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麻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射干lOg 麻黃12g 生姜12g
細辛lOg 紫菀lOg 款冬花lOg 五味子7.5g 大棗7枚
半夏7.5g
上9味,以水1200ml,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再下諸
藥,煮取300ml,分溫3服。
(功效}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
主證:咳嗽,哮喘,喉中痰鳴,痰多清稀,舌苔白滑,脈象
浮弦或浮緊。
副證:微有惡寒發熱,或胸膈滿悶。
(臨證加減)
1.治久咳不止,或產后喘咳,頸項生痰,瘰疬累累如貫珠
者,去細辛、五味子,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
2.若兼胸膈滿悶,宜加杏仁、厚樸;痰涎壅盛加蘇子;兼
見水腫加桑白皮、葶藶子。
3.痰涌喘逆不得臥,加葶藶子瀉肺滌痰,并可酌配杏仁、
蘇子、白前、橘皮等化痰理氣。 ,
4.咳逆上氣,汗多者,加五味子、白芍,配麻黃,使散中
有收,以斂肺氣。
5.本方制沖劑治療小兒寒飲咳喘:本品含射干、麻黃、細
辛、半夏、款冬花、紫菀、五味子、生姜、大棗,按工.5:1;
0.7:1.5:1.5.:1.5;1:1:1的比例制成沖劑,每袋lOg。1
歲以下每次1/3袋,1一3歲1/2袋,3—7歲2/3袋,7歲以上l
袋,均每日 3次口服.對照組50例予先鋒霉素Ⅵ25—50mg/
(kg。d),每日4次,口服;甘草片0.5一工片,每日3次,口
服;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病毒靈0.5一工片,每日3次,口服。[中
醫雜志,1992,(1):30]
6.射干麻黃湯治療喘息型肺炎:藥用射干、半夏各6—9g,
生麻黃、細辛各1一3g,五味子4--~6g,桂枝3—9g.發熱加生
石膏10----30g~痰多加葶藶子3~5g;部分患兒加用甘草2—3g
或(/和)黃芪6—15g。每日一劑,連服3—6劑. [江蘇醫藥,
1981,(2):30]
7。本方去大棗、細辛、款冬花,加桂心,臨證加蜜。治小
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作呀呷聲,名射干散。[圣惠方]
8.射干、麻黃、紫菀、甘草、生姜、桂心、半夏、大棗,
共為粗末,先以水煎藥,去滓,加蜜再煎。治小兒發熱咳喘,咽
喉如水雞聲,名射干湯。
9.射干、炮姜、半夏、百部、五味子、款冬花、陳皮、細
辛、貝母、茯苓、郁李仁。為末,煉蜜為丸。治久患呷嗽,喉中
作聲,發即偃臥不得,名射干丸.
皂莢丸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皂莢不拘量(去子,酥炙)
上藥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服3g,棗湯送下,日二次,
甚則日三夜一服。
(功效)宣壅導滯,利竅滌痰。
(主治)
主證:咳逆喘滿,痰多稠黏如膠,咳唾不爽,甚則但坐不得
眠,或兼胸痛或連兩脅,大便難,舌苔滑黏,脈象滑實。
副證:喉風、中風、痰飲等證。
(臨證加減}
1.頑痰,合導痰湯(化橘紅、半夏、天南星、茯苓、枳實、
甘草)以化痰通胸膈痞塞。
2.黃黏稠痰,加魚腥草、開金鎖、薏苡仁、冬瓜仁等以清
肺化痰。
3.本方加味治女陰白斑癥:藥用爐甘石30g,密陀僧12g,
煅龍骨9g,煅石膏9g,炮山甲6g,枯礬6g,飛滑石15g,制南
星9g,皂莢9g(去子筋)。共研細末,麻油或凡士林調勻外敷。
[湖南中醫雜志,1980,(1):803
4.本方治療小兒厭食癥:取質優之皂莢,刷盡泥灰后切斷,
放人鐵鍋內,先武火,后文火炒至內無生心為度,研細末備用。
每次1g,每日2次,用糖拌勻吞服。[湖北中醫雜志,1987,f”:25]
5。大黃、滑石、皂角,研末為散.治癃閉和大便不通,名
顛倒散。[萬病回春]
6.人參、赤茯苓、白礬、半夏、白附子、天南星、枳殼、
皂角木白皮(酥炙)為末,生姜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九丸,姜汁送下,不拘時候。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盛
多,喉中不利,涕唾稠黏,噎塞吐逆,不思飲食,或時昏憒,名
皂角化痰丸。[內外傷辨惑論]
7。皂角去皮子炙,不拘多少,為末,酒攪面糊為丸,如梧
桐子,每服三十丸,酒下。治大小便不通,名皂角丸。
厚樸麻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厚樸15g 麻黃12g 生石膏30g
杏仁9g 半夏9g 干姜6g 細辛3g 五味子6g 小麥30g
上9味,以水1200ral,先煮小麥,再下余藥,煮取300ral,
溫服lOOml,日3次。 ,
(功效}宣肺化飲,利氣降逆。
(主治)
主證:咳嗽喘促,胸滿煩躁,咳痰量多,色白清稀,咽喉不
利,舌苔白膩微黃,脈浮。
副證:或身熱,微惡風寒,或喘滿,痰鳴如水雞聲,倚息不
得臥。
(臨證加減)
L若表證明顯者加桂枝;喘滿甚而倚息不得臥者,加葶藶
子;無煩躁者去石膏,無表邪者減麻黃。
2.若兼腹脹,不思飲食者,加大腹皮、炒三仙、雞內金等,
以行氣助消化。
3.厚樸麻黃湯加減治療肺脹:原方由厚樸、麻黃、石膏、
杏仁、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小麥組成。先煎小麥熟后再
人余藥。如風寒表邪過盛者加桂枝、紫蘇、減少石膏用量;氣
喘,咳嗽,咳黃痰或白稠痰,屬痰熱者,去干姜、細辛,加竹
瀝、桑白皮、地骨皮;喘滿,干咳少痰,舌質紅,脈沉細,屬陰
虛者,加百合、生地、沙參、麥冬,去干姜、細辛;胸悶,氣
短,喘咳,腰膝無力,屬上盛下虛者,加生地、冬蟲夏草、沉
香、五味子以補腎降氣;喘咳,面目水腫,脈弱,屬氣虛者,加
黃芪、木防己;口唇爪甲發紺,屬心陽不足,瘀血內阻者,加桂
枝、丹參、紅花。[陜西中醫函授,1997,c6,:z13
澤漆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澤漆150g 半夏9g 紫參15g
生姜15g 白前15g 黃芩9g 人參9g 桂枝9g 甘草9g
上9味,先以水5000ral煎澤漆,煎取1500mi,將8味納入
澤漆汁中,再煎取500ml,溫服50ral,至夜飲完。
現代用法;澤漆量為15g,先煎30分鐘,再下余藥煎之,
即取水1200ral,煎取300ral,溫服lOOml,每日3次。
(功效)通陽利水,止咳平喘。
(主治罩
主證:咳逆上氣,痰多息短,身重而腫,小便不利,舌體胖
大,苔白膩,脈沉。
副證:胸滿,或水腫甚者。
(臨證加減工
1.若兼胸滿,酌加厚樸、杏仁;水腫甚者加桑白皮、葶藶
子、車前子等.
2。厚樸麻黃湯證與澤漆湯證之辨析:二方證較難解釋,難
解之處在于:第一,只辨脈之浮沉,不詳見癥。厚樸麻黃湯、澤
漆湯的適應證到底怎樣?第二,兩方中有三味藥用得特別,是否
有特殊作用?一味是小麥,治咳中用小麥,在張仲景方中只有厚
樸麻黃湯中用它。還有兩味是澤漆、紫參,也只是澤漆湯中用以
治咳,而且澤漆用量特別重,也有人認為紫參并不治咳,可能是
紫菀之誤,究竟是否有誤?對這些難解之處,我的體會是;澤漆
湯很可能是古代治肺部癌腫之方。澤漆俗稱貓兒眼睛草,功能利
水消痰。紫參今稱石見穿,是否即張仲景所用之紫參還需進一步
考證,如屬一物用其功能活血散堅。此二藥都屬攻破之品,今人
有用于治癌,那么古人也治癌,亦在事理之中。《金匱要略》把
咳嗽一證分歸兩篇論述,一屬于肺痿肺癰,又一屬于痰飲,澤漆
湯方就屬于前者。此因古人對肺癌一病,還沒有明確認識。見出
現咳嗽、胸痛、吐膿血,便認作肺痿肺癰。澤漆湯方以攻為主,
但又加人人參扶正,攻補兼施,以治癌腫,正為合理。如果一般
咳嗽,則殺雞焉用牛刀?但是《金匱要略》把本方與厚樸麻黃湯
方證相辨,又是什么意思?這可從厚樸麻黃湯中用小麥看出一些
道理。小麥性味甘平,緩急潤燥,有鎮靜作用。個人經驗,此藥
不僅治臟躁,且對心神不寧,失眠,心悸,多汗以及一切神經性
癥狀,如陣咳、呃逆、四肢抽筋拘攣,發作無定,用過諸藥無效
者,于應用方中加入此品,往往有一定效果。厚樸麻黃湯中用小
麥,尤在涇釋為“小麥甘平,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即指鎮
咳而言。肺部癌腫,也常有陣發性咳嗽表現,此則有器質性病
變,非厚樸麻黃所能解,非小麥五味所能鎮,故須加以分辨。脈
之浮沉是其分辨之一端。這里脈沉脈浮字眼須活看,脈浮猶言其
病在表,在經,屬一般咳嗽;脈沉猶言其病在里,在臟,不是一
般咳嗽。以上這些體會,當然只是推論,可能屬于牽強附會。但
讀《金匱要略》可以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可以啟發思路,可以聯
系臨床實際,多讀一遍會多一些體會,則是事實。[金匱詮釋.上海:
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6]
3。澤漆湯質疑:《千金》澤漆湯,治上氣其脈沉者,本篇亦
似脫上氣二字;且甘草、紫參不載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
r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4.本方在臨床的應用:凡遇寒熱錯雜病證之呼吸系統疾病
者,均可選用澤漆湯治療,澤漆的用量可達30~150g,但應隨
證加減。寒盛加麻黃、桂枝,熱盛加地龍、黃芩,肺氣不足加玉
屏風散,肺陰傷加生脈散,脾胃虛弱加香砂六君子,腎虛加補腎
藥。[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f2,:24]
麥門冬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麥門冬50g 半夏9g 人參6g
甘草6g 粳米6g 大棗4枚
上6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溫服100ml,日3次夜
1次。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祛痰。
(主治)
主證:肺胃陰虛,咳逆上氣,咽喉不利,咳痰不爽;或勞嗽
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發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
虛數。
副證:胃陰不足,胃失和降,嘔吐時作;或津枯噎嗝,并見
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虛數;大病瘥后,陰津虧耗,咽燥虛
喘,神疲乏力;口干思飲,舌紅少苔,脈虛數。
(臨證加減}
1.本方證如津傷甚者,可酌加沙參、肥玉竹、枸杞子以養
肺胃之陰;如有潮熱,則酌加銀柴胡、地骨皮、白薇以清虛熱。
2。熱病余熱未盡,口干者,加石斛;大便干者,加火麻仁;
低熱者,加白薇;咳嗽重者,加川貝、栝蔞仁;干咳勞嗽者,加
竹茹、枇杷葉、橘葉之類。
3。麥門冬湯治療潰瘍病:臨床有下列特點:①胃痛暮甚,
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顯;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不暢,或心
煩,肛熱等癥;④舌紅有裂紋,薄苔或無苔;⑤脈多弦細。基本
方為麥門冬、半夏、北沙參、山藥、當歸、白芍、炙甘草、粳米
各9g,黨參、阿膠、生姜各6g,紅棗3枚,生麥芽15g,隨證
酌情加減。經治后,一般均在服藥7—10劑后胃痛消失或顯著減
輕,諸癥亦隨之消退。
4。麥門冬湯加味治療妊娠惡阻:妊娠嘔吐若屬“火氣上逆”
者,可選用麥門冬湯加枸杞子、竹茹,嘔甚者加生姜。對于嘔吐
劇烈,難以進食而致消瘦,眼眶下陷者更為適宜。[遼寧中醫雜志,
1986,(2):封四]
5。 胃潰瘍、胃黏膜脫垂,屬于陰虛,癥見胃脘灼熱而痛,
口干,大便秘結,舌紅少苔者,加石斛、白芍、糯稻根,以增加
養陰益胃之功。
6。本方去粳米,加山藥、白芍、丹參、桃仁。治婦女倒經,
名加味麥門冬湯.
7。沙參、麥冬、冰糖、生地、玉竹。益胃生津,治陽明溫
病,下后汗出,身無熱,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脈不數者,名益
胃湯。
8。麥冬、石膏、知母、白芍、茯苓、梔子、竹茹、白術、
扁豆、人參、陳皮、烏梅、蓮子肉、甘草。治中暑燥渴者,名麥
冬湯。
9.麥門冬、黃芪、人參、當歸、生地、五味子。水煎服。
治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名
麥門冬飲子。[不居集]
10。方名相同,藥味相異,名麥門冬湯。
(1)《外臺秘要》:麥門冬、炙甘草、炙枳實、黃芩、人參、
龍骨。治小兒夏季服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
(2) 《類證活人書》:麥門冬、石膏、寒水石、炙甘草、栓
心。為粗末,水煎服。治嬰兒未滿百日,傷寒鼻衄,身熱嘔逆。
(3)《三因方》;麥門冬、生蘆根、竹茹、白術、炙甘草、茯
苓、橘皮、人參、葳蕤,為末,加生姜、陳米水煎。治上焦伏
熱,腹滿不欲食,食人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熱,或食人先吐而
后下。
(4)《醫壘元戎》:麥門冬、炙甘草、粳米、大棗、竹葉。水
煎。治勞復,氣欲絕者。 .
(5)《證治準繩》:麥門冬、人參、蘆根、竹茹、陳倉米、生
姜、白術、甘草、茯苓、陳皮、玉竹。尊心為粗末,水煎服。治
上焦熱,腹滿不欲食;或食則先吐后瀉,肘攣痛。
葶藶大棗瀉肺湯 ’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葶藶子12g 紅棗5枚
以水300ml,先煮棗,取200ml,去棗,再下葶藶子,煮取
lOOml,頓服;或將葶藶子研為細末,每次3-5g,用大棗煎水
沖服。
(功效]瀉肺行水,下氣清痰。
(主治)
主證:肺癰,膿未成或將成,胸脅脹滿,喘不得臥,舌苔
黃,質紅,脈數實;支飲,痰涎壅盛,胸膈脹滿,咳嗽喘促,舌
無苔或黃苔,質紅。
副證:一身面目水腫,鼻塞流涕;倚息不得臥。
(臨證加減}
1.化膿性胸膜炎:酌加清宜之杏仁、桔梗,清熱之敗醬草、
青黛、蒲公英及通肺經之麻黃。
2.痰熱上擾,痰涎壅盛,虛煩不寐,口苦,咳喘胸滿,本
方合溫膽湯可獲良效。
3。滲出性心包炎,或滲出性胸膜炎:若舌苔白膩者,合用
苓桂術甘湯;若伴有胸痛,寒熱往來者,合小柴胡湯;胸滿甚
者,合小陷胸湯或柴陷湯;便秘脅痛甚而舌苔黃干或黃膩者,加
大黃或合大柴胡湯。
4.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飲邪偏重,兼表證者,可與小青
龍湯合用;若飲邪夾熱者,酌加用小青龍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湯。
5.肺癰:痰多者,加桔梗、貝母、魚腥草、海浮石;表邪
未盡者,加金銀花、桑葉、薄荷。
6。本方治療小兒肺炎:用葶藶子3~--10g,大棗2—3枚,風
寒束肺合三拗湯加減;風熱犯肺輕證合銀翹散或桑菊飲,重證合
麻杏石甘湯或貝母栝蔞散;痰熱壅肺合滌痰湯;痰飲射肺合苓桂
術甘湯。每日1劑,溫水泡5—10分鐘后,煎10~15分鐘,每次
50rd,每日3次口服,嬰幼兒少量多次服。[甘肅中醫,1996,《l,:29]
7。本方加味治療滲出性胸膜炎:基本方為葶藶子、大棗各15
~'20g.痰多體壯者重用;兼見風寒表證加荊芥、防風、蘇葉;兼
見風熱表證加桑葉、菊花、銀花、連翹;兼有少陽證加柴胡、黃芩;
偏于寒痰加苓桂術甘湯合栝蔞薤白半夏湯;偏于熱痰加黃芩、黃
連、桑白皮、知母、/I[貝;氣急咳甚者,加杏仁、陳皮、法半夏、
厚樸、白前、紫菀;胸痛明顯者加丹參、郁金、元胡、赤芍;胸水
較多,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者,加甘遂0.5一lg裝膠囊內,以開
水或大棗煎水送服;胸水減少或消除后改用健脾藥;陰虛津虧者
加北沙參、麥門冬、玉竹、百合。牘陽中醫學院學報,1988,t3,:30]
8.重劑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枳實治療心衰:葶藶子30~50g,
大棗工5枚,枳實30g。每日工劑,水煎分3次服。[中醫雜志,1989,
(2):Zo]
9.本方加減治療肺心病心衰:近年來不少人選用含葶藶子的
方劑。如孫氏用葶黃湯正葶藶子30g,大黃(后下)、枳實、防己各
lOg,桑白皮、紅棗各15日加減治療;李氏用葶藶五味湯(葶藶
子30g,五味子20g,附子、赤芍、白術各15g,干姜10g,茯苓25g,
益母草50g)加減治療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除給予
抗生素及吸氧外,不用其他強心利尿藥。[河北中醫,1989,cs,:47]
10.治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苦葶藶子炒研,棗肉和丸,
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湯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腫消
為效,名抵圣丸。[外科精義]
u.葶藶子、吳茱萸等,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
二丸,日一至三次,以通二便為度,不知漸增,治水腫,名葶藶
丸,又名二利丸。[外臺秘要]
12.炒葶藶子、桔梗、栝蔞仁、升麻、薏苡仁、桑白皮、葛根、
炙甘草。為粗末,加姜水煎服。治過食炙煿,或飲酒過度,致肺
壅喘不臥,及肺癰,咽燥不渴,咳唾腥臭,名葶藶散。[濟生方]
13.炒葶藶子,為末,每服二錢,大棗十枚煎湯調下。治肺
痿,喘急面浮者,名葶棗散。[雜病源流犀燭]
14。桔梗、甘草節、黃芪、金銀花、白芨、薏苡仁、葶藶
子、生姜.水煎,緩服。治肺癰,唾膿血。若初起,去黃芪加防
風;潰后膿血去多,加人參;潰久不斂,去葶藶子,加合歡皮,
名葶藶薏苡瀉肺湯。[張氏醫通]
15.葶藶子、大黃、厚樸、枳實、桑白皮、桔梗、大棗。治
胸腔積液,自發性氣胸、支氣管哮喘等,名葶藶大黃湯。[浙江中
醫學院學報,1985,(5):z93
桔梗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桔梗3g 甘草6g
上2味,以水600ml,煮取200m1,去滓,分2次溫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養陰利咽。
(主治)
主證:肺癰,咳吐膿血,狀如米粥,腥臭,胸痛,氣喘身
熱,煩渴喜飲,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
副證:蒂丁兩側腫痛,飲食不利,口噤難言,痰涎壅塞,小
便黃而量少;甚則喘不得臥,面赤身熱。
(臨證加減)
1,風熱咽痛:伴有發熱惡寒表證者,加薄荷、桑葉;邪熱
內盛者,加銀花、連翹、黃芩、赤芍、花粉;便秘者,加芒硝、
大黃;咽喉腫痛甚者,加元參、山豆根、射干。
2.虛火咽痛:加生地、元參、麥冬;若伴有咽干口燥甚者,
加石斛、沙參、鮮蘆根、天花粉;津枯便秘者,加麻仁、郁李
仁、白蜜;氣陰不足,咽痛以上午為重者,合補中益氣湯或五味
子;陰血虧虛,咽痛以下午尤甚者,合四物湯加黃柏、知母。
3.失音:外邪阻塞肺竅,肺竅不宣,聲音不揚,甚則嘶啞,
加荊芥、山豆根、牛蒡子、杏仁等;外邪阻滯肺竅而音啞,無其
他證者,加荊芥、前胡、蟬蛻、胖大海;外邪阻塞,氣血郁滯,
加赤芍、川芎、茜草、郁金;肺腎精虧,合桑可湯或百合固金
湯,加蟬蛻、玉蝴蝶。
越婢加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麻黃15g 石膏25g 生姜9g 大
棗5枚甘草6g 半夏9g
上6味,以水600ral,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煎取
200ml,分2次溫服。
(功效)宣肺平喘,祛飲清熱.
(主治]
主證:咳嗽喘促,咳唾痰涎,痰黃或白,口渴喜飲,胸膈脹
滿,身形如腫,甚則目如脫狀,惡寒無汗,發熱或無大熱,苔薄
黃或黃膩,舌質紅,脈浮大而滑或滑數。
副證:頭痛,痰鳴,口干不渴,神情緊張,氣粗聲高息涌。
(臨證加減}
1.痰熱內盛,膠黏不易咳吐者,加魚腥草、瓜蔞皮、海蛤
粉、海浮石、風化硝,以清熱化痰利肺。
2.痰鳴喘息,不得平臥,加射干、葶藶子,以瀉肺平喘。
3。痰熱壅結,腹滿便秘者,加大黃泄熱通便,以降肺氣。
但不可過量,以免傷正。
4.痰熱傷津,口舌干燥,加天花粉、知母、蘆根,以生津
潤燥。
5.陰傷而痰量已少者,酌減苦寒藥物,加沙參、麥門冬等,
以滋養陰液.
6.本方治療百日咳:以方中含麻黃2—5g,生石膏工5—
30g,制半夏5—8g,甘草、生姜各5g,大棗5枚。痰黏稠或色
黃加黃芩、赤芍、鮮竹瀝(沖服);咳嗽甚加前胡、杏仁、僵蠶。
每日1-1.5劑,水煎服。[江蘇中醫,1995,《l,:ls]
7。煎劑越婢加半夏湯及提取劑越婢加術湯合半夏厚樸湯治療
小兒支氣管哮喘:對支氣管哮喘有效的方劑,在小兒和成人呈現
不同的結果。越婢加半夏湯的有效年齡范圍是小兒和年輕者。將
越婢加半夏湯與柴樸湯的有效性進行比較,可以認為以越婢加半
夏湯為優。“發掘”越婢加半夏湯者是藤平健,他將嘔吐作為使用
越婢加半夏湯的指征,或許是借鑒了吉益東洞《類聚方》中的有
關記述。哮喘中的嘔吐,在小兒是特有的自主神經癥狀。因而,
若將越婢加半夏湯與小兒與嘔吐聯系起來,可以說“嘔吐”是越
婢加半夏湯的使用指征。至于越婢加半夏湯對小獲有效的原因,
可能與特異反應性因素有關。
小青龍加石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麻黃9g 芍藥3g 桂枝9g 干姜
9g 細辛3g 半夏9g 五味子6g 生石膏9g 甘草6g
上9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
300ml。強者服lOOml,弱者減之,每日3服;tbJL服40ml。
現代臨證,麻黃與其他諸味同煎。
(功效}解表化飲,清熱除煩。
(主治}肺脹咳喘,惡寒發熱,無汗,痰多清稀,微有煩躁,
心下有水氣,舌苔白,脈浮。
(臨證加減]
1.若表證較輕,去桂枝、白芍;喘甚者加杏仁。
2.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減緩發散之力,麻黃
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3.如因外感引發,飲邪郁而化熱重者,去細辛、姜、桂,
加桑白皮、黃芩、知母,石膏量加重,以清化熱痰。
4.慢性支氣管炎,證屬外寒內飲夾熱者,合千金葦莖湯,
加魚腥草。
《外臺》炙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炙甘草12g 桂心6g 生姜9g 生
地15g 人參6g 阿膠9g麥門冬7.5g麻仁7.5g大棗40枚
上9味,以酒700ml,水800ml,先煮八味,取300ml,去
滓,內膠消盡,溫服lOOml,日三次。
(功效)溫潤肺氣,以行津液。
(主治)肺痿,咳吐痰涎,泛泛欲吐,苔少舌質紅,脈結代。
注:1.此方出于《外臺秘要>>第十七卷肺痿門,引張仲景
《傷寒論》,次于甘草干姜湯之后。其方桂枝作桂心二兩,火麻仁
半斤,阿膠三兩(炙),大棗四十枚。余同《傷寒論》.
2.本方與《傷寒論.太陽篇》炙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
血痹虛勞病脈證》之附方《千金》炙甘草湯藥味和煮法均同,僅
分量稍有出入。故本方之(臨證加減)等項均請參考血痹虛勞
《千金>)炙甘草湯。
《千金》甘草湯
(又名:溫液湯)
.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工生甘草6g
上1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140ml,日
二次。
(功效}養陰清肺,利咽解毒。
(主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少陰病,咽痛,
脈細者。
注:此方《金匱要略》原無癥狀及藥量.上述癥狀及藥量錄
自<<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肺痿門》。
(臨證加減]
1.甘草人參煎治療產后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以生甘草
15~30g,人參6g,畏寒嚴重者加附子lOg(先煎),每日工劑,
冷水文火煎3次服,療程2---6個月。若出現血壓偏高、水腫等
不良反應,甘草即減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
lOg,并據情給予少量輸血等。又對分娩大失血合并休克者,于
分娩后立即以生甘草10~--15g,人參3—6g,大棗工。枚,每日工
劑,3次煎服,對預防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效果顯著。[中華醫
學雜志,1975,(10):718]
2.甘草澤瀉湯治療室性早搏:以生甘草、炙甘草、澤瀉各
30g,每日工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有不定時煩躁、自汗、
失眠、自覺寒熱無常兼癥者,先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再服本
方。
3.甘草飲治療慢性咽炎:取生甘草lOg,開水泡后當茶飲,
甘味不明顯時棄之。相繼飲之,至癥狀全部解除為止。禁食魚、
辣、糖等食物。[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cl,;20)
4.甘赤湯治療急性乳腺炎:本方用生甘草、赤芍藥各30g,
每日1劑,水煎服。
5.本方加元參、天花粉、牛蒡子、桔梗、升麻、黃藥子。
治喉痹,名牛蒡湯.[雜病源流犀燭]
6.本方加元參、升麻、牛蒡子、桔梗、犀角、黃芩、木通
各等份。為粗末,每服一至二錢,水煎服。治小兒咽喉腫痛,名
牛蒡子湯.[證治準繩]
《千金》生姜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生姜15g 人參lOg 大棗工5枚
甘草12g .
上4味,以水?OOml,煮取300ml,分溫3次服。
(功效)補脾益肺,散寒化飲。
(主治)肺痿,咳吐痰涎,唾沫不止,咽燥不渴,苔白津潤,
舌質淡紅,.脈緩滑。
注:此處引用之“咽燥不渴”以《外臺秘要》小注之“一云
不渴”為據。
(臨證加減)
1.本方加法半夏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煩躁而不
渴者。[肘后方]
2.本方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冷而痿。
3.生姜甘草湯治咳吐涎沫不止,心下痞硬而急迫者,兼用
紫丸.[方極]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工桂枝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棗
8g 皂莢6g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分3次溫服.
(功效)通調營衛,平喘滌痰。
(主治)胸膈痞滿,咳吐濁唾涎沫,咳喘不得平臥,舌淡苔
白膩,脈數或緩滑。
(臨證加減)
1.治桂枝去芍藥湯而吐濁唾涎沫者。[方極]
2.胸中熱而吐涎沫,或咳者,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
[方機]
3.小兒滯賾(痰潰于賾下),其甚者為鼻淵,為風涎潮,而
口鼻間及腮赤者。本方加半夏效良。[類聚方集賢]。
《外臺》桔梗白散
(又名:三物白散、白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桔梗3g 巴豆1g 貝母3g
上3味為散.合于臼中杵之,以白開水和服。強人lg,羸
者減之。
注:巴豆為峻下藥,慎用,必須如法炮制,炒黑去盡油,則
性緩,又白飲和服,取其留戀于胃,不致速下過傷胃氣。成人內
服,一般用0.1—0.3g,老幼酌減。
(功效)功逐水飲,溫下寒實。
(主治]
主證:肺癰重證屬寒實者,癥見咳嗽,咯吐“濁唾腥臭”之
痰;胸脅心下硬滿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發熱,不
口渴,不煩躁,舌苔白滑,脈沉遲或沉緊。
副證:胸膈滿悶,惡寒身痛,或咳吐膿黏臭痰。
(臨證加減)
L桔梗白散治療肺癰:包括初晚期不同之病例,都是經用千
金葦莖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瀉白散,以及西藥青霉素
等治療多日不效,而改用桔梗白散取效。一般下午服藥,至晚上
瀉下十數次,服冷粥一碗而瀉止,次日熱退,胸暢,咳嗽痰消,
繼而以肅肺化痰收功。仲醫雜志,1962,t9,:23,江蘇中醫,1958,t1):143
2.以巴豆為主治療膽道蛔蟲癥:用巴豆去皮及白膜取仁生
用,切碎成細小顆粒,置膠囊吞服,每服lOOmg,小兒酌減,
至暢瀉為度,每天量以不超過400mg為宜.一般12小時內服藥
1一3次,膽絞痛多能緩解。疼痛緩解后,給予口服驅蟲凈驅蛔
蟲,按每公斤體重3mg給藥,少數病例于入院時和巴豆同時給
藥。[新醫藥學雜志,1977,cz,:18-]
3.本方去川貝、桔梗,加大黃、干姜,煉蜜為丸。治心腹
諸卒暴百病,中惡客杵,心腹脹滿,卒病如錐刺,氣急口噤,停
尸卒死等癥。近代也用于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屬寒實型者,名
三物備急丸。[千金方]
4.本方去川貝、桔梗,加生半夏、白礬、白砒、雄黃,為
末糊丸。治諸般咳嗽、吼氣(治咳嗽,茶水送下;吼氣,桑白皮
煎湯送下),名三白丸。[增補萬病回春]
5。本方加雄黃、郁金。治白喉效佳,名復方巴豆散。[福建
省中醫研究所、長沙市傳染病院]
注:復方巴豆散,即三物小白散與《重樓玉鑰>>之雄黃解毒
丸(巴豆、雄黃、郁金)合之。
《千金》葦莖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工葦莖30g 薏苡仁10~20g 桃仁
log 冬瓜仁log
上4味,以水1000ml,先煮葦莖,取500ml,去滓,下余
味,煮取200ral,分2次服,每次服lOOml。
(功效}清熱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
主證:肺癰,咳嗽,咳吐腥臭黃痰、膿血,胸中隱隱作痛,
咳時尤甚,口干咽燥,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副證:胸中甲錯,胸悶氣短。
(臨證加減)
1.肺癰;膿將成,選加蒲公英、金銀花、魚腥草、、連翹,
以增加清熱解毒之力,促其消散;膿已成者,加桔梗、甘草、貝
母、白芷,以促之化痰排膿;咳吐濁痰量多者,加葶藶子,以祛
痰行水;肺經熱重者,合瀉白散,以清肺熱。
2。麻疹中期,疹已透發,癥見發熱咳嗽痰多,口渴,呼吸
急促者,為肺熱甚,本方去桃仁,加桑白皮、黃芩、貝母,以瀉
肺清熱化痰。
3。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等屬肺熱咳嗽者,酌配麻杏石
甘湯、瀉白散或白虎湯。
4.熱病后期,余熱未盡,而見咳嗽痰多,加絲瓜絡、栝蔞
皮、枇杷葉,以清泄肺熱而化痰。
5.凡小兒連咳十聲,不能回轉,半日方回者,千金葦莖湯
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溫病條辨]
6.本方與丹溪咯血方(青黛、瓜蔞仁、訶子、海蛤粉、山
梔)合用,治支氣管擴張咯血有良效。
7.肺炎或肺膿瘍合并菌血癥或膿毒血癥,本方合五味消毒
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減,可
獲良效。
8.本方加減治療肺癰:初中期,癥見寒熱咳嗽,吐膿痰、
胸痛等癥狀。胸部X線可見膿腔及炎癥浸潤表現。治以清熱解
毒。藥用葦根30~60g,冬瓜仁、蒲公英、金銀花、地丁各30g,
薏苡仁15g~30g,桃仁9g,連翹15g,黃連、梔子各9g,甘草
30g。El渴加石膏、天花粉,吐血加白芨、仙鶴草。后期為體弱
陰虛階段,中期癥狀未全消失,治則為清熱解毒兼養陰補肺。上
組藥物減味減量,加沙參、麥冬、白蔻仁、黃精等養陰補肺藥
物。[四川中醫,1990,fy,:19]
9.本方加味治療大葉性肺炎:藥用鮮葦莖、生薏苡仁、魚
腥草各30g,冬瓜仁15g,桃仁、黃芩各9g,桔梗、甘草各
4。5g。隨癥加減,每日1一2劑。陽建中醫藥,1984,《4,:u]
10.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藥用鮮蘆根30g,冬瓜
仁、生薏苡仁、炒萊菔子、浙貝母各9g,桃仁、杏仁各6g,銀
花、連翹、黛蛤散、魚腥草各lZg。咳甚加炙冬花、炙紫菀;痰
多加全瓜蔞、天竺黃;熱不退加生石膏;胸痛加廣郁金,同時加
重桃仁用量。[浙江中醫雜志,1991,c5,:203]
11.本方加味治療百日咳:藥用鮮蘆根12g,生薏苡仁、冬
瓜仁、甜杏仁、百部、川貝母各6g,桃仁4.5g,甘草3g,枇杷
葉(炙)6g,鮮梨皮工個。加水煎,分二次服。1—3歲兒童均
適用此劑量.若咳血、衄血者加茅根、藕節各9g,嘔吐加竹茹、
代赭石各6g,痰多加萊菔子6g。[江西醫藥雜志,1966,《l,:43]
12。千金葦莖湯加減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單純用鮮蘆根
30g,冬瓜子、薏苡仁各12g,桃仁、棗仁、前胡、柴胡各4.5g,
蘇子、萊菔子、玉蝴蝶各6g,膽南星3g。每日工劑,分3—4次
溫服,年長兒可一次頓服。[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c10,:26]
13.葦莖湯加味治療懸飲:經胸透證實為一側胸腔積液,經
用千金葦莖湯全部治愈。藥用葦莖、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
梗、杏仁。肺熱加葶藶子、魚腥草、雙花;胸痛加瓜蔞皮、薤
白、元胡;氣虛加黃芪、黨參;脅痛加柴胡;內有伏熱加白茅
根、桑白皮;結核性者加百部、黃芩并配合抗結核藥。[江西中醫
藥。1980,(4):64]
14。千金葦莖湯加味治療上頜竇炎:基本方為蘆根30g,桃
仁lO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熱盛者加銀花、連翹;鼻塞重
加辛荑、蒼耳子、路路通;膿濁涕加桔梗、白芷、葶藶子;清涕
加細辛、桂枝;黃膿涕加連翹、忍冬藤.水煎服,每日一劑,工2
劑為一個療程。[浙江中醫雜志,1993,c5,:213]
15。葦莖湯加味治療闌尾周圍膿腫:診斷標準:①癥狀:右
下腹部疼痛,發熱惡寒,惡心嘔吐。②體征:右下腹明顯壓痛,
反跳痛及腹肌緊張,可觸及固定包塊,質軟、有波動感,腰大肌
試驗及閉孔肌試驗(+),舌質紅或絳,苔黃厚,脈洪大而數.
③右下腹包塊穿刺可抽出膿性液。④白細胞總數或中性明顯增
高。⑤B超可見回盲部有一液性暗區。具備①②③④或①②④⑤
即可確診。基本方為葦莖、薏苡仁各60g,冬瓜子30g,桃仁
9g,生黃芪90-120g,大黃20~30g(后下)。水2次,共取汁
500ml,分兩次溫服。熱毒盛者加雙花、連翹;寒熱往來者加黃
芩、柴胡;少腹墜脹者加烏藥、枳殼;氣虛重者配四君子湯,瘀
血重者配四物湯.
16.葦莖湯在眼科病的應用:認為方內藥性作用于肺胃二
經,故非僅肺癰必用之方,諸凡肺胃積熱而引起之各種疾病均可
應用,且葦莖中空專于利竅清熱,凡因火邪上逆而引起之眼病均
可適用,如天行赤眼,金瘍五粒,白珠俱青,花翳白陷,色似胭
脂,神氣枯瘁,但各總癥的歸納要有以下幾點:①眼病以外障為
主;②舌赤少津,紅干少苔或舌赤苔黃而燥;③脈數、滑數或洪
數、洪大有力;④其他體征:面色紅潤,鼻干,鼻孔發熱或鼻瘡
糜爛,咽干口燥,喜飲冷;或咳嗽聲啞,干咳少痰。根據眼科不
同兼癥,佐用其他藥物,如渴煩熱較甚加知母、天花粉,兼大便
不暢加杏仁、麻仁;大便秘結加郁李仁或加大黃、芒硝,兼干咳
或痰黃加杏仁、貝母、竹茹;如咳嗽聲啞,且兼壯熱者加桑葉、
枇杷葉等。眼病而兼鼻衄加荷蒂,兼口瘡合導赤散。[浙江中醫雜
志,1964,(3):15]
17.銀花、連翹、紅藤、敗醬草各30g,薏苡仁12g,粉丹
皮9g,梔子、桃仁各12g,延胡索、川楝子各9g,乳香、沒藥
各4。5g。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治急性盆腔炎,濕熱毒壅盛,
高熱頭痛,下腹疼痛,拒按,黃帶質稠穢臭,小便黃赤,大便秘
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名銀翹紅醬解毒湯。[上海中醫學院]
18.桔梗、銀花、薏苡仁、甘草節、黃芪、貝母、陳皮、白
芨、葶藶。凡右脅按之必痛,但服此湯,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已潰即愈,名肺癰神湯。[醫宗必讀]
19.本方去葦莖,加牡丹皮。治腸癰,名腸癰湯。[千金要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