分泌或代謝有關,也可能和遺傳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性
性生活對本病的影響不太大,如果頻繁性生活,當然對整體健康不利,也會加重本病。如果頻繁與長期固定于某種體位性生活,類風濕性關節炎又尚未穩定時,受壓或負重的關節畸形會越發明顯。
一、關節變形妨礙性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脊柱會發生嚴重彎曲,甚至連髖骶部關節也會畸形,這樣會妨礙性生活,使得陰莖不能順利地置入陰道,或勉強置入后無法進行有效的性交動作。如果是女性,由于本病造成體位上的畸形,兩大腿不易展開或彎曲,有時也會妨礙陰莖的置入。夫婦雙方應密切配合,尋找適當的位置。并且要注意不宜長期固定采用某種體位性交,最好要變化體位。
二、神經系統病變影響性生活 本病還會引起神經系統多種病變。例如頸脊髓病、頸椎半脫位、脊髓壓迫等,造成有關神經支配功能的失靈,有時也會連累到性神經的活動。倘若因合并的神經、血管方面病變而影響性功能,例如造成男子陽痿、女子性欲下降,則應該暫時中止性生活,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三、肌肉的病變影響性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但是關節有病,連周圍肌肉也疼痛、僵硬, 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多少受到連累,肌肉功能會減退,如涉及到性器官及其附近的肌肉,則交搏時性器官收縮功能會失調。
四、血管方面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誘發動脈炎,造成小動脈缺血現象,顯然對性功能的發揮也不利。
五、急性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處在發病嚴重階段,表現有發熱、關節腫脹、疼痛明顯,以及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時,宜停止性生活,并積極用藥物控制病情。
六、慢性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進入慢性病程,時間漫長,甚至一輩子,可以有性生活,但還得視整體健康狀況而定,不宜過于頻繁。
七、治療的影響 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可明顯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可致勃起障礙。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一般護理有:
(1)居住的房屋應向陽、通風、干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干燥,常常洗曬。不要在風口處睡臥。
(2)洗臉水要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應能浸至踩關節以上,時間在15分鐘左右,以促使下肢血液流暢。
(3)汗出較多者,要用干毛巾擦干,衣服被褥被汗濕后應及時更換、洗曬,避免受涼受濕;夜間出現盜汗者,可用五倍子粉加水調勻,在睡前敷于肚臍;大便秘結者,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4)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進食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品。 (5)注意氣候變化,天氣劇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6)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不可焦慮急躁,情緒低落,也不能不在乎。要善于自制,努力學習,積極工作,愉快生活。保持心胸寬廣。
(7)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
目前,民間對風濕病人的飲食忌口問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風濕病患者忌口非常重要,如果吃某種食物,病情會加重,而且還道聽途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可食,以致影響了營養的攝取。但另一種卻認為忌口無科學根據,不相信,也不注意。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全面。
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營養特性,但有了疾病之后,由于病種不同,對于飲食就要有一定的選擇,主要考慮到疾病的治療與某些食物是否有矛盾。所以,忌口的問題其實也并不太神秘。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忌口太嚴,長年累月,反而影響營養的吸收,于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在病情發作期不宜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久病脾胃功能差的患者不宜多吃生冷瓜果、蝦、蟹、竹筍之類食物;若患者吃了某種食物后覺得疼痛增加或過敏則應不再食用;食用膏粱厚味的食物之后,感到胃中飽脹者,則必須改食清淡飲食;吃雞時應去掉油膩,而不要光喝湯,因為肥雞之湯,油在其中。
總之,絕對忌口、過多忌口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康復不利,對病情有利的食物宜常食用。如關節游走性疼痛者,可多吃豆豉、蠶蛹、絲瓜等;關節疼痛重者,可多用茴香、桂皮、花椒等調味品;關節發熱明顯者多吃芹菜、青菜、水果等清涼食物。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病的一種表現。主要癥狀是周身關節特別是膝、肘、腕、肩胛等比較大的關節紅腫疼痛及活動受限,同時伴有發燒,關節的疼痛不是固定的,而是游走性的。關節痛與居室的陰暗、潮濕、氣候寒冷和陰雨綿綿有明顯的關系。因此,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注意冬季保健。
寒冷潮濕的氣候和環境,冷水的不斷刺激,都可誘發風濕性關節炎或使病情加重,所以應盡量避免。要隨時留意氣象預報,在寒潮襲來和天氣變化時,加強防寒保暖,并盡量不接觸冷水。宜穿氯綸內衣。氯綸是一種合成纖維,具有較高的電絕緣性,一經摩擦就能產生比其他任何纖維都大得多的電荷。這種電荷逐漸聚積在衣服上,即使空氣濕度高達80%,電子仍難以流動,難以使電荷消失。氯綸的吸濕性低,可抗水蒸氣,水分很容易蒸發,與皮膚摩擦能產生“電療”的效果,有利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在飲食方面要控制高脂肪膳食。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一種酮體,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有人做過實驗:讓16名關節炎病人每天吃脂肪膳食(肥肉、油炸食品等),結果關節炎癥狀明顯加重,有的甚至出現關節腫脹、強直、活動障礙等。當停止吃高脂肪膳食后,癥狀很快緩解或消失。后來,重復這樣的實驗,又得出同樣的結果。因此,關節炎患者宜控制高脂肪膳食。不過,食物的選擇宜豐富,特別要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瘦肉、大豆制品,還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維生素C可抑制炎性滲出,促進炎癥吸收。風濕活躍、關節紅腫熱痛時,要忌吃辛熱燥火的姜、辣椒、蔥、羊肉、狗肉之類。
風濕病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疾病。感冒、氣管炎、鼻炎、中耳炎、扁桃體炎患者,特別是本來就有扁桃體腫大、齲齒等病灶的人,更容易誘發風濕病,從而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或加重。冬季氣候寒冷,如果不注意保健,感冒、氣管炎、鼻炎、中耳炎、扁桃體炎都容易發作。這些疾病如不積極治療,則鏈球菌勢必進一步侵犯關節和心臟,引起病情惡化。
(1)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飲食不可偏嗜,要有節制。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胃腸道不適者,少食生、冷、硬的食物。
(2)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應臥床休息2-3周,待炎癥控制后,可逐漸恢復身體運動;若伴有心臟炎者應延長休息時間。
(3)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有鏈球菌感染,應予積極徹底治療。抗生素中以青霉素為首選。對反復感染的扁桃體,應在風濕活動停止后2-4個月,予以手術摘除,消除引起關節炎復發的隱患。手術前后用青霉素預防感染的發作。
(4)居住的房屋應通風、向陽,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5)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從溫飽型發展到講究營養。食物中的營養必須依賴健全的脾胃功能才能吸收,若脾胃功能失健,或因某種疾病對某種富有營養的食物不相宜,食之反而會腹脹不舒。所以,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問合理調配營養。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紅參、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若胃酸過多或脘腹飽脹,不宜多吃甜膩之品及牛奶、豆漿、豆類等閉氣助脹之物;若患者屬于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濕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蹄膀、腳爪、甲魚等,應以清淡為宜。如果患者吃了海鮮或其他食物后,關節、肌肉酸痛更甚,亦須注意以后不吃或少吃。
總之,由于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長,服藥比較多,脾胃功能往往就會受到影響。對于魚、豬肉、雞、鴨、蔬菜、瓜果等富有營養的食物,以食后胃中舒適、食而能化為原則。風濕性關諮?/a>在進行營養調配時,一定要以對病情有益為原則,營養調配要有利于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