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燥咳嗽
癥見頭微痛,惡寒發熱,無汗,鼻塞咽干,甚至咽痛音啞,咳而痰稀,或干咳無痰,口中津液干燥。舌苔薄白。脈浮數而細。治法當于辛涼中佐以解熱潤燥之品,止嗽散加麥冬、知母、貝母。
傷風為最常見之病,如護理不當,亦能由輕轉重,變生他病,除服藥治療外,應謹避風邪,禁飲或少飲酒,并少食肉類、油脂,以及刺激性食品。服藥后喝熱粥,蒙被而睡,助取微汗,則病從汗解矣。
方解:
(一)荊防敗毒散加減:
荊芥 防風 牛蒡子 桔梗 茯苓 甘草 杏仁 半夏 木通 竹茹
荊防敗毒散原方無牛、杏、夏、木、竹,而有二胡、二活,川芍、積殼,用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鼻塞聲重,風痰咳嗽。現將原方加減治傷風咳嗽,或因傷風而化熱之風熱咳嗽,極為有效。本方防風能通治一切風邪,為風病之主藥,故《神農本草》云:“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荊芥、牛蒡均能發表祛風,配合防風,使邪之從皮毛而入者,亦從皮毛而出。風邪最先犯皮毛,以入于肺,風為陽邪,隨即化熱,故用竹茹以通經絡而散熱止痛。木通能通利九竅,血脈關節,兼清肺熱。桔梗味辛微溫,有升提之功,可散風熱,用治感冒咳嗽,有化痰消炎之效。茯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煩滿咳逆,淡滲利竅,色白入肺,瀉肺熱而下通膀朧。杏仁疏散肺臟風寒而利肺氣,止咳定喘。半夏以降逆止嘔,化痰寧咳。甘草不但能潤肺止咳,又協和諸藥。如心煩嘔吐,則加麥冬、生姜。如口干喉癢,則加黃芩、紫蘇。此方治初期或中期傷風咳嗽,風熱咳嗽,療效極為可靠,為個人常用之經驗方。
(二)香蘇飲加減:
香附 紫蘇 橘絡 防風 甘草
香蘇飲原方無橘、防,而有陳皮,用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暖氣惡食。紫蘇辛溫,疏表氣而外散風寒,消痰利肺。香附行里氣,而消內壅。去陳皮而以橘絡代之,通經絡滯氣,治衛氣逆于肺,驅皮里膜外之痰,兼以活血。防風能治一切風邪,為治風病之主藥。甘草和中,兼以潤肺止咳。咳甚,加杏仁、桑皮。痰多,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傷風自汗,加桂枝。如氣虛氣滯者,則去蘇、防;加茯苓、黨參、半夏。
(三)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姜 大棗 甘草
本方乃《傷寒論》之首方,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配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和營中有調胃之功。生姜味辛,能助桂解肌泄邪。大棗味甘,能佐芍和營益陰。甘草甘平,調和諸藥,安內攘外,配伍最佳,故取效大。《神農本草》謂:“桂枝主上氣,咳逆結氣。”“生姜主咳逆。”陶弘景《名醫別錄》謂:“甘草主傷臟咳嗽。”故用以治傷風咳嗽,收效極佳。其陰凝寒氣特甚者,咳痰清稀多泡沫,或更兼小便短澀,則去棗、芍之滋斂,加干姜、半夏、茯苓以溫寒逐水,祛痰利尿。近代醫家詆毀本方者,咸謂古方不能治今病。本方之能治今病,已為臨床所證實。茲舉惲鐵樵對用本方之標準,以供參考。其謂:“太陽病發熱,形寒,頭痛,項強,口中和,汗自出,始可用桂枝湯。口中和就是舌面潤,舌質不絳,唇不干絳,不渴,如其口渴,舌干、唇絳,即是溫病,桂枝是禁藥。”故桂枝湯之可用不可用,在辨證之確切與否,誠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四)止嗽散加味:
紫苑 百部 白前 桔梗 橘紅 甘草 荊芥 紫蘇 防風 半夏 生姜
本方為程鐘齡所訂,原方僅前七味,其自注云:“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紫苑、百部、白前、桔梗都入肺經,能潤肺,降氣化痰,宣肺止咳。桔梗又能升提,散風熱,用治感冒咳嗽,有化痰消炎之效。橘紅、甘草亦能利氣化痰,以潤咽喉而寧咳。加入蘇、防,配合荊芥以發表祛風。入姜、夏以溫肺散寒,燥濕化痰。故用治風寒咳嗽為有效。上方去姜、夏,加知母補水瀉火以潤燥,貝母潤肺化熱痰而止咳,麥冬滋陰液而潤燥,故合之以治風燥咳嗽最為有效。原方加菖蒲、白寇化濕濁,茯苓、半夏滲濕降逆,以治風寒兼濕之咳嗽為宜。
(五)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 芍藥 大棗 生姜 甘草 麻黃 杏仁
桂枝湯為協和營衛之劑,用治傷風咳嗽有特效(見方解三)。麻黃湯乃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用之得當,以治傷寒咳嗽,效如俘鼓(見下節傷寒咳嗽方解一)。風寒同時并傷營衛之咳嗽,則必合二方治之,肌表兩解,便當汗出而愈。
(六)桑菊飲加減:
桑葉 菊花 連翹 杏仁 薄荷 桔梗 甘草 知母 貝母
桑菊飲原方無知、貝,而有蘆根。此方為溫病學派治風溫初起,辛涼解表法也。風為陽邪,最易化熱,故用治風熱咳嗽。桑、菊微辛清散,桑走脈絡而宣肺氣,菊清風熱,益肺腎二臟。薄荷辛涼以透上解表,寬胸暢膈。連翹輕宣散結,以清心經之熱。杏仁治咳逆,利肺氣。桔梗宣通氣血,散風瀉火,知母補水瀉火,復能潤燥。貝母散結清火,潤肺化痰以止咳。甘草協和諸藥。合之則成祛風清熱,暢行肺氣之良方,用于風溫,風熱初起,感邪輕而偏重在肺之咳最為有效。
(七)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外之能,即一以泄陽邪,一以顧陰液。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清肺潤肺。甘草、粳米調和中宮,俾胃氣得滋,則化源不枯竭,而后肺金清肅。且甘、粳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于胃。庶大苦大寒之品,無損傷脾胃之虞。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熱得除,而咳嗽自愈。
(八)羌活除濕湯加味:
羌活 防風 蒼術 藳本 茯苓 澤瀉 桔梗
羌活除濕湯原方有升麻,而無苓、澤、桔梗。用治風濕兩傷,一身都疼的癥狀為有效。現將原方加減,用治風濕咳嗽。羌、防、藳本,辛溫升陽,皆祛風解表發汗藥味,使濕氣隨汗而解,表邪解除,氣化正常,陽氣上升,里濕自降。復用苓、澤、蒼術從內祛濕,俾濕邪由溺而出。桔梗升提,散風熱,有化痰消炎之功,合之以治外感風濕咳嗽,最為適當。
治 驗:
(一)陳xx ,男,54 歲,農民。
患者身體素弱,隨時傷風感冒而咳嗽,多未及時治療。此次,在田間刈小麥受大風,回家后,即感到頭痛,怕風,咳嗽。時隔一日,病勢轉重,頭痛特甚,頸項強痛,發熱自汗,咳嗽加劇,吐泡沫痰,小便黃。舌苔紅潤而滑。脈浮緩而現洪大。此為外感風邪,入于經絡,風屬陽邪,隨即化熱。法當調和營衛,兼以清熱。
桂枝6克 白芍9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甘草12克 杏仁15克 麥冬9克 連翹9克 盡劑后,頭痛、怕風、咳嗽均減輕,痰亦少,熱退,小便由黃變為清白,舌苔白膩而滑。脈浮緩。用桂枝湯祛經絡之風邪。
桂枝6克 白芍9克 生姜15克 大棗15克 甘草15克
又盡一劑,頭仍痛,咳嗽,口不渴。舌苔微黃。脈浮緊。出現感寒癥狀,以麻黃湯加半夏生姜散寒降逆而止咳。
麻黃9克 杏仁15克 桂枝6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生姜30克
服藥一劑,即告痊愈。
(二)劉x x,男,42歲,農民。
患者在田間勞動,收工后,即感覺頭痛,發熱、怕風、咳嗽。但認為是小病,沒有治療。次日,仍堅持出工,晚上頭痛更厲害,加以項背強痛,發熱愈重,微出汗,咳嗽亦甚,吐風泡沫痰。舌苔灰白。脈浮緩。此為外感風邪,入于經絡。
法當調和營衛以祛風,桂枝湯加葛根治之。
桂枝9克 白芍12克 生姜30克 大棗30克 甘草18克 葛根15克
服藥后,頭痛、項背強痛,發熱、怕風均大大減輕,汗已收斂。但仍頻發咳嗽,吐風泡沫痰多。舌苔薄白。脈浮滑。此風邪未盡,水濕特重之征,以桂枝湯去棗、芍之滋斂,加半夏降逆止咳,干姜化水濕而利咳。
桂枝9克 生姜30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干姜18克
盡劑后,頭仍痛,腰背酸痛,咳嗽,吐清泡沫痰。舌苔白中帶黃。脈浮緊。此風寒兩感之證,桂枝麻黃各半湯祛風散寒而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