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 囊 炎
膽囊炎是由于膽道系統受到細菌、結石、化學因子的侵襲而發生炎癥,引起全身及局部的各種病理改變報的膽囊炎性疾病.是中老年常見病之一。以右脅下疼痛及壓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可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兩類。中醫古代文獻歸屬于“脅痛”、“結胸”,“黃疸”范疇.
一、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系由細菌感染,濃縮的膽汁或返流入膽囊的胰液的化學刺激所引起的膽囊炎性疾病.發病年齡以中年為多,女性多于男性.以發熱、右脅下疼痛及壓痛,嘔吐,白細胞增多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
急性膽囊炎患者.常有慢性膽囊炎伴多次膽絞痛發作史.可因情志郁怒,中焦濕熱,過食油膩,蟲積等而誘發.典型癥狀是右脅下劇烈的絞痛.常突然發作.可持續數小時或長達1—2天.有陣發性加重。疼痛可先在右脅下,并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吸氣時可使疼痛加重.膽囊區疼痛拒按,有壓痛。同時可伴有寒戰,發熱、惡心、嘔吐及黃疸等癥狀。大便秘結.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膩或薄黃.脈弦滑數.
[診斷要點]
①發病年齡以中年為多.常突然發作.
②有右脅下絞痛.寒戰,發熱、惡心,嘔吐等表現.既往常有類似發作的病史。
③膽囊觸痛征陽性。少數病人可觸及腫大的膽囊.伴有明顯壓痛.
④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⑤膽囊區X線平片有時可見不透光的結石或炎性腫塊陰影。
⑥B型超聲波檢查膽囊液性暗區增大.膽發壁增厚,有時膽囊內可見結石反射光團。
[病機分析]
膽為中清之腑,以通為用。急性膽囊炎多系濕熱之邪侵襲肝膽,肝膽失疏.氣血阻滯。不通則痛.則右脅下劇烈絞痛。濕熱熏蒸,氣血凝滯,故右脅下痛呈陣發性加重,拒按.有壓痛。肝膽經脈循脅肋.肝膽氣滯,疼痛可先在右脅下.并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和背部.濕熱蘊結不解.可出現寒戰、發熱.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等.濕熱留戀膽腑,熱結陽明,則發熱、惡心,嘔吐、大便秘結及黃疽等.脈弦滑乃濕熱內蘊之故.凡情志不遂、飲食不節、中焦濕熱、蟲積等均可導致肝膽氣滯。濕熱壅阻.使肝臟疏泄和膽腑通降功能失權。急性發作期一.般臨床表現為邪實。急性發作期緩解后多表現虛實夾雜的證候。總括急性膽囊炎的病機.乃為濕熱內蘊,肝膽失疏,氣血瘀滯.熱結陽明.小通則痛。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根據急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最突出的癥狀是。右脅下絞痛”. 主要的病理因素是“濕熱”,。勺滯”、“結聚”.治療當著眼于清利、疏泄、通滯。可用大柴胡湯加減圖治.這樣才能使劇痛減。濕熱祛,結聚散.從而減輕病人的疾苦。
常用基本方:柴胡lO克、郁金10克、枳實lO克、黃芩10克、生大黃(后下)10克。虎杖15克、炒山梔10克,金錢草30克.蒲公英20克.赤白芍各15克、法半夏1O克、生甘草6克。
方義:柴胡、郁金疏肝利膽,行氣止痛,黃芩、山梔,金錢草,蒲公英、虎杖清膽化濕.大黃,枳實通腑攻下,瀉下實熱.又有行氣活血導滯之功。實驗證明.大黃不但能增加肝膽汁分泌.又能弛緩俄狄氏括約肌.且抗菌譜廣,副作用小,被推薦為膽道疾病的首選藥物.赤芍,虎杖活血通絡利膽。半夏雖辛溫而燥.但與苦寒之藥配伍,辛開苦降. 開痞散結,有助清化濕熱。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以防苦寒太過而傷正。
加減:右脅下痛劇加青皮.川楝子、延胡索;熱盛加銀花,連翹;右脅下觸及包塊,壓痛拒按加丹皮、丹參、桃仁;惡心嘔吐甚者加黃連、竹茹;濕重者加厚樸、蒼術;有黃疸者加茵陳;蛔蟲梗塞者加川椒、烏梅;伴有膽石者加海金砂、雞內金。
急性膽囊炎若治療及時多易緩解。在治療時要立足于。通”,對膽絞痛劇烈者,通腑瀉下為其首要。腹瀉一次.痛減一分;若能暢瀉,則疼痛大減;若不腹瀉.則疼痛難減。對體質較佳的病者,可加重大黃的用量.這樣能較快地減輕臨床癥狀。清化濕熱,宜早宜盡。若清化不及時或用量不足.可致濕熱壅盛,釀成熱毒癥,出現中毒性休克等重危征象。在治療期間必須注意飲食調攝.減少食量.以素菜為主,忌食油膩之品,以防發作.平時經常保持大便通暢,也是防止膽囊炎急性發作的要點之一.
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最常見的膽囊疾病。可與膽石病同時存在.亦可因膽汁郁積而致。但就國內所見,非結石的慢。主膽囊炎相當常見.本病有時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癥,但多數病例以往并無急性發作史.而就醫時即為誣性。臨床以右脅下不適或持續鈍痛為主要表現。
[臨床表現]
慢性膽囊炎發作時的癥狀可與膽囊結石的發作相似.患者右脅下隱痛或壓痛,痛涉右肩背,脘腹脹滿.胸悶噯氣.食欲減退, 面包無華. 乏力, 舌苔白膩或黃膩, 脈細弦。
上述癥狀雖不嚴重.卻頑固不愈.往往進油煎或多脂食物后加劇。在有膽總管結石時多伴惡心嘔吐。慢性膽囊炎若反復發作,可出現口干咽燥,心中煩熱.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少苔.脈象細弦而數等癥狀。
[診斷要點]
①有右脅卜隱痛.壓痛及叩擊痛體征.部分患者既往有急性膽囊炎發作史。
②超聲波檢查可探查出膨大或縮小的膽囊.膽囊收縮功能不良 較大的膽石等情況,有診斷價值。
③腹部X線平片可顯示膽石 膨大的膽囊。膽囊鈣化或膽囊乳狀不透明陰影等.
④膽囊造影術可用以發現膽石及膽囊縮小變形.膽囊濃縮與收縮功能不良等慢性膽囊炎征象。
⑤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有助于探查膽囊內結石、膽總管大小及有否膽石存在.
[病機分析]
慢性肌囊炎,病位在膽.而涉及肝與脾胃。在生理上,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暢達,脾胃運化功能也健旺.在病理上,膽囊為病,肝氣郁滯.肝失疏泄,郁滯不通.則右脅下隱痛.痛涉肩背。肝郁氣滯,氣機失于條達,而胸悶噯氣。肝膽氣滯, 由氣及血,氣血不暢.瘀結膽囊,故右脅下有壓痛。肝膽疏泄正常,可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一旦肝膽失其疏泄之職,繼則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見脘腹脹滿,食欲減退之癥。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可致面色無華、乏力等.脾胃虛弱,又可助生濕邪,濕邪既可困脾,又可侵犯肝膽。濕邪常見寒濕與濕熱兩類,寒濕可見舌淡苔白膩,濕熱可見舌紅苔黃膩。就臨床所見,還以濕熱之邪為多。若濕熱之邪久羈.或素體陽虛。可出現口干咽燥,心中煩熱.右脅下隱痛,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的肝陰虧虛,氣機郁滯的證候.慢性膽囊炎,就其病機而言,乃肝郁氣滯,膽失疏泄.氣血郁滯.濕熱(寒濕)內蘊.脾胃虛弱.若久延不已.可出現陰虛氣滯的證侯.
[辨證論治]
慢性肌囊炎就臨床所見,多為虛實夾雜之證.雖然癥狀不嚴重,但纏綿難愈。 此類病人,有的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癥,有的以往并無急性發作史而就醫時即為慢性.有的與膽石病同時存在。臨床突出的表現是右脅下隱痛及脘腹脹滿等胃腸道癥狀。
治宜疏肝利膽,行氣活血.清利濕熱,健脾和胃法.
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遙散加減,
基本方:柴胡、廣郁金、枳殼.廣木香、當歸、赤白芍、虎杖。金錢草、白術、茯苓、雞內金、甘草。
若右脅痛其加延胡索;右脅下壓痛明顯加川芎、丹參;泛惡作嘔加竹茹: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脾胃虛弱去金錢草加黨參.山藥;中焦氣滯去虎杖、金錢草加佛手、川厚樸,廣皮,寒濕困脾去赤白芍、虎杖、金錢草,加蒼術,厚樸、姜半夏、廣皮。脾陽虛去當歸,赤白芍。虎杖,金錢草.加制附子、干姜;濕熱偏甚去白術、茯苓.加黃芩、炒山梔、茵陳;有膽石者加海金砂。
慢性膽囊炎的濕熱內蘊與急性膽囊炎的濕熱壅盛.在癥狀和病理程度上有輕重之分。前行濕熱較輕;后者濕熱較重,所以臨癥用藥應有側重。慢性膽囊炎,有時可無明顯的濕熱、寒濕之象,僅見右脅下隱痛、脘腹脹滿、飲食減退. 舌苔薄白、脈細弦的肝郁脾虛的證候。治療當以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可以逍遙散或柴芍六君子湯(即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為上方.隨癥加減,緩收其功。 ,
慢性膽囊炎,病程較長,若治療不及時,濕熱久羈,耗劫肝陰,可見右脅下隱痛,其痛綿綿不休. 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的陰虛氣滯的證候.治宜養陰柔肝理氣法.常用加味一貫煎,藥如生地,枸杞子,:北沙參、麥冬、當歸、川楝子、金錢草。
若口干、煩熱甚加石斛、山梔:夾有氣虛者加太子參、山藥、甘草;頭暈目眩加生白芍,杭菊花、女貞子;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當歸。在治療陰虛氣滯證的慢性膽囊炎時.用藥當補中寓通,剛柔相濟,潤燥配伍,時時顧護陰血.疏肝寸宜加用當歸、白芍、生地等養陰柔肝之品, 以監制行氣走竄藥物主燥性。陰虛便秘不可峻獵攻下,以潤下為好, 以防傷陰劫液,使陰虛更甚。
總之,在慢性膽囊炎的治療中,治膽勿忘肝與脾胃.通利兼顧氣血陰液,從而使補而不滯,利而不傷,則柔并舉。此乃治療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