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半夏瀉心湯證
痰氣痞案
劉渡舟醫案:張x x,男,36歲。平素嗜好飲酒,常飲又多飲,日久之后,酒濕內傷,脾胃失運,中氣不和,痰從中生,影響中焦氣機升降失調,而成心下痞滿之證。伴見惡心嘔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雖經多方治療卻難以收功。舌質紅,苔白,脈弦滑,此屬痰氣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瀉心湯。半夏12克 干姜6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9克 大棗7枚 炙甘草9克
服一劑,大便瀉出白色粘液甚多,嘔惡大減。再一劑,痞、利俱減。四劑盡而病愈。
【解說】本案辨證時抓住心下痞而確定為瀉心湯證;根據惡心嘔吐及有嗜酒釀痰的病史而確立為痰氣痞,所以服用半夏瀉心湯后從大便瀉出許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見古人所謂半夏瀉心湯治療“痰氣痞”這一說法并非虛妄。
“心下痞”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是指病人感到心下〔 相當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種痞塞不通的不適感,醫生采用觸按的方法時,一般沒有觸痛或按痛感。所以,這與結胸證的“心下硬滿,按之則痛”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不可按者”有明顯的區別。
因為病位在“心下”,處于中州,為上下氣機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產生心下痞。所以,從病機上說,心下痞屬于無形之氣機痞塞于中焦,與有形實邪凝結于胸中而導致的結胸證濈然不同。《傷寒論》第151條說:“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證候特點及病機關鍵。盡管病人自我感覺到心下堵塞,痞悶難忍,但醫生按之卻濡軟而不堅硬疼痛,其主要機理是內無有形之實邪。根據臨床所見心下痞的種種表現,一般來說,心下痞的病人腹部總是柔軟的,雖然個別病人亦會有按之疼痛的感覺,但決不象結胸證那樣按之石硬,痛不可近。極少數病人有時會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則消,抬手又起,這叫做氣包,仍屬于心下痞范疇,在臨床上均需加以注意。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心下痞”是一個醫學術語,病人在敘述癥狀時往往訴說為胃脘堵塞,如有物內阻,嚴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正確地理解病人的自我感覺,對于準確的辨證是很有好處的。
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常是形成心下痞的發病基礎,脾氣不升則寒從內生,胃氣不降則熱從內起,這樣,又進一步導致了寒熱之氣錯雜于中焦,所以,這一類心下痞又往往被稱為‘寒熱錯雜痞”。半夏瀉心湯是治療寒熱錯雜痞的代表方,本方集寒熱補消之藥于一體,能清上溫下,辛開苦降,目的在于調和脾胃功能,恢復氣機之升降以開痞塞。本方由于以半夏為主,具有化痰和胃降逆之功,所以針對“痰氣痞”而設立。痰氣內阻,容易引起胃氣上逆而發生惡心,嘔吐或嘔逆等證,所以本方臨床辨證的特點是以胃氣上逆為主。至于內挾水飲的“飲氣痞”,以及客氣上逆的“客氣痞”,則分別用生姜瀉心湯及甘草瀉心湯治療。
又附:胃痛案
劉渡舟醫案:路x x,女,27歲。有胃病史二年多,近來胃痛頻發,心下痞滿,按之濡軟,惡心,不欲食,大便失調而腸鳴,舌體胖嫩,苔白,脈弦,疏以半夏瀉心湯原方,三劑后胃痛止,心下痞消,惡心減,腸鳴失。但食谷仍少,續上方三劑而安。
42、生姜瀉心湯證
(1)水氣痞案一
劉渡舟醫案:蘇x x,女,28歲。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證,至今已4年。心下痞而鳴響如雷,伴腹脹,小便不利,干嘔不渴,常有低熱,大便正常。他醫曾用苓桂劑,柴胡劑及香砂六君子湯等方藥治療皆無寸功,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此屬水氣凝滯于中,脾胃氣機失和。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10克 茯苓15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0枚 五劑。服藥后諸證均有明顯減輕,上方加竹茹,陳皮,續服六劑,諸證皆消,數年頑疾告愈。
(2)水氣痞案二
劉渡舟醫案:丁x x,男,47歲。患心下痞滿,時而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按之而痛。兩脅下鳴響不適,噯氣頻作,口苦納減,并見面目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舌苔白厚,脈沉弦滑。證屬脾胃不和,寒熱之氣痞塞于中,兼挾脅下有飲氣。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黃連4.5克 黃芩4.5克 黨參9克 茯苓18克 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2枚
僅服兩劑則諸證悉減,心下隆起之包塊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飲食增。上方又服六劑而安。
(3)呃逆案
劉渡舟醫案:郭x x,男,46歲。患呃逆證八個多月,呃逆頻作,頑固不休,以致不能堅持工作。曾服丁香柿蒂湯,旋復代赭湯及香砂六君子湯等無效。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脈沉弦無力,舌苔潤滑。上有呃逆之氣,下有瀉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當按心下痞證治療。生姜12克 干姜3克 半夏12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7枚 刀豆子10克。連服六劑,呃逆不作,心下痞與便溏均消,從此病愈。
(4)失眠案
劉渡舟醫案:馬x x,女,50歲。患失眠證,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時,而且亂夢紛紜,白晝則頭暈神疲。舌苔滑膩,脈弦滑。初診用溫膽湯不效,再診時,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脹悶不舒,時有噯氣。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張景岳曾指出:“今人有過于飽食,或病脹滿者,臥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
生姜12克 干姜3克 半夏15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黨參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7枚。服藥六劑后,夜寐稍安,心下痞減,又服六劑,夜寐基本恢復正常,大便成形,飲食有味,患者稱謝告愈。
【解說】生姜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并減少干姜的用量而成,其組方原則亦屬辛開苦降甘調之法。但本方重用生姜,加強了消水散飲的作用,所以治療重點在于胃中不和,而挾水飲,在《傷寒論》中被稱為“胃中不和,……脅下有水氣”,。“脅下有水氣”,一方面指出了本證的病機與水氣有關,另一方面說明水氣可以停留于脅下,臨床可見到脅下脹滿或疼痛等證。此外,水氣的臨床表現還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腫等。所以,臨床上凡見有心下痞,噯氣,下利,腹中鳴響,脅下疼痛,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者,服用本方多有良好效果。如果水氣比較明顯,還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強健脾利水的作用,療效更佳。
43、甘草瀉心湯證
狐惑病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女,32歲。病變及于上中下三部。上則口腔頰部粘膜經常潰瘍,糜爛疼痛難愈;中則心下痞滿,飲食乏味;下則前陰粘膜潰破,疼痛搔癢難忍。小便自可,大便成形但每日2次。此屬脾虛不運,氣痞于中,濕氣下流又成蠹毒之害。
炙甘草12克 干姜9克 黃連6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半夏10克 大棗7枚。此方共服十余劑而諸證逐漸得愈。
【解說】甘草瀉心湯的藥物組成與半夏瀉心湯同,但重用炙甘草為主藥。用炙甘草有二個意義,一方面能補中益氣,加強補益脾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甘溫除熱。張仲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二種病變。其一,《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篇》中用本方治療狐惑病。狐惑病的特點是上下潰爛,“蝕于喉為惑”,是指咽喉糜爛,聲音嘶啞;“濁于陰為狐”,是指前后二陰腐蝕潰爛。上下之變,必從中焦求之。因為中焦脾胃是上下水火之道,所以,善治者,調其中焦以治上下,這就是本案用甘草瀉心湯取效的道理。但作為半夏瀉心湯的變方,甘草瀉心湯治療的第二種病變是脾胃虛弱而內生虛熱的心下痞證。這種心下痞往往伴有心煩不安,胃中嘈雜等虛熱病證,以此作為與其它二個瀉心湯的鑒別。
由此可見,仲景設立以半夏瀉心湯為首的三個瀉心湯方,實際上為內科治療胃病開辟了一條途徑。臨床所見各種胃炎,胃腸炎以及潰瘍病,若屬單純胃寒或胃熱均不難治,若遇寒熱錯雜則較為困難。但只要熟悉三個瀉心湯的不同特點而善用之,則隨手拈來,有方可施。
又附:心下痞案
劉渡舟醫案:郝x x,女,70歲。患心下痞而胃中嘈雜己四、五年,屢經中西醫治療而不效。伴口苦,大便數日一次,舌質淡紅,苔根膩,脈弦細。服甘草瀉心湯原方:炙甘草10克,半夏15克,黃連6克,黃芩6克,黨參6克,干姜,大棗10枚。三劑后諸癥明顯改善,苔黃已去,大便調暢,原方又服三劑而安。
44、旋復代赭湯證
呃逆案
劉渡舟醫案:黃x x,女,12歲。曾患腦膜腦炎,經治療后已愈,遺有呃逆一證,伴不欲飲食。前醫以為溫病傷陰,用五汁飲及葉氏益胃湯等,反添胃中發涼之癥。舌苔白略膩,脈弦無力。此胃脘陽虛,津聚為飲,內挾肝氣上逆所致。
旋復花9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黨參6克 半夏9克 大棗7枚 炙甘草6克。服藥三劑后,呃逆止,胃冷除而飲食增。方中又加茯苓15克,陳皮9克調治,四劑而安。
【解說】溫熱病后期,雖然以傷陰為多見,但也不乏胃氣受損者。呃逆而不欲飲食,反映了胃氣虛弱而上逆,仲景之法,用糜粥調養,日久之后中氣漸復而病能自愈。他醫用五汁飲、益胃湯等甘寒之品,反傷中氣,所以增添胃中發涼。旋復代赭湯能調和脾胃,降逆平沖,消散痰飲,治法與病機相應,所以效如俘鼓。
旋復代赭湯的組方以旋復花為主,花者質輕在上,有上行的特點,而旋復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能升能降,所以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消散凝結之氣。代赭石為礦物藥,入肝經而有鎮肝降逆的作用,使肝氣條達下行為順,所以用量宜小而不宜大,以免其質重直走下焦,影響療效的發揮。從臨床上看,旋復代赭湯特別適用于婦女因情緒波動而引起的肝胃失和病變。
45 黃連湯證
(1)久利案
劉渡舟醫案:李x x,男。患大便下痢挾有紅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惡心嘔吐,腹痛,各處就醫無效,舌質紅而苔白,脈弦滑按之無力。此乃寒熱錯雜之邪,分據脾胃上下,若純用寒藥治熱,或純用熱藥治寒,皆不能奏效,必須寒熱并治。
黃連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黨參6克 大棗7枚 炙甘草6克。前后共服六劑,一年之病從此而愈。
(2)上熱下寒案
劉渡舟醫案:侯x x,女,55歲。患上熱下寒證,每于進食后約一小時,胃氣上逆而泛惡吐酸,胸中憋悶疼痛;同時伴見腹痛腸鳴,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脈弦。黃連湯主之。黃連10克 干姜7克 桂枝9克 炙甘草10克 黨參10克 半夏10克 大棗5枚。服藥五劑,寒熱之證盡愈。
【解說】黃連湯由半夏瀉心湯減黃芩加桂枝而成。雖然取意于瀉心湯,但立法則與之有別,黃連清胸中之上熱,干姜溫脾胃之下寒,妙在加桂枝下氣降沖宣通上下,而使氣機調順。
又附:腸癰案
劉渡舟醫案:吳x x,女,30歲。患右側少腹疼痛己4天,喜溫喜按,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時時欲嘔。脈弦。舌質淡而苔黃。西醫診斷為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血象:白細胞1.2X10,9 / L )。從其舌脈證來看,既非單純熱凝,亦非單純寒結,初用連理湯雖然有效但不明顯,后用黃連湯治療。黃連9克 干姜6克 桂枝6克 黨參9克 半夏9克 大棗7枚,炙甘草6克 黃芩6克。服藥三劑后,諸證皆退。
46、黃芩湯證
熱利案
劉渡舟醫案:王x x,男,28歲。初夏迎風取爽受涼后,病頭痛而身熱,經治表證已解,但出現大便下痢,肛門灼熱,每日四五次,伴腹中疼痛,里急后重及口苦、惡心等證。脈弦數而滑,舌苔黃白相雜。此屬少陽經熱內注于胃腸,以致腑氣不和。
黃芩10克 白芍10克 大棗7枚 炙甘草6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服藥三劑而愈。
【解說】黃芩湯證,《傷寒論》雖然說是屬于“太陽與少陽合病”,但仍然以邪熱郁于少陽為主。少陽有邪,則膽氣郁而不疏,最易橫犯胃腸,上逆于胃則嘔吐,下迫于腸則下利。又因為少陽疏泄不利,氣機不暢,所以下利往往兼有大便不爽,下重難通,肛門灼熱等證。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郁熱,芍藥苦酸,能益陰柔肝,以制少陽木氣之橫逆。二藥相合,是治療熱性下利的主藥。現代臨床上多用黃芩湯來治療熱利,后世治療利疾的著名方劑“芍藥湯”即從黃芩湯演化而來,所以,汪昂的《醫方集解》稱黃芩湯為“萬世治利之祖方”。
47 白虎湯證
(1)高熱案
劉渡舟醫案:孫x x, 女,3歲。患女出麻疹后,高熱不退,伴見汗出,一身未了又出一身,汗雖多而熱不消,口干舌燥唇焦,頻頻飲水不止。舌苔薄黃,脈滑數。此屬陽明氣分大熱,迫津外滲,若不急治,恐有津亡痙厥之變。
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服藥一劑,即熱退身涼,汗止脈和而安。
(2)熱厥案
劉渡舟醫案:鄭x x,男,22歲。外感時令邪氣,高熱,口燥渴,神志昏糊,睡時吃語頻作,手足厥冷,小便色黃,大便尚能通暢,脈洪大有力,舌質絳紅苔黃。此屬“熱厥”,而有內閉心包之勢,治當辛寒重劑,急清邪熱;少佐芳香開竅,以杜邪氣逆傳心包。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廣角3克 連翹心3克 菖蒲3克 郁金3克。服藥僅二劑,熱消厥退,神志清醒。
(3)汗多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 女,5歲。出麻疹后,發熱不退,周身大汗淋漓,口舌干燥,渴喜冷飲,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滑大。陽明熱邪彌漫內外,尚未斂結成實。但汗出多必然傷津,舌紅而干,已知邪熱有深人營分之勢,治療宜清氣分熱邪為主,兼顧營分陰液。
生石膏34克 知母6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撮 生地6克 丹皮6克 二劑。服藥后,汗止熱退而愈。
【解說】白虎湯是治療陽明氣分熱邪內盛,彌漫全身,充斥內外而設,仲景稱為“熱結在里,表里俱熱”。在臨床以大熱,大汗,大渴,脈來洪大等作為其辨證要點。因為熱邪熾盛于氣分,蒸騰內外,所以發熱程度比較嚴重,而且是“不惡寒,反惡熱”,這是陽明發熱與太陽發熱的主要鑒別點。在發熱的同時,往往伴隨著汗出,由于這種汗出是里熱蒸騰逼迫津液外滲所引起、所以往往汗出不斷,這在《傷寒論》中被稱為“濈然汗出”,即汗出擦干未幾又出一身,隨擦隨出。
麻疹出后,猶高熱不退,汗出而渴,脈洪大或滑數者,反映了邪未解,氣分之證已明,再用宣透之法無濟于事,所以用白虎湯清泄氣分邪熱則愈。如果疹出不透,內陷于肺而引起高熱,喘咳,肩聳鼻煽,這是氣分之熱在肺而不在胃,所以不用白虎湯清胃而用麻杏甘膏湯清肺透熱。古人用麻黃芩分寒熱,而重在配伍:小青龍湯麻黃配干姜則治寒喘;麻杏甘膏湯麻黃配石膏則治熱喘。寒熱不同而用麻黃則一,突出了麻黃治喘的特效。
(4)誤用石膏救逆案
劉渡舟醫案:曾治一外感患者,發熱一直不退,認為是衛分溫邪所致,投銀翹散辛涼解表無效,又在銀翹散中加入生石膏,患者服藥后不但發熱未退,反而又出現神昏譫語等險象。經人介紹,請來某老醫生會診。老醫生視方嘆曰:風寒束表反用辛涼重劑,冰遏陽氣,迫使表邪內犯,非劉君一人醫門,比比皆是也。老醫生乃用雄雞冠血數滴溶合黃酒、蜂蜜少許,加溫服下。覆被取汗后,前胸后背發出一層白色疹子,熱退神安而愈。
【解說】白虎湯具有很強的清熱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歸功于石膏。石膏的清熱作用主要適用于陽明氣分熱邪,所以,必須是熱邪已經人里,方可放膽使用。如果”發熱無汗,其表不解”,必須禁用。誤用就會導致冰伏邪氣,引盜入室的危險。吳鞠通《溫病條辨》把白虎湯當作辛涼重劑,認為用之不當,禍不旋踵。他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說明凡邪熱不盛之脈證,都不能操之過急,誠恐無熱用清反有倒戈之變。另外,邪熱既已入里,用白虎湯清熱,猶應觀其脈證加減化裁,則可一舉而收功,不然,顧前不能瞻后,必然失于主動。如鄭案神糊吃語,不必待其神昏譫語則佐以廣角,菖蒲,郁金,連翹心等以開心竅;劉案舌紅而干,不必待其舌絳發斑則佐以生地,丹皮以救營陰,都是因為能見微知著,當機立斷,所以能防變于治療之先。
48. 白虎加人參湯證
消渴案
劉渡舟醫案:李x x,男,52歲。患者有糖尿病史。口燥渴多飲,飲水后復渴,有飲水不能解渴之勢。雖多飲但小便卻黃,納食減少,神疲體乏,大便正常。脈大而軟,舌質紅無苔。證屬肺胃熱盛,氣陰兩傷所致,治療當以清上、中之熱而滋氣陰之虛為宜。
生石膏40克 知母10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人參10克 花粉10克。上方服五劑后,口渴大減,體力與精神均有好轉。轉用益胃陰法:沙參12克 玉竹12克 麥冬30克 花粉10克 知母6克 太子參15克 甘草6克等,連用十余劑,證情逐漸穩定,遂改用丸藥鞏固療效。
【解說】白虎加人參湯,清熱之中兼能益氣養陰,功用全在人參一物,能大補元氣而生津止渴。本方與白虎湯的主要區別在于津液匱竭,而又元氣大傷,口中燥渴程度特別嚴重,《傷寒論》描述為“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若只用白虎湯清熱止渴不足以治其本,還必須加用人參益氣生津方能達到治療目的。
49、白虎加桂枝湯證
(1)溫瘧案
劉渡舟醫案:張x x,女,32歲。新產后才九日,即外出產房,因而感受風寒,起病突然,寒戰振栗,繼而身半以上汗出,煩熱難忍,身半以下無汗,反覺寒冷徹骨。日干渴能飲,其人面色紅赤,左額頭疼痛,但項背惡風。脈浮大,舌質紅絳,苔薄白。合而觀之,知其人素體陽熱內盛,值新產之后,血氣虛弱,風邪乘虛而入。陽熱內盛,因風邪誘發而壅聚于上,氣不能下達,所以出現上熱下寒,內熱外寒的情況。治療必須內清其熱,外解其風。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桂枝6克 白薇10克 玉竹10克。服藥僅一劑,諸癥霍然而愈。
【解說】《金匱要略?瘧病篇》說:“溫瘧者,其脈如平,身但寒無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溫瘧證的產生機理是本有伏熱在內,因感受時邪引發外出,尤在徑認為是“邪氣內藏腎中,至春夏而始發,為伏氣外出之證”。藥證與病機相合,所以一劑而愈。
(2)更年期綜合征案
劉渡舟醫案:趙x x,女,50歲。月經周期紊亂,近半個月來經量或多或少,近日又出現陣發性的肢體顫抖,周身疼痛不適,伴見面色潮紅,烘熱汗出,失眠,口苦,渴喜涼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略數。西醫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辨證,屬于陰分不足,內熱蘊于陽明而外盛肌表,治用白虎加桂枝湯清熱滋陰,解肌以和營衛。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桂枝10克 粳米10克 炙甘草10克 三劑。服藥后顯效,身已不抖不痛,夜寐轉佳,但仍喜涼飲,上方去桂枝,加生地,玄參,龍骨,牡蠣再進六劑后,諸癥悉平。
【解說】白虎湯原可清陽明氣分之熱,加桂枝透邪外出,使其潰不成軍、邪熱勢孤則愈。本方之妙,在于石膏與桂枝相配。綜觀《傷寒雜病論》仲景將石膏配桂枝主要用于二大方面:其一,內有水飲邪氣,日久郁而化熱,形成飲中挾熱之勢,用桂枝通陽化飲,配石膏以清飲中之郁熱,如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木防己湯證等;其二,寒邪外束,內有伏熱,形成“寒包火”之勢。“寒包火”,一是先感于寒,寒邪閉遏使陽氣不宣,以致郁而化火;二是先有伏熱在內,復又外感寒邪,以致伏熱不得外達。前者如小青龍湯證,后者如白虎加桂枝湯證。只要具有“寒包火”之證機,就必須用石膏清其內熱,桂枝引其邪熱而外出。
50、白虎加蒼術湯證
濕溫高熱案
劉渡舟醫案:周x x,男,24歲。病高熱,頭痛身疼,胸中滿悶,惡心不欲飲食。曾注射“安乃靜”幾支,汗出較多但發熱卻不退,體溫持續在39.6℃ 上下,有時嘔吐,夜寐則吃語。脈浮數,舌苔白膩。初用三仁湯以清利濕熱,服藥后發熱未消,而體痛不可耐,患者家人催促再診、脈轉濡數,舌質紅,苔黃白雜膩,面色紅赤,口渴思飲,足脛反冷,小便黃赤,大便不燥。細審此病,曾經發汗,津液受損可
知,口渴喜飲,睡則吃語,熱在陽明無疑;然而發熱雖甚但身反無汗,而且身痛沉重,胸滿作嘔,足冷尿黃,舌苔又膩,則熱中挾濕之情昭然若揭。此證非白虎湯不足以清其熱,非蒼術不足以化其濕濁。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蒼術10克 粳米一大撮 炙甘草6克。服藥僅一劑,則熱退痛止,諸癥迎刃而解。
【解說】白虎加蒼術湯,出自《傷寒類證活人書》,治療濕溫病證見身重,胸滿,頭疼,妄言,多汗,兩脛逆冷等。用白虎湯清氣分熱邪,加蒼術燥熱中之濕。臨床用本方治療濕溫氣分高熱甚有療效。
又附:濕溫高熱案
劉渡舟醫案:曾治一患者,高熱不退,午后為甚,住院治療已一周多,曾服用三仁湯,銀翹散等方藥,并注射各種抗生素皆無效。證見汗出多,但熱不能隨汗出而外越,捫其額頭,其熱不揚,伴見渴欲飲水,頭痛且重,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從辨證角度分析,高熱,汗出,口渴,脈滑數,白虎湯證俱;但發熱以午后為甚,其熱不場,且頭重痛,小便黃短,舌苔膩,內有濕邪相挾為患。用白虎加蒼術湯原方,服藥幾劑后,熱退身涼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