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葛根12g 麻黃9g 桂枝6g 生
姜9g 炙甘草6g 芍藥6g 大棗工2枚
上7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黃、葛根,減.400ml,去白
沫,再下諸藥,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ml,覆被似汗。
注:臨證本方用量尊張仲景師之原意,即葛根之用量大于麻
黃,麻黃略大于桂枝。
(功效)解表發汗,升津舒筋。
(主治)
主證:發熱,惡風,無汗,身痛,項背強幾幾,苔薄白,脈
浮緊。
副證:或喘,或下利,或嘔吐。
(臨證加減)
1.葛根湯臨床應用綜述:根據古醫籍及近代的一些報道,
概述了本方治療高血壓病、腦動脈供血不足、腦血管病急癥、冠
心病、內耳微血管痙攣性耳聾、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
支氣管炎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的臨床應用及其配伍。
2.葛根湯治雜病:用葛根湯加白蘚皮、地膚子調和營衛,
清化風邪,治療表衛不固,風邪客肌表之風疹塊;加砂仁、公丁
香緩中和里,治療肝胃失和,脾虛氣逆之呃逆;加蟬蛻、胖大海
調和營衛,宣肺透邪,治療風寒襲表,肺失宣暢之失音;加桔
梗、車前子調和營衛,開上導下,治療風邪郁肺,水道不通之癃
閉;加貝母、炙黃芪、茯苓溫陽利氣,宣肺平喘,治療心脾兩
虛,肺氣失宣喘證;加川牛膝、蜈蚣、薏苡仁調理肝腎,祛寒理
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療肝腎不足,寒濕阻絡之痹證;加
川牛膝、附片、僵蠶、丹參溫經通絡,祛寒理濕,治療腎元不
固,寒濕阻絡之痿證;加附片、丹參、川楝子、當歸舒肝解郁,
濡養督任,溫經通絡,治療肝郁氣滯,督任失養,血脈阻塞之痛
經。[浙江中醫雜志,1985,(9):418~419-]
3.葛根湯為主治缺血性腦梗死:基本方為葛根20一40g,
麻黃3~--6g,桂枝5~10g,白芍、當歸各10-20g,甘草6g,生
姜3片,大棗5枚,丹參20—30g,紅花6一lOg,川芎10—
15g。上肢活動不便為主者加川斷、桑寄生、牛膝;口眼歪斜、
言語不利明顯者加全蝎、白附子、僵蠶;痰濁較重者加陳皮、半
夏、天麻;血壓較高者加磁石、夏枯草等。每日工劑,水煎服。
本方適用寒凝經絡,氣血瘀阻者。有風熱表證,內蘊痰熱及肝陽
上亢者,忌用本方。
4。葛根湯治療小兒秋季腹瀉:基本方為葛根、麻黃、桂皮、
白芍、大棗、生姜、甘草。嘔吐加半夏;腹脹加厚樸;咳嗽加陳
皮;表熱甚加薄荷;里熱甚加黃連。每日工劑,重癥2劑。
5.白芍葛根湯治療痹證型頸椎病:基本方為白芍45g,葛
根20g,炙麻黃3g,桂枝9g,甘草6g.肢麻甚加全蝎、桑枝;
病久上肢活動受限加桃仁、紅花;頸背疼痛較劇加羌活、制乳
香、制沒藥;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加天麻、川芎、干地龍。每日
l劑,水煎服。5劑為1個療程,連服5—8個療程.
6。葛根加味治跌打損傷:基本方為葛根30g,麻黃9g,桂
枝、連翹各lOg,生姜3片,炙甘草6g,白芍15g,大棗12枚。
傷在上肢者加姜黃、桑枝;傷在下肢或腰部者,加牛膝;腫脹疼
痛較甚者加香附、制乳香、制沒藥。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另以單味葛根lOOg,以水濃煎,先熱敷后浸泡損傷部位。如對
損傷局部進行按摩則效果更加顯著。
7.葛根瀉心湯治療頸胃綜合征:臨證辨證以氣虛、陽虛、
痰瘀等為主,陰虛明顯者未在統計之列。治療基本方為葛根工5
—30g,黃連、干姜各6g,半夏12g,黨參9—30,蒼術、厚樸
各12~15g,茯苓15~30g,陳皮、白芍、桂枝各12g,甘草6g。
水煎服,日l劑。根據臨床兼證不同隨證加減,半月為工個療
程。
8.葛根湯治療梨狀肌綜合征:基本方為葛根15~30g,白
芍30--60g,桂枝6—9g,麻黃3-6g,甘草9-15g,大棗lOg,
生姜2片。局部酸重者加薏苡仁30g,防風工og;刺痛者加乳沒
各6g,元胡10g;臀部捫及條索狀物者加雞血藤15~30g,當歸
lOg;腿軟無力加鹿銜草20~30g,懷牛膝、杜仲各工Og;陽虛加
附子6—9g;氣虛加黃芪18—30g;舌紅苔黃脈數者去桂枝、生
姜,加黃柏lOg,忍冬藤15g。
9.加味葛根湯治療急性多發性瞼腺疾患:藥用菊花、黃芩、
桂枝、紅花、白芍各lOg,葛根、川芎各12g,麻黃5g,大黃
8g,甘草6g,生姜3g,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工劑。眼瞼膿
腫加銀花15g,夏季去麻黃。
10.葛根湯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治療方法,葛根湯中,
除葛根的用量按病情有加減外,其他藥物用量基本固定不變,藥
味亦無增損。煎藥時先煎葛根、麻黃20分鐘,然后納入其他藥
物,再煎30分鐘,去渣取其藥汁,最好將藥液控制在600—
900ml,每次服用200~300ml,早、中、晚溫服,取微似汗,每
日工劑.另將藥渣再加水約1500ml左右,煎煮15分鐘,乘熱用
小毛巾浸藥液熱敷患側面部,注意勿使流人眼內,每日早、中、
晚各1次,每次15分鐘左右。連續用藥20天為工個療程,連用
2個療程無效停止用藥。
u.本方去生姜加黃芩.治“主天行二三日,頭痛壯熱”,
名解肌湯。[外臺秘要]
12.本方去生姜、桂枝,加黃芩。治風邪閉于肌肉,名解肌
湯。[千金方]
13.本方去桂枝、生姜,加黃芩。治傷寒溫病,名解肌湯。
[沈氏尊生]
14.本方去桂枝、白芍、紅棗、生姜,加橘皮、杏仁、黃
芩。治冬溫未發病,至夏熱寒解始發,肌肉斑爛隱疹如錦紋,心
悶而咳,嘔吐清汁,及麻痘等,名葛根橘皮湯。L證治準繩,
15.本方去桂枝、紅棗、生姜,加黃芩、黃連、白芍、石
膏、五味子。治喘咳有汗發熱,名葛根黃芩湯。L話治準繩,
葛根加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葛根12g 麻黃9g 生姜6g 白
芍6g 桂枝6g 半夏9g 大棗12枚 炙甘草6g
上8味,以水2000ral,先煮麻黃、葛根,減400ml,去上
沫,再下諸藥,煮取600ml,去滓,溫服200ral。
(功效)解表和中,降逆止嘔。
(主治}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痛,項背強急,面赤,額
頭作痛,不下利,嘔吐苔白薄或根白厚,脈浮細或浮濡。
(臨證加減}
1.本方合半夏湯治胃弱惡心、嘔吐,或胃有停飲者。
2.本方加藿香、佩蘭、厚樸、澤瀉、茯苓治感寒外感。
3.本方加枳殼、厚樸、陳皮治感冒伴胃氣上逆。
4.葛根加半夏湯的臨床應用:葛根湯方證屬陽,實證,表中
兼里,外寒里熱,既有頭痛,身酸楚,發熱惡寒,無汗等太陽癥
狀,又有背項強幾幾或嘔或利等里證,嘔者加半夏,名葛根加半夏
湯;有汗者去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
5.葛根加半夏湯的作用:葛根湯雖能運輸消化管中之水液,
然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無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嘔降
逆,使水液下達于腸,然后葛根湯能成其運輸之功也。本草經但
言半夏主心下堅,胸脹咳逆。別錄以下,始言主嘔逆。今西醫用
為止嘔劑,攻效大著.或云,有腦病證者不宜用。本草謂半夏有
毒,得姜則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蓋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種
苦澀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與生姜同用,又有甘草
大棗等甘味,包攝其苦澀之味,即無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
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傷寒論今釋.北丸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1
6.葛根的臨床應用:近年來,葛根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系
統疾病。臨床證明,葛根對高血壓病人的“項背緊痛”癥狀療效
很好。北京協作組治療170例心絞痛患者,有效率達90.3%。
治療內耳微血管痙攣性耳聾(突然性耳聾),有效率達73%.治
療上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均有效。[廣西中醫藥,1980,cu,:lOl
7.葛根的配伍運用:葛根輕揚升發,暢達氣機,既能散表
邪以解肌,又能升胃津以滋肺;既能鼓舞胃氣,又能濡潤經脈;
既能升清降濁,又能升陽透疹,舉麻疹、泄瀉、脫肛、疰夏四病
案加以驗證。[新中醫,1987,t12):141
8。張仲景方中麻黃葛根先煎原理小議:先煮麻黃去上沫之
理,認為先煮麻黃去上沫不僅是因為“沫令人煩”,而是如張錫
純所說。“蓋以其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
也”。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麻黃具有解表發汗作用的主要成分
是揮發油,先煮則揮發以減其悍烈之性,麻黃中的麻黃堿,也因
先煮而破壞少量,適當減低毒性。麻黃葛根先煮之理:認為如王
晉三指出的“其微妙在法……發營衛之汗為先,而固表收陰襲于
后,不使熱邪傳人陽明也,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有關藥理研
究證實,葛根含大量淀粉,與麻黃同時先煎,能提高麻黃堿的溶
解度,淀粉有固定麻黃有效成分的作用。葛根黃酮尚具有拮抗麻
黃堿擬交感性收縮血管作用,從而降低麻黃堿的毒性.[浙江中醫
雜志.1986.(]1),486]
葛根黃芩黃連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葛根24g 炙甘草6g 黃芩9g
黃連9g
上4味,以水1600ml,先煮葛根,減400ml,再下諸味,
煮取400ml,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解表清熱止利。
(主治)
主證:發熱,項背強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惡臭,肛
門灼熱感,苔黃,脈促或滑數。
副證: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
(臨證加減)
1.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連湯加藿香、
蘇葉、鉤藤、廣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寶丹為主,治中毒性痢疾全
部治愈。[中醫研究院學術論文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2.葛根芩連湯加味治療嬰幼兒腹瀉:用葛根芩連湯加六一
散、車前草等。[福建中醫藥,1964,td,:18]
3。葛根芩連湯加味或黃連粉治療痢疾:以葛根芩連湯加味,
或單用黃連粉治療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幾乎100%。[中華醫學雜
志,1973,(5):295]
4.葛根芩連湯治療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黃連、甘草、
黃芩各4.5g。每日工劑。[江蘇中醫,1960,t5,] .
5。加味葛根芩連湯配合腹部電熱吹風治療4,JL病毒性腸炎:
缽方為葛根、板藍根、烏梅、茯苓各lOg,黃芩、白術、石榴皮
各6g,黃連、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
,日l劑,水煎3次,分4—6次服。忌生冷、魚腥、油膩等食物。
用電熱吹風,男性順時針,女性逆時針方向回旋吹熨,避免燙傷,
每次10"--,20分鐘,每日2次。[貴陽中醫學院學報,1995,f2,:23]
6。《傷寒論》對泄瀉下利的辨證施治:
(1)表邪人里:太陽病初起發熱、惡寒、無汗而見下利,用
葛根湯;表邪未盡,誤用攻下,邪熱人里成熱利,用葛根黃芩黃
連湯;少陽火郁不伸,邪熱內迫陽明,下趨大腸,為太少合病,
用黃芩湯;外證未除,屢用攻下,損傷脾陽而下利,用桂枝人
參湯。
(2)腸胃實熱:燥實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氣湯;濕熱郁
遏,熱迫血分,灼傷陰絡而致熱利,用白頭翁湯。
(3)少陽里實:少陽氣火內迫陽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湯。
(4)中陽不運:太陰病脾胃虛寒之下利,用理中湯。
(5)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真陽衰微之下利,輕者用四逆
湯,重者用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陽虛水泛之下利,用真武湯;
脾腎陽虛,寒濕中阻,絡脈不固,統攝無權,以致大腸滑脫下
利,用桃花湯。
(6)陰虛下利:少陰病陰虛化熱,邪熱下泄之下利,用豬膚
湯;少陰病陰虛水熱互結,水濕滲于大腸之下利,用豬苓湯。
(7)寒熱互結:寒熱結于心下,脾胃之氣升降失常而致痞證
下利,用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寒熱錯雜之下
利,用烏梅丸;寒熱錯雜格拒之下利,用麻黃升麻湯、干姜黃連
黃芩人參湯。[時珍國藥研究,1996,《l,:8~9-1
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陽明溫病,干
嘔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黃連黃芩湯。[吳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黃柏、淡豆豉、山梔子、
麻黃。主治外感表證未解,里熱已熾,癥見壯熱無汗,身體拘
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鼻衄,脈滑數
或發斑者,名三黃石膏湯。[傷寒六書,外臺秘要名石膏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