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正治與反治、調整陰陽。接著,我們講第五個原則——調和氣血。從氣血基本病理機制、氣血失調這個角度看,氣血失調以后,調整氣血的原則是什么呢?第一講氣病的治療原則。我們在病機中講過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脫、氣閉。我們前面講過正治,逆其證候性質而治。虛者補之、滯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脫者固之、閉者開之。至于這個原則,具體還有好多處理方法,將來同學們在《方劑學》和《中藥學》以及在臨床課進一步學習。這些就是逆其證的性質而治,都屬于正治。第二、血病的治療原則,我們講過基本病理機制:虛、脫、瘀、寒、熱、出血。它的原則:虛者補之,脫者固之、血脫就固脫,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同樣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醫學有一條原則,習慣上叫“見血休治血”。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據辨證論治,確定出血的陰陽寒熱虛實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單純止血。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出血性疾患的時候,要進一步來學習出血性疾病的治療規律。特別是注意止血,正確地把握應用止血的藥物、止血的方法。這是單純氣病、單純血病。一般情況下,都是氣血同病。氣血同病怎么治療呢?一、氣病治血,有氣病而治血病。氣病治血,所以,中醫說“治氣不治血,非其治也”。二、血病治氣。因血病而治氣,也必須治氣。所以,還有一句話,“治血不治氣,非其治也。”這兩句話合到一起,正確調整氣血之間的關系。根據陰陽之間的關系,前面講陰陽,強調的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但是,強調陽氣和陰氣的關系,意思是強調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什么意思呢?陽氣和陰氣,這兩者相比較,始終規定陽氣是占主導地位的。那么氣為陽、血為陰。同樣氣和血之間的關系,強調氣為主,血為次。所以,調整氣血,中醫理論有一個基本原則——氣血俱要。氣和血兩者都非常重要。這兩者關系強調什么呢?治氣在治血之先。將來學習《方劑學》當歸補血湯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血脫益氣,為什么強調治氣呢?就是根據“氣血俱要,治氣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醫宗必讀》里面還有一句話,說“陰陽并需,滋陰在養陰之上”。這兩句話,體現一個共同的思想:強調陽氣的作用。這也是辨證的,同時又規定了某一方為主。
調整臟腑。我們講臟腑病機、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正確地處理臟腑的陰陽失調,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中醫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臟系統,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體。所以調整臟腑,臟腑功能失調,必須遵循這樣一個整體觀點來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首先要考慮這個點,首先來調整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這是第一條原則。第二條原則,任何一臟發病,我們講臟腑病機的時候,重在強調,一旦某一臟有病,按照它自身規律,應該怎么發展;按照臟腑之間的關系,它應該怎么發展。所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第二個重要原則,從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入手,既立足于調整本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同時也考慮這一臟和臟腑之間的關系,它的疾病演變規律來調整。那就是說,把局部和整體統一起來,來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不能僅僅理解為或立足于只調某一臟。把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這是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最基本的原則。至于說具體處理的方法,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處理方法,下面有幾條原則:1.是在總的原則指導下,記住調整臟腑陰陽氣血。①調整本臟的陰陽氣血失調。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陰陽氣血失調。從兩者入手,從整體入手來考慮調整臟腑陰陽失調,這是最基本的原則。②可以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在調整臟腑陰陽失調時,既要考慮五臟主時,與四時相應、氣化相通。處方遣藥,要充分考慮和緩解兩者之間的關系。2.要考慮某一臟氣機升降的規律。在選擇藥物、針灸和按摩,它所產生的效應,調整機體的升降出入的時候,其升降出入要充分考慮每個臟腑的特性,它升降的特性。比如,脾升胃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那么治療調整脾,保護脾的升清作用。不過,不應該過用沉降藥物。反之,胃以降為和,這個和,胃多用沉降藥物,順其臟腑的氣機升降特性來定。《內經》還有五臟所惡,就是治療某一臟不可過用。和對某一性質,它忌某一性質,就是說怕某一性質。可以考慮藥物的屬性對某一臟的作用。在處方、在遣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些要考慮。3.再一條原則,大家要注意:實者瀉腑,虛者補臟。比如,心火熾盛,心火上炎,這是心之實,臟之實。不治臟,可以治腑。將來同學們學習導赤散,導赤散,說它的作用,能瀉心火,使心火從小腸而出。實際上,是瀉小腸火。那么心有病則治小腸。虛者補臟,胃氣虛,脾胃相表里,健脾益氣,就可以補胃氣之虛。虛者補臟。這是就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總的原則下,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包括它的喜、惡,氣機升降的特性來充分考慮這些要素,來正確處理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第二條,就是要求掌握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從總體之間的關系,來調整這一臟。這就要求同學們掌握某一臟、某一腑它的病機的演變規律、自身的演變規律和其他臟腑的演變規律。我們在講臟腑病機的時候,反復強調某一臟有病,它與其他臟腑的關系。第二個處理原則,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就是針對某一臟有病,它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可以涉及哪臟哪腑,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所以,調整它們之間的關系,強調在五臟的整體綜合調節,在這個前提下,最常用的就是生克制化的調節。按照生克制化的規律,掌握它的演變規律來進行調節。我們前面曾經提過多少次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有病,它要調整脾,至少想到這一臟。一般來說,生克制化規律,按照制化規律來調節。今后同學們學《方劑》的時候,認真讀方解,特別是到高年級,讀古代的方書,有的作家就是從五行生克制化來闡述方劑的結構,來體會如何按照生克制化的規律去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我們在前面講,用五行學說確定的治療原則和常用的方法里面,提到用相生規律確定的方法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那么把生和克結合起來,來調整三臟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調整相生和相克的關系,體現了制化的調節機制。第三、根據臟腑相合理論,那么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剛才提到實者瀉腑,虛者補臟。已經提到了臟腑相合的理論。剛才舉的例子,心火亢盛,治小腸、治小腸。大腸氣機不通而便秘,可以補益肺氣。實證可以瀉肺,臟病治腑,腑病治臟,但一般規律是臟腑同治。這里面,最重要的注意臟腑的性質和氣機升降的趨勢。掌握這些要素,來遵循著某一臟陰陽氣血失調,調整某一臟。在此基礎上,調整臟腑之間的關系,這樣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臟腑本身某一臟有病,陰陽氣血,重新建立平衡,用來調整臟腑和其它臟腑之間的關系。從總體上調整它們的平衡,也就是立足點旨在調整臟腑。一、調整某一臟的陰陽失調。二、調整五臟系統之間的陰陽失調。最終達到以五臟為中心這個五臟系統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處于正常的狀態,這就是調整臟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剛才提到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臟腑之間的關系,特別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那是具體處理的靈活性。前面講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要考慮臟腑本身它的生理特性。在這個情況下,就能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在前面講臟腑之間的關系,特別強調脾胃之間的關系。它倆氣機升降作用趨勢不同,它的性質截然相反,而且兩者常常是交互為病,就是脾胃同病。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它們的關系,一要分清是脾病為主,還是胃病為主。二要分清、處理、調整它們,應充分考慮它們的性質。就氣機升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處理兩者的關系,既要用升藥,又要用降藥。所以,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治療脾,按照脾的性質,應該用溫性藥物、辛散的藥物,升發脾陽。而治療胃,至少用甘寒、生津、養胃陰,用喜沉降的藥物。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就叫做什么呢?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在處理本臟有陰陽失調的同時,考慮臟腑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前提下,按照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這些因素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陰陽平衡失調。使病變的臟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復到健康狀態,由疾病轉化為健康。
下面講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又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簡稱叫三因制宜。第一、講因時制宜。我們前面講緒論的時候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叫宜思維。實際是中國文化的“致中和”的思想、中道思想、中正思想。這個和思想,這種思維方式,反應在中醫治療原則上,強調宜、制宜。所謂因時制宜,它的定義,是指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怎樣制定適宜治療原則?1.四季都有慎用藥,也有宜用藥。該用的藥和注意慎用的藥、謹慎使用的藥。四季慎用的藥物,例如,夏季慎用溫熱藥物,冬季慎用寒涼藥物。四季宜用的藥物,春季應該用辛藥和涼藥,那么夏季應該用解暑化濕的藥物。秋是燥,因此,秋天應該用宜潤、不宜燥的藥物,而冬季為寒水用事,就宜用辛藥和溫藥,這就叫做因時制宜。辨證論治的結果,不管疾病的性質如何,第一要辨證論治,第二充分考慮季節不同,用藥的藥物,慎用的藥物。比如,夏季為陽氣用事,氣候炎熱,雖然得寒證,本應該熱者寒之,由于臟腑和外界陰陽的氣化相通,所以用溫熱藥物,也要求該用,但是必須恰到好處。這就叫做慎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這個意思,該用必須得用。夏季炎熱,得了寒證,應該是用溫熱藥的。但是又充分考慮夏季這個氣化特點,這就叫慎用。它和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得寒病,同樣有寒病,一個在冬季發生,一個在夏季發生,都要用熱藥。要充分考慮夏季和冬季的區別。考慮外界氣候變化,寒、熱屬性的區別。就這個意義講,用慎用藥物,這是考慮季節,實際還強調是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患者得了某一種病,表現的證候的寒熱虛實,特別是寒熱的屬性、陰陽失調的結果,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還考慮外界環境陰陽消長對它本身的影響。你為這個患者重新建立起陰陽平衡,就要通過藥物的作用,又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把這兩者因素結合起來,正確地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把這個叫什么呢?因時制宜。冬天同樣可以得實熱證,也可以有的。那么熱證必須用寒涼藥物,寒者熱之。可是冬天,告訴你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引起陽氣受損,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苦寒藥物它還有個弊病。一方面能夠清熱瀉火、祛除實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傷陰傷陽的,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傷陰,也可以傷陽。冬季寒水用事,本身外界的寒邪和人體的陽氣處于一個不足的狀態。一用藥,因為本來冬季應該是用辛溫藥物的,考慮和外界環境氣化相通,可是,現在必須用寒涼藥物,來充分考慮這個季節。冬季慎用寒涼,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處。這就是《內經》講的四句話:“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涼遠涼”,它的意思就是充分考慮季節的特征。
第二個,因地制宜。就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來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在具體應用上,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這個思想的建立,中醫學形成,是以黃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為中心,河南平原為中心,以它為標準,分為東、西、南、北四方。西北和中原比,氣候偏寒、偏涼,地勢高、偏燥。東南地勢偏低,多溫多熱。這是氣候、地理環境所決定。那么不同的地理環境,即使得同一個病,由于地理環境的結果,形成了氣候特點不同。那就要考慮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比如,西北和東南,同樣都得風寒感冒、感受風寒。西北地勢高,氣候寒涼,同樣都需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解表散寒。由于一個是地勢高,氣候多寒涼,一個是地勢低,氣候多溫熱,那就在西北,同樣用辛溫藥物,應該用重劑;而到東南,同樣用辛溫藥物,都要用輕劑。同樣得感冒,咱們舉麻黃,首選藥,是辛溫發散第一味藥。在廣東,在東南沿海,同樣患風寒表證,同樣使用麻黃,和到東北,到黑龍江,到西北,同樣患風寒表證,使用的麻黃量就應該不一樣。也就是說西北,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形成氣候,它多寒涼,和東南沿海比,同樣一個風寒感冒,應該是考慮地理的因素,那就是西北寒邪盛,東南寒邪微,同樣一個人得感冒,這就決定了使用辛溫藥物,劑量有輕重之區別。將來同學們如果到廣東工作去,到廣東使用辛溫藥物,即使使用麻黃,其劑量要非常小;可到黑龍江去,使用麻黃來辛散解表的時候,那么使用的量,就顯然是劑量加大。為什么這樣呢?就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地理環境的因素,特別是不同地理環境,表現為氣候的特點,根據氣候的特點,看它的寒和熱、濕和燥的孰輕孰重。在這種情況下,來考慮地理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對疾病的影響。同樣一個疾病,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使用同一個藥,一定會有劑量的差異。不僅辨證有差異,劑量也會有差異。也就是說,證和病相同,條件不同是指地理環境不同。地理環境,我們這里面主要強調一個氣候的環境。它還有人文環境,生活習慣不同。如果這些因素都考慮進來,全面考慮起來,這樣的話才能體現出來因地制宜。那么影響治療,前面講過的因素還有好多。體質因素、人文環境,這些都應該考慮(到)里面。但是,我們這里習慣上講因地制宜,主要是考慮各個不同的地理的、自然環境對機體的影響。還是回到天、地、人三才一體,就是人和環境的統一。著重從人和環境、陰陽來考慮,這是因地制宜。
第三、因人制宜。是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這個叫因人制宜。簡單地說,個體差異,也是中醫治療學思想里一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考慮個體化,就是個體差異。辨證論治體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個體化治療。我們在這里講治療原則,強調因人制宜則進一步體現出中醫的治療特色——個體化治療。我們看小孩、青壯年到老年,從年齡的區別,中醫認為小孩氣血未充,他的陰陽平衡最不穩定。所以小孩身體特點是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他的變化非常快,瞬息萬變。正因為這樣,他又氣血未充,所以治療小孩,慎用峻劑和補劑。也就是說,補或攻都要小心點,特別是補。因為什么呢?因為他容易虛、容易實,變化不定。不像治療成年人那樣,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好把握。這小孩呢!變化不規律,變化莫測。所以該補的時候也要補,該瀉的時候,也要瀉。但是要慎。最忌像成人那樣,實證劇烈地攻伐,這個攻,是指劇烈地攻伐、峻攻。那么小孩考慮他的體質特點,腸胃氣血未充,常常出現食積。不管出沒出現食積這樣一個表現,治療小孩,常常加消食的藥物,這就充分考慮小孩的特點。劑量呢,小孩的劑量和大人的劑量也不一樣的,都是輕,小孩有小孩的劑量,都是按照藥典規定用藥的標準,那是按照成人劑量算的,有下限和上限。小兒至少都是在下限以下,用藥非常輕的。到了青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中醫話叫氣血充盛,青壯年得病,可以有虛,也可以有實,由于正氣盛,邪氣作用以后,正邪交爭,表現非常明顯劇烈,所以,青壯年得病多實。那么用藥呢,就可以按照正常人的藥物,國家藥典規定正常劑量去用。到了老年,隨著腎精的虧損,各個臟腑系統功能逐漸地衰退,表現為氣血虧虛。所以老年人得病,陰陽失調,邪正盛衰分析的結果呢!多虛少實,多虛證,一般自然規律。所以到老年的時候,常常強調總的治療思想要扶助正氣、補虛。即使有實邪,它的祛邪,也要和中年人,青壯年人分別開來,也要慎瀉。上一節,我舉了肝硬化腹水,治療30歲、40歲、45歲以下的,25歲到45歲以下的這一階段的肝硬化腹水,同樣一個辨證結果,同樣的病勢區別,病勢的趨勢都是完全相同。一個是60歲的老者患肝硬化腹水,一個是壯年,35歲人病人,由于年齡的不同,那你處理攻邪和扶正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年齡的特點。他倆同樣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或者是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在處方、遣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體現出年齡的差異。其次要考慮性別的差異、性別的特征。我們前面反復講,講過多次。男性強調重在以氣為主,女以血為主。那么男性以腎為先天,女性以肝為先天,體現性別的差異。因此,治療男性重在治氣,調整臟腑之氣,而治療又重在落實到臟腑上,重在補益先天、補益后天。而女性重在血上,她的生理特點表現為經、帶、胎、產。所以治療女性的重點,落實到臟腑上,雖然也要照顧到先天、后天,可是重在肝。這就是性別的差異所決定。不同的性別,它的生理特點有所差異,生理特點有差異,病理變化也有差異。同一個病理變化,同一個證,性別有差異,治療的重點就不完全一樣,充分考慮性別的差異。就是性別在不同階段也是如此啊,如女性在分娩以后,出血,那么在哺乳期,不管得什么病,要充分考慮失血,易血虛,易有瘀。按照一般規律,血虛用四物湯就可以了。那么到哺乳期為什么首選用生化湯啊?既要補血,又要化瘀,就考慮女性分娩以后,她有出血,出血必留瘀。這就不僅考慮到性別的差異,而且要考慮就性別本身在不同的生理階段,它也有差異。體質的考慮,從總的分類,我們前面講的是偏陽質和偏陰質、陰陽平衡質。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質。那么陰陽一失調,表現為有點傾斜,有偏陽質和偏陰質。所以我們講偏陽質,不是陽盛,就是陰虛。這種體質,即使應該用溫熱藥物,考慮體質的特點,也要慎用,恰到好處,不可過劑。該用必須用,用到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同樣道理,偏陰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這個體質,即使是應該用寒涼藥物,同樣應該是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這是慎用。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在這里充分考慮體質的因素,所以說,全面的考察體質的強弱,強者用藥宜重,弱者用藥宜輕。根據它的正氣的程度,表現為體質強弱的程度,這里最重要的是考慮體質的寒熱屬性,從臟氣而化,從化的結果,該用什么藥,就得用什么藥。但是,偏陽質注意,該用溫熱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么偏陰質,該用寒涼藥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兩者都應該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反復強調這句話,就充分考慮體質的特點,這就是叫因人而異。體現了中醫學個體化治療。所以辨證論治,不管年齡、性別、體質,都要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的結果,在具體的治療某個證候的時候,治療這個疾病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個體自身的條件、年齡、性別、體質狀況,綜合起來,下決心來進行治療,確定正確的治療原則,采用具體的治療方法,原則相同就是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處理上又有靈活性。充分體現出來個體化治療的特征。既考慮、既強調整體觀念,天、地、人三才一體,又突出以人為貴,考慮人所居住的、所處的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把這些因素考慮起來,來正確地確定原則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同樣一個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個人,總的治療原則是相同的。應該服從寒者熱之、熱之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是,又由于時間、地點、人物的條件差異,在這個總的原則指導下,在處理上要兼顧上述這些因素,這就叫做辨證論治,這就叫做中醫學的個體化治療。它也從治療原則這個角度,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而在天、地、人三者,尤其強調以人為貴的這個思想。我們最后用一個示意圖把我們這一節總結一下。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基本的治療觀念。這不是就現象、就癥狀而治,一定是追求疾病的本質,揭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同時還要考慮時間、地點、個體的差異,把這些綜合起來,才真正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求本,這是最基本的治療思想。在這個基本的治療思想指導下,它一般的原則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扶正祛邪,體現了正確處理正邪關系。在這個前提下,那么還要分清輕重緩急,表現為標本緩急這樣一個原則。在這個前提下分清楚了,那么最后看,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兩者關系入手看,一致,還是出現某些假象?產生了正治和反治這樣一個概念。又要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是如此。那么既要調整邪正的關系,又要分清標本緩急,又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環境的關系。那么具體處理方法上,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入手看,一致稱之為正治;不一致,我們有四個概念,叫做反治,它們屬于同一層次。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條件下,要分清楚邪正之間的關系,要分清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條件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一致,我們就采用正治的方法處理、正治原則。否則出現了某些假象,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反治入手,這個思維入手來確定它的治療原則。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那么具體如何來調整呢?調整邪正之間的關系呢?怎么來考慮環境這些因素呢?怎么來處理它們之間的主次、輕重緩急呢?最終落實到人體,無非是陰陽氣血失調最一般的機制,那么落實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把氣血都納入到陰陽里面,還是調整陰陽。最后,僅僅知道調整陰陽和調和氣血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臟腑上,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最后這才確定了,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確定這個具體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一定體現了臟腑,定位在臟腑上,體現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講的中醫學的幾個基本治療原則。從它們之間的關系,按照治病求本的思維方式、這個治療思想,把扶正祛邪,實際上最基本扶正祛邪。如何扶正祛邪?要考慮標本緩急、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這個前提下,看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的關系,一致,用正治的思維方式來確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現象不一致,本質上仍然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但是考慮問題的立足點,從假象入手來思考。這樣一種思維結果,最后也落實到正治上,我們把這種正治,習慣上稱為反治。在這個前提下,真正體現治病求本的治療觀念,就含了這么多內涵。在這個前提下,中醫學不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嗎?那首先是考慮調整陰陽,其次是考慮調整氣血。氣血可以納入陰陽里面來講。氣為陽,血為陰。所以最基本的原則,在治(病)求本的指導思想下,最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調整陰陽。那怎樣來調整陰陽呢?使抽象的程度越來越降低,具體程度越來越上升,最后落實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最后確定出來具體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治療學里面治病求本的基本的思想、一般的原則和靈活的處理方法,體現出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體現出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既強調整體來調節,又充分強調個體的差異。這就是治則里面,我們通過幾個治則的基本原則,講述它的基本的治療思想。再有一點需要說的,我們傳統來講,調整陰陽,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從《內經》開始,實者瀉之,就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到了虛者補之,不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叫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疾病的屬性,就寒熱陰陽失調而言,就兩個,不是寒、就是熱。按照這個思維,無論是陰陽偏盛,還是陰陽偏衰,都必須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樣一個原則。在這種前提下,去考慮祛邪和扶正。但是,大家看書的時候,包括講《中基》,習慣上都是陰陽偏盛,實者瀉之。往最后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咱們講陰陽偏衰,就是虛者補之。就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或者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最后落實不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應該無論是偏盛,還是偏衰,最基本的性質只有寒熱,都要服從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理。但習慣上,從《內經》開始,以至到今天習慣都這樣講。我們今天講完了以后,把它再抽象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怎么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是為什么呢?從疾病的屬性來考慮。這樣來講,就和前面講的陰陽、用陰陽學說它倆就統一起來。不是說陰陽偏衰的時候就不考慮病變性質的寒熱。只是習慣上這樣講,本質上最后還是要考慮寒熱的。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我們剛才講陰陽失調的那個示意圖,最后歸結的基本的原則處理陰陽,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在這個基礎上,分清虛實而已。這就是這節課和上一節課我們這一章講的重點內容是治則,那么其次是養生和預防,重點在治則。學習治則,在治療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概念的基礎上,重要講中醫學的治療學思想來加深對中醫治病求本的認識。這樣的話,把中醫學的基本思想、指導思想,它的基本理論思維方式,從第一章開始一直到最后這一章,都是一個思想,一個觀點,這樣的話,通過不同角度來闡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不同的范疇,體現在不同的章節里面。強調這些中醫基礎理論,就是講中醫學的思想、講思維方法。通過《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講述中醫理論的具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來揭示中醫基礎理論,或者是揭示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這門課,只有達到這個程度,才叫做真正把這門課程學到手了。好了,到此為止,這門課程基本內容就到這里了。下一節呢,今天下午,下一個單元,我們從總體回顧,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一步就某幾個問題,進一步來探討中醫基礎理論。把具體問題學完了以后,回頭來再把它抽象出來,再進一步來體會中醫基礎理論,如何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好,這節課到這里。
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這是本門課程最后一個單元,在前面系統講述了這門課程的基本內容之后,我們回過頭來:講一講作為本科學生如何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最終,學習之后,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在這個基礎之上,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在這里面,再作一次解釋,提供一個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講述過程中曾經提到某一個問題,有多種學術觀點、有多種學說,作為本科教學,只提供一個目前學術界共識的一個學說,其余的一律不要求,僅供同學們今后學習的時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說一說,作為本科生進入高等學校,第一門中醫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要想學好這門課程,每位同學應該做好三方面的準備,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我們講授這門課程,同學們能夠體會到《中醫基礎理論》和中國的文化密切相關。無論在哲學和科學,乃至人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密切相關。特別是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我們希望同學們在學習這門課的時候,認真去學一點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古代哲學史。推薦給同學們一本我認為不錯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教研室,是給哲學系學生上公共課的,叫《中國古代哲學史》。希望大家認真去閱讀。通過閱讀這本書,自學,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哲學大致的發展過程。我們前面講過氣、陰陽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釋,這個概念是怎樣?氣、陰陽五行學說是怎么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中國古代哲學的理論。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除了讀這本書之外,建議同學們讀一點中國的小學,現在叫蒙學,中國文化的蒙學,推薦一本,讀一讀《幼學瓊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學、倫理,全都有了,是中國傳統教育第一名七門課程。至于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還有許多書,讀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國文化的概貌,從哲學、社會科學、倫理學、天文、地理、氣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薦一本書,要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大致發展過程,現在教育部為全國的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編寫了一本中國傳統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開本,也就是一百多頁,又都是全國統編教材,是教育部統編的,讀一本《中國傳統文化》。讀三本書,達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過程。通過這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特別是重點掌握中國古代哲學發展歷史。它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我們知道中國的文化的特征,它與西方文化有什么區別?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中醫學,在理論上,它有什么特點?通過讀這些書,掌握這些知識,解決了初步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的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學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國的文化所決定的科學思維方式,按照這個科學思維方式才能把《中醫基礎理論》學好。第二點講,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國人的科學思維方式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學它的概念、判斷,邏輯思維過程以及這個理論。離開這個前提,按照同學們在高中學習的受近代或者現代教育,以西方文化為中心所開那些門課程。那種思維方式是學不好中醫的,更學不好中醫理論。這就是為什么前面講課就以講臟腑為例,反復強調,同學們,同樣一個心臟,中醫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國的科學思維方式基礎上的心臟的概念,而解剖學的心臟是建立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科學思維方式,所抽象出兩個不同的概念、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抽象的結果,抽象出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內涵和外延是有區別的。離開這個前提,就難以把《中醫基礎理論》學好,這是第一點。要學好《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作為我們本科生剛入學的時候,應該準備好的條件。
第二點,就學習這門課程而言,要始終(從)基本概念入手。一門科學,它是由若干學說組成的。作為一門科學理論,每一個學說都是由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規律,由這三個知識要素構成,按照邏輯關系把它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基本概念是構成一門學說,構成一門科學最基本的要素。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首先從概念入手,逐個把概念搞清楚,先總的搞清楚,然后,橫的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找出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把理論學通、學好。
如何把握這個概念?大家知道科學概念是一個動態的,它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地深化。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斷地變化,這才叫科學。同學們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那就是按照現行的教科書來學習,現在教科書里面給同學們提供的概念,教科書編寫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到目前為止,得到學術界共識,相對穩定的內容,才能寫進教科書里面。換句話說,教科書里面所提供的概念,是學術界所共識的,它給的內容是相對穩定的,至于還有其他一些內容,其他不同提法,作為本科學生學習,教科書里面一般是不納入的。除了教科書之外,隨著同學們的學習年資的增長,還可多涉及之。中醫對基本概念的研究,也是當前中醫藥界研究重大課題,就是中醫名詞術語的規范問題,實際上就是概念的界定、規范。研究成果也不斷地取得新的成果。同學們追蹤這樣一個動態,看這個概念最新怎么表述?將來一旦在全國明確公布了,中醫藥的名詞術語規范,包括它的釋義、它的語言符號、名稱的確定。一旦公布了以后,就變成我們國家的權威性的表達。將來同學們在學完教材基礎上,凡是已公布的名詞術語,語言表現形式以及內涵、處延的界定,叫釋義,有差異的地方,今后一律以名詞術語的規范為準。為什么強調這一點呢?它也反映、體現了一個科學概念是運動變化的。因為從古至今,雖然經過現在的整理,同樣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來下定義。前面課程講到,就以健康的定義,以西醫為例,下二十多個定義。每個定義都是站在不同角度,下定義應該符合科學定義的原則。這樣,站在不同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抽象出來的,并不等于概念齊。這是第二點,關于從概念入手,這是一。看工具書,要看最新的工具書。這是關于學習概念第一點要注意的。
第二、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中醫理論當中的基本概念。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所決定的,中國的語言文字,每一個單字構成一個詞,雙音詞也可構成一個詞。總之,詞可以是單音的,也可以是多音的。每一個詞表達了幾個概念,要對它進行釋義,漢字的特點,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決定的,多義性,內涵的多義性。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維特點,強調按照形式邏輯來推理,強調定義它的內涵,表述它一個概念定義的時候,必須是單義,不可多義,有個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一個術語在這門科學里只有唯一的解釋,它的內涵不準出現第二個。而中國的文化恰恰與之相反。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有個意和象(在)里頭。因此,它每一個單字,含有豐富的內涵,轉化成我們現在(對)概念下定義,就從義項來說,它含多義項。但是,多義項,自有文字那天開始,注釋文字那天開始,有《辭書》開始,都限定了這個義項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另外一個義項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就某一個義項使用條件,從古至今也說得非常清楚,概念是清晰的。我們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基本概念的多個義項的時候,一定要把握清楚,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個義項?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那個(義項)?把握條件是至關重要的。離開這個思維方式,就是離開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就沒有辦法來正確理解中醫學的基本概念?這是第二點,講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
比如說,第一章,第一個就講氣。從古至今,說得很清楚。抽象氣這個概念,作為一個文字符號的氣,經過高度抽象,脫離開它的物質原形,抽象出它的結論,概括了它反映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本質吧!首先承認它是物質,同時,又強調它具有功能的含義。把物質和運動統一起來考慮,這是中國的文化。按照西方思維特征,物質就是物質,不能有功能的意思,它倆不能是功能和物質的統一、它倆實際是對立的。非此及彼,非物質就功能,非功能就物質。而中國的文化,既可以非此及彼,又可以亦此亦彼,這就是辯證的思維方式。離開中國文化思維方式,無論如何,也沒法理解氣的概念。我們講過《中醫基礎理論》,所有涉及概念都是這樣,都是這樣一個界定,都是這樣一個特征。這是如何學習概念?
第三、怎樣去掌握中醫的理論?前面講過,中醫基礎理論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等構成的,由科學事實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經過推理而得出來的。而這個推理,要求掌握辯證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簡單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按形而上學的那個邏輯學來推理的。換句話說,用現在邏輯學來說,傳統邏輯是指西方最早的,我們今天叫形式邏輯,翻譯過來,西方叫傳統邏輯。而我們中醫學思維方式呢?盡管是中國古代文化所決定的思維方式,是辯證邏輯。而西方文化中心的傳統模式是傳統邏輯,不是辯證的。在兩種不同的邏輯思維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理論、描述兩種不同的概念,它倆不能等同,學習過程中,不能把它簡單等同起來。所以,就引出第三點,怎樣學習中醫理論。因為中醫是研究生命的,研究生命現象的,那么西方的醫學,它也是研究生命現象的。對于人體的認識,中醫學最早也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就以臟腑為例,中醫的心肝脾肺腎和解剖學那個心肺脾肝腎,不可同日而語。理解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中醫就必須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西醫就按西醫思維方式來理解,兩者不能混同起來。也就是第三點提出來,因為同學們都學習過近代科學、現代科學的生物學知識、解剖學知識,不能拿解剖學那些知識來同中醫對號。如果說臟象和解剖學還有點相近的話,那同學們學習經絡的時候,上哪找其解剖?如果找不著了,那就中醫不科學了嗎?變成玄學了嗎?一定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醫理論,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包括今后畢業以后,既要學習中醫,又要學習西醫,那就是中醫也學得清楚,西醫也學得清楚。至于今后,它們之間的關系,需要你們不斷地去探索,不是簡單進行橫向的比較。否則的話,學不了中醫。在這個基礎之上,去認真學習中醫某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由哪些基本概念構成的?哪些基本知識構成的?最后,它用什么思維方式?結果推出的結論是什么?前面我們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個原理。就分析這個句子而脾胃、氣血、化源,僅從這,就牽涉到這么多概念。那就得問,什么是脾胃啊?脾胃它有什么功能啊?什么叫氣血啊?氣血和脾胃有什么關系啊?那怎樣來通過脾胃和氣血,最后推出來它是氣血化生的源泉呢?找出它們的構成,這個原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它是怎樣推理出來,得出這個結論?在這個基礎上,學習理論,不是僅僅為了說明這個理論,為什么?其一、是它的說明意義;其二、更重要的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在中醫學里面用它做什么?怎樣用它去認識生命、認識健康、認識疾病、認識人們的養生和保健?不是就理論談理論。我想如何學習好《中醫基礎理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按照中醫學這個思維方式去學習,我看通過幾十個學時的學習,在今后,再通過其他科學習,進一步來加強對它的認識,基本上就能把問題搞清楚了,大致的體系能掌握了。最終學習完了以后,分解開每個原理,它的概念、它的推理過程、它的結論、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然后,各個理論之間、每種原理之間是個什么關系?我們第一章強調中醫的整體觀念。換句話說,轉化成思維方式,就是中醫學所賴以存在的中國傳統的、系統的、整體的辯證思維方式來學這本書。最終達到的目的,我理解,本科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今后大家畢業以后,再去讀碩士生、讀博士生,乃至念博士后,總之,最后你要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第一關就過這個頭腦關、思維關。靠什么過?靠這幾年的功夫,各種課程來進行訓練,第一關訓練就是《中醫基礎理論》。如果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大致能建立起中醫的思維方式,對中醫理論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搞清楚。最終,大家學會,用中醫的思維方式來考察問題,就達到目的了。也就是說,這門課程最終學習要考同學的,大家交一張卷回來,就字面說,還反映不出來學生到底建沒建立起中醫思維方式。應該從兩個方面考核。一張卷,就老師教的都能通通答出,看其掌握的程度如何?另一方面,看你到底掌沒掌握中醫思維方式。在這張卷里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來。就是在論述一個(問題)、說明一個問題、回答一個問題,也能看出你的思維方式符不符合中醫?我想最后不是僅僅記住幾個詞,背住幾個原理,就看能不能掌握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通俗一點說,通過學習中醫,我認為考核這個人是不是中醫?你別看他念的是中醫學院,說的是中醫話,最后可以用一個標準判定他,看他的思維方式是不是中醫?用我的話說,就是他掌沒掌握中醫的腦袋。這個將來同學們在臨床的時候,臨床實習乃至將來從事臨床工作的時候,顯得更重要。
將來同學們在學校學習兩個系統:一、中醫要學;二、西醫要學。以西方文化為中心所建立起的醫學體系,和以中國文化為依托建立起的中醫學體系。兩種不同的醫學體系,都裝在我們自己腦子里,會發生矛盾。當你沒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連接點的時候,沒學到如何澄清的時候?你沒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連接點,沒法讓它們倆交融。大學剛畢業和在大學學習過程,我建議,學中醫,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辦;學西醫,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辦。將來到臨床上去看病,用中醫來辨證論治的時候,用中藥給病人治療的時候,就是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考慮。一半腦袋用中醫,一半腦袋用西醫。當考慮中醫問題的時候,將西醫這邊腦袋閉上;當我從西醫的角度看,把他診斷搞清楚,看到底什么機制?做出個正確診斷的時候,就把中醫這半腦袋,將中醫思維關上。把西醫要搞清楚,最終如果你用西醫治療,就不要按照中醫去辨證論治,要按照西醫的思維方式去治療去。只要按中醫治療,中醫學院強調按中醫治療,一定是按照中醫的思維方式去做治療。
從我念書那年開始,我就想立這么個志向,現在干了幾十年,我就可以練到這個程度。就比如現在看病,首先想,來了一個病人,那肯(定)到這兒來都吃中藥,發揮中藥的長處嘛。第一我先把西醫,因為現代現實的醫生,患者需要,要你大夫把西醫給說清楚、中醫給說清楚,這不是不合理的,這是社會需要。首先,西醫的病,診斷清楚,什么病,第一次到這兒來一定進行全面檢查,我得搞清楚。如果是從外院來的,已經帶了資料,近期做好了,可以供參考。通過你自己檢查,一定把西醫診斷搞得清清楚楚。這個病,我用中藥治療,一點西藥不用,一旦想用中藥治療的時候,我必須按照中醫,把西醫就不考慮了,只考慮中醫,它倆互不干擾。我想能夠練到這個程度,就是一個人長兩(個)腦袋。中醫學院的畢業生,既會中醫思維,又會西醫思維,用哪個得心應手,用哪個來哪個,真正地下功夫修練一翻,讓它兩者之間不交叉。如果你練到什么程度呢?已知某某病,某一個階段,西醫治療效果不顯,和中藥比就是差。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中醫治療。但是同樣中醫治療的時候,某個病診斷很清楚,在什么病理階段是個什么樣?用中醫來認識它,用中醫來治療,這個時候就不考慮西醫,一旦使用中藥的時候,就不考慮西醫是怎么回事?血脂高,現在研究中藥,大黃可以降血脂、草決明可以降血脂,吃山楂還降血脂。那好,血脂高,咱們就在處方里加山楂、加草決明,這就不是中醫的思維。血脂高,胖子血脂高,瘦子照樣也可以血脂高。肥人多痰、濕,就化痰祛濁。瘦人還化痰嗎?離開中醫的思維,怎么治療高血脂啊?
最后一點講,最終考核《中醫基礎理論》學沒學好?就看能不能初步地建立起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如果建立起來了,注意,本科生學完第一門課,一個學期,能初步地建立起來,他要經過后續課程訓練,特別是將來到臨床去訓練,建立個思維方式。
最后一點,要想學習好中醫理論,中醫的理論,任何一門科學,是先有科學事實,就是先有科學實踐,就是人們的實踐。要解釋這個實踐,為什么?再由實踐,逐漸逐漸地抽出來理論。科學理論的產生,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一、科學理論有啥作用?解釋已有的實踐,對它進行解釋;二、它能夠指導實踐。這就要求同學們,要想學習好《中醫基礎理論》,僅背書本是不可以的。對某一個原理的深刻的認識需要經過臨床實踐,長期的臨床實踐,通過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去加深認識。這是按照一般科學規律,就科學理論產生這個規律來說的。而我們中國的科學、中國的文化,強調這個行,知行合一啊,強調實踐。這從哲學上講思維過程,中醫強調實踐。而中醫學,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在四診合參的前提下。四診合參,從思維來看什么?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
這就告訴我們,中醫學院的學生,無論是從事理論研究的,或者臨床研究,實踐是第一位的。僅靠書本,是不可以的。必須通過實踐,臨床實踐,才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征。知行合一、強調行而后知。中醫的思維方式,第一關是形象思維,靠充分的占有資料。在形象思維基礎上,才能產生抽象思維。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想學習中醫理論,就必須加強實踐。離開實踐,沒有辦法進一步來理解中醫理論。
西方醫學的理論呢?它從解剖學、實驗室來,它在這個地方推出的理論可以抽象出來,就在辦公室里可以抽象出理論來。西方的哲學這個特點,是為什么叫經院哲學呢?哲學家根據已有的事實,應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抽象出來。它不管實際狀況是什么?中國的哲學是在解釋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這樣抽象出來的。所以,理論產生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學習中醫學,咱們講現在中醫理論再放大一些,要想學中醫,學中醫離開臨床實踐,學不了中醫。就文字練文字、就書讀書,最后可以成為一個經學家,你可以成為一本活字典。但是不經過實踐,你不知道,你所講的這句話、這個原理,它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哪些問題還解決不了?哪些說得不完善,用今天的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中醫講辨證論治,用論治來檢驗辨證正確與否。中醫學、中國文化特點所決定的,中醫理論所決定的。所以,我想同學們如此,就是我們當老師的,要想當中醫老師,講中醫,無論基礎課、臨床課,脫離開臨床實踐,就叫做是講教科書,我看很難保證教學質量,他本身也很難成為一個高明的中醫。這是如何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我們講完課程回頭來,根據中醫學這門科學的特點,與現在我們所處這個時代,大家原有的文化基礎,發生了沖突,怎樣才能學好?提供這些思路和方法供同學們來參考。同學們在今后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主張,現在的大學生應該是養成懷疑、批判、研討這樣一個好的學風。懷疑就是好的科學品質,就是善于對過去已有的前人成果和理論提出質疑。這個懷疑不是否定的意思,劃個問號,問它這個概念怎么來的?他的思考過程是什么?怎樣抽象出來的呢?邏輯思維過程是什么?用現代的思維方式衡量他那個推理過程嚴密不嚴密?他所回答的問題周延不周延?敢于提出來,不盲目地相信,中醫學的學術發展史充分體現了歷代醫學家的創新精神。
第三、要批判式學習,找出來前人哪一地方有問題,不足的地方。你應該怎么辦?應該怎樣認識才對?在懷疑、批判基礎上,從古到今,認真地去研究,去分析各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最后,按照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現代的系統整體辯證思維方式,來看中醫的某一個概念。哪些地方應該把它完善起來?向前突破創新。從一年級開始,上學期末開始,就必須養成這樣一個良好的學風。我們在緒論里,雖然很簡單地講了中醫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舉個例子,典型實踐,給大家介紹,將來同學們認真學習《中國醫學史》,到三年級以后,學習《中醫各家學說》,它是講中醫的學術史。通過這兩門課程,進一步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水平的發展,人們對生命、健康、疾病的認識的深入,天、地、人環境的改變,歷代醫家,都在《內經》所創立的基礎之上,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有所否定、有所肯定。一本中醫學的歷史,很鮮明地體現了中醫學是敢于懷疑古人、敢于批判古人、敢于突破《內經》所建立的這個理論、敢于大膽創新。中醫理論中醫學的歷史,并不是一個保守的理論和歷史。這是就我們中國文化自己而言的。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地吸收外國的文化。中國佛教,咱們這里頭也有啊,中醫理論里頭看古書也提到,佛、道、儒三家,叫佛學、道學、儒學。那個佛學,中國的佛學是來源于印度,印度的佛學和佛教傳到中國以后,和中國的文化相結合,中國人創立了自己的佛學。它的哲學思想據源于印度哲學,又和它有區別,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特征。這個思想也進入到中醫來了。大家將來學習中藥的時候,如果講藥的產地,大家看現在的中藥有多少不是中國產的,從大洋那邊過來的。如果中醫學是個封閉的學術體系的話,為什么吸納這些藥呢?你看《本草綱目》里面,翻翻書,有多少是外來的藥品呢?我說這些為什么呢?中醫學,用現在詞說,叫開放體系。若從科學精神看呢?中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體系,它不保守、不封閉,這是第一個問題。
我要說的,這門課程講完了,回過頭來,有一點具體的概念、具體的印象了。回頭來看,如何來學好《中醫基礎理論》?同時也是如何學好中醫學?甚至成為一個將來真正在中醫學里面有所作為的人,所具備的學風,所應該培養的最基本的素質,歸根到底一點就是科學思維方式。如果把這個思維方式建立起來了,就不會越念、越學,感覺中醫不科學,甚至學完以后,可以改行,做別的。改行,另外一回事情啊,和中醫不科學不是等同義語。現在的大學教育叫素質教育,給同學一個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結構、基本素質教育,就是做人、做事,基本素質教育。至于畢業以后,做什么?我主張因人而異。就是你喜歡做什么都可以,只要能體現你自身價值就可以,并不(一定)非得要你中醫學院畢業以后,一定當中醫大夫、一定從事中醫。不一定,叫素質教育,其他學科也是如此。但是和你越學越懷疑,認為中醫不科學,認為中醫不科學,所以你不愿意做它,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素質教育決定了傳統的所謂專業對口這個觀念,就得改變了,這是第一點。我向同學們要說明的,就是講的事情。總之,學習中醫,按原有的文化基礎來學中醫是非常艱苦的,有個過程。那么,做好知識準備,要一邊學中醫,一邊來補充,來補中國傳統文化的課,來補課,這樣會有助于理解中醫;再一條,強調實踐。將來進入三年級以后,進入臨床實踐的時候,要認真去做臨床實踐。不僅是我們的學生,就是我們當老師的,也是如此,時刻離不開實踐。
下面就同學們提出的一些問題,有的課程已經講過了,再重復、再強調一下。咱們在第一講的時候講氣、陰陽、五行,這是中醫賴以建立的哲學基礎。我們講中醫學里面的氣、陰陽、五行,大家注意,中醫學中的氣、陰陽、五行,不是純粹講哲學。我給大家講哲學史,講哲學氣、陰陽、五行;另外一個,著重解決哲學的問題,它不回答具體科學問題,講哲學的一般規律。在中醫學里面,這個氣、陰陽、五行屬于中醫學這門醫學科學里面的哲學。為什么還講這個呢?為什么其他學說不講呢?其他學說也講。比如講數學,到了研究生的時候,老師開數學哲學;學物理學,研究生必須開這課,叫物理哲學。咱們籠統起來,講自然科學,叫科學哲學,這是進入研究生階段必修一門課程,而且必須學好。如果將來同學上國外留學去,所學醫學,醫學博士最高層次,不僅有個醫學具體學科博士,最后一定是一個哲學博士,拿到了哲學博士,意味著你在這個具體學科領域里面水平最高。就是說,他有科學的哲學頭腦去指揮研究這門科學,知道這門科學怎樣去發展?而沒有這個頭腦,科學哲學的頭腦,僅就具體問題去解決具體問題。當兵可以,當不了元帥,當不了將軍。不是中醫怎么非得學哲學呢?人家西醫也一樣,西醫也照樣,生物哲學。它是在研究生的這樣一個階段開,咱們是從本科開始就開。就是任何一門學科,離開抽象思維、離開邏輯、離開哲學,這門學科沒法建立體系。它是倒過來學,學西方自然科學,最后上到最高層次,研究科學哲學。而中醫學,咱們中國,正好和它思維方式相反。人們先講哲學和中醫學的關系。為什么第一章非先要講這個呢?強調中醫學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辦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由氣、陰陽、五行那個哲學思想所決定的。哲學,一回答實踐的問題;另外,它建立起一種思維方式,非講這個、非學這個不可。
在中醫學里面的哲學,它既有和純哲學的氣、陰陽、五行有相同的地方。可是中醫學,既要回答實踐的問題,還要回答具體生命問題。所以,中醫學里面的哲學,有的時候表述的問題就很抽象,從哲學的高度、層次來說明問題;有的時候又說明具體生命問題,又講得非常具體,就是抽象和具體的統一、最后落腳點,落到解決具體科學問題。學習氣、陰陽、五行最終就達到這個目的。具體研究概念就出現問題啊!所以咱們講授的,把它盡可能的分離開來。就氣而言,它的哲學的本義是什么?用到醫學,是指向何處?在醫學里面,怎么來理解它?哲學怎么理解?把兩者的關系說清楚。這就是為什么講氣、陰陽、五行的時候,把它做一個術語分離的道理。
氣、陰陽、五行,我們講它的概念、講它的基本內容。實際上,講氣、陰陽、五行,那個哲學學說它的最基本原理,概念里面,我們一方面講它的哲學意思。什么意思?另外,醫學到底什么意思?至于說講到它們這三個概念,或者三個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一、解決一個思維方法,咱們講方法論意義。因為它是奠定了中醫科學思維方式的哲學基礎、邏輯學基礎,所以首先要看這個氣、陰陽、五行對中醫的思維方式,從方法論有什么意義?這就是一般抽象來解釋了。用這種思想、這種思維方式解釋中醫的具體問題。解決啥問題?教科書里例舉了一些例子,就是用這個氣:一、用它的思維;二、用它的醫學含義,來說明醫學的具體問題。它倆是統一的,不能夠截然分開,這個也是建立中醫的思維方式的過程。比如,我們強調氣,氣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從哲學意義上來說,萬物皆統一于氣。氣又是運動,中醫強調運動性,體現了這個概念,哲學上體現物質和運動的統一、也是結構和功能的統一。反映在醫學上,作為方法論語言,必須這樣理解,不然怎么處理形神統一呢?就是物質和功能的辯證統一。那就決定了,哲學上如此,理解了中醫學的氣,從總體上理解氣。如果只強調物質,不強調物質和運動的統一、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那么就回到西方的物質和功能關系。它基于萬物皆統一于氣這樣一個思想,那不是所有的,盡管世界豐富多彩啊,萬物有多樣性,但是都統一氣的概念下。這不是整體觀念嗎?不能理解為,就是五行生克制化吧!人,天、地、人構成一個體,這是建立中醫的,中國人的整體觀念一個最基本思想。強調氣要運動,抽象出陰和陽兩個概念來。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用陰陽的對待、互根來理解氣運動的規律,陰陽也是建立一個觀點。它解釋了統一物質,統一于這個氣,它的運動的原因,又建立人們思維最簡單的分類方法、思維方法,比較二分法。用運動的觀點考察,我們前面承認氣是運動,它怎么運動?運動的原因是什么?用陰陽來解釋它們運動的規律。陰陽是氣運動的動因,內部的動因。那用陰陽來解釋人的問題,把生命看成運動的、健康看成運動的、疾病看成運動的,我們前面講的課程貫穿了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這是從抽象一點來看生命問題。在具體解釋某一個現象,主要的是倒過來,是著重從分類學、從方法學來看、兩分法來看,把人體的形體結構作一個劃分,對證候進行劃分、對藥物屬性劃分,這是具體解釋問題著重強調對陰陽的屬性的概念。可是強調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又回過來,它們是互根和對立的。就是具體和抽象是密不可分的,不是截然分開的,五行學說也是如此。
第一個問題,說一說為什么必須講氣、陰陽、五行的道理?氣、陰陽、五行在醫學里面應用,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一、給我們提供一個科學的哲學基礎、科學的思維基礎,這是最重要的。整體觀念、形神合一、什么氣、氣化、氣機,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不是中醫學的。我們是把這個概念移植到中醫里面來,表述生命問題、健康問題和疾病問題。可是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不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條件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點就是每一門具體科學還沒有完整地建立起自己的科學概念,用自己的科學概念來回答本門科學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借助于某些哲學的概念,來回答自己醫學的問題。就出現了在表述過程中,一會使用哲學的概念,那么有哲學含義,一方面有具體科學含義,就表現為抽象和具體交織到一起。這不僅是中醫學,任何一門科學在同一時代的話,都是如此。
我建議同學們有機會讀一讀《西方醫學史》,三大本,是一個美國的醫學家寫的。你看看西方醫學怎么發展來的?再讀一讀《古希臘哲學史》,看看西方,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現代西醫學,它是怎么發展來的?如果把這個了解了,那中醫學,講中醫,為什么講氣、陰陽、五行?一會抽象一會又具體,就很清楚了。當然今天看,這是我們的長處,建立一個科學的世界觀、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它的長處。但是表述醫學生命問題,必須解決具體問題,有時說得很抽象,這也可能,這是宏觀有余、抽象不足,具體精細不足。這也是咱們中醫,從現代來看,我們需要不斷完善的。最理想的,按照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認識它,對任何一個事物,從整體宏觀上把握非常清楚,微觀精細也要把(握)得很清楚。從宏觀到微觀都說得很清楚,這是最理想的。就這個意義說,中醫氣、陰陽、五行所建立起的科學思維、科學觀,它長處是宏觀把握得非常準確,但是,微觀精細尚需要完善。這是第一個問題,總體,這也是反復強調它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前面講氣、陰陽、五行在中醫學,僅僅是舉例,并沒有窮盡應用,并沒有窮盡,一個一個例子,僅僅舉幾個例子,來供同學習參考。中醫這個思維方式、這個方法論,用它來做什么呢?怎樣來引導同學們學會?怎樣用氣、陰陽、五行所建立起世界觀、醫學觀和方法論?怎樣來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具體問題?仍然是強調思維的規律,用具體方法來怎么樣解決具體問題?僅僅是拿出幾個典型例子而已,不是就應用到這一點上。將來同學們學習臨床和學習中藥、方劑,仍然是用氣、陰陽、五行來作指導,用這個思維方式來作指導。帶有共性的問題,這是氣、陰陽、五行。
關于有同學提出“陰陽中復有陰陽”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已經在課堂講得很清楚了。注意,現在我講的和過去教材講的處理這個問題不一樣的?什么意思啊?過去,按“一尺之捶,日取齊半,萬事不竭”來理解,就是按照一尺之捶一次折半,每次折半的分下去。《內經》也這么舉例子,就是“陰陽中復有陰陽”,就是每次取二分之一,無窮取下去,這么分析。實際上“陰陽中復有陰陽”,它是從思維方式來講的,就是不管事物從宏觀也好、微觀也好,就是整體好、局部好,它永遠可以用陰陽一分為二這個動態的觀點去考察它。舉個例子,臟為陰、腑為陽,臟腑而言(來)說,臟為陰,腑為陽,一分為二了。不是一分為二。咱們講臟是五、腑是六,怎么一分為二?一個奇,一個偶啊,是這兩者按照陰陽屬性可以把它規定屬陰、規定屬陽,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它倆。那么臟同屬陰,仍然可以把它們分為陰陽,每一臟還可以分陰陽,就是可以永遠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它去、去分析它。注意不是簡單地劃分,不是每次都取二分之一,無窮地取下去,不能這樣理解。至于說六腑,其他臟腑有的陰陽配不上,這也是一個需要咱們進行后期研討式的學習去解決的。為什么出現這樣?這是現在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實際六腑只強調陽不強調陰嗎?也強調陰啊。我們前面講強調胃(的)陰陽、小腸的陰陽,它也同樣強調陰啊。小腸有虛寒證、有實熱證,它也同樣需要陰陽的。就是不管五臟,還是六腑?臟腑,都可以從運動,一分為二這個運動的觀點去把握它們的生理和病理,這樣來理解“陰陽中復有陰陽”。如果舉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臟和腑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臟為陰,腑為陽,一分為二、整體臟腑一個合稱概念。五臟本來屬陰,我們還可以根據它們的生理特性、它們的功能,可以再劃分、再分一下。就是說,不要把問題看死了。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的條件下,是相對而言的,不是這個事物判定一旦屬陰,永遠到底,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把任何一個事物判定屬陰,它的屬性,或者屬陽,永遠到底的話,最后我們講陰陽的轉化,講事物性質的改變、屬性的改變,就沒法講了。如果這樣理解,那可真就是每次取百分之五十,那就是回到亞里斯多德所建立起形而上學,那可真就是簡單地一分為二了,靜止的一分為二、不應這樣來理解陰陽的相對性,“陰陽中復有陰陽”。好,這節課先到這里,休息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