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后無定期
月經周期或前或后1一2周者,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又稱“經水先后無定期”、“月經愆期”、“經亂”。本病屬月經周期的異常,其臨床表現無一定規律,可以連續提前2個周期,又見一次延后,也可以連續2個周期推后,忽見一次提前,或見前后錯雜更迭不定。
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月經失調。青春期初潮后1年內,及更年期月經先后無定期者,如無其它證候,可不予治療.月經先后無定期若伴有經量增多及經期紊亂,??砂l展為崩漏。
本病在明以前論述極少,較早見于《圣濟總錄。婦人血氣/-j》,其中月經不調有經水不定的描述。萬全在《萬氏女科》首先提出“經水或前或后”的名稱和“悉從虛治”的治療原則.直至明。《景岳全書.婦人規》才對本病病因病機、治法、方藥以及預后和調養方法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張景岳稱本病為“經亂”,并分為“腎虛經亂”和“血虛經亂”,腎虛多由情志、房室損傷所致,治法血虛者或補氣血,或補肝脾,告誡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之劑;腎虛者宜兼治心脾腎,或扃固命門,并提出務使“情舒愿遂”和“勇于節欲”等調養方法。張氏所論至今仍為臨床所遵循。清?!陡登嘀髋啤氛J為經水先后無定期當責之肝腎之郁,道出了本病病機真諦,所擬“定經湯”舒肝腎之氣、補肝腎之精,為治療本病提供了范例.
(主要病機)
主要病機乃飲食、情志、房室、外感等損傷肝、脾、腎功能,沖任氣血不調,血海蓄溢失常,致月經先后無定,潮而無信。西醫學認為:由于卵泡發育不良或下丘腦垂體功能不足,引起排卵后黃體功能不足,表現在黃體期縮短或黃體萎縮不全,臨床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或經期延長,常在生育期發生。
(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1)病史:有七情內傷或勞倦過度等病史.
(2)臨床表現:月經提前或錯后7天以上、2周以內,但經期正常。觀察3個周期或追溯2個周期有診斷意義。
(3)檢查: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或偏小。實驗室檢查:卵巢功能測定有助于診斷,主要通過BB7測量、陰道脫落細胞涂片檢查、內分泌測定等。
2.鑒別診斷
(1)與崩漏的鑒別:兩者都有周期紊亂,但崩漏的出血完全沒有周期性,并同時出現經期和經量的紊亂,與只有周期不規則而經期正常的月經先后無定期迥然不同。
(2)與胎漏鑒別:胎漏表現為月經過期后陰道少量出血,早孕反應有助于鑒別。同時尿妊娠試驗為陽性,婦科檢查及盆腔B超檢查均可明確鑒別。
(3)與月經先期鑒別:月經先期是月經周期縮短,其周期縮短時間不一,但五月經周期的延后。
(4)與月經后期鑒別:月經后期是月經周期延后,超過7天以上,但無周期的提前。
(因、證、辨、治]
脾虛、腎虛、肝郁為月經先后無定期的常見原因.一般以月經血量多少不定,有塊,色黯紅,小腹脹,連及胸脅者屬肝郁;血量偏少,色淡質清稀,腰部酸痛屬腎虛;血量或多或少,色淡紅,或帶下清稀量多,氣短納差者屬脾虛.脾虛、肝郁之輕癥,僅見脾虛或肝郁的全身證候,若日久不愈,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則可兼有腎虛證候,或轉為腎虛證。
本病辨證要點為;月經周期或長或短,但經期正常。治療以調理沖任氣血為原則,或疏肝解郁,或調補脾腎,隨證治之。
1.腎虛證
病因病機 少年腎氣未充,更年期腎氣漸衰,或素體腎氣不足,房勞多產,久病大病,損傷腎氣,腎氣不充,開合不利,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經行先后無定期.
主要證候 月經先后不定,量少質稀,其色淡黯,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依據 有房勞多產史。月經先后不定,量少質稀,其色淡黯,腰膝竣軟,小便頻數.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 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 固陰煎(見“月經先期”節)。
腰冷痛者,加肉桂、巴戟天;腰酸痛者,加枸杞子、杜仲,重用熟地;經血量少者,加當歸、雞血藤;經血量多者,加烏賊骨、茜草。帶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沙苑子、金櫻子。
2.脾虛證
病因病機 素體脾虛,飲食失節,或思慮過度,損傷脾氣,脾虛統攝無權及生化不足,沖任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經行先后無定期。
主要證候 經行或先或后,色淡質稀,神疲乏力,脘腹脹滿,氣短懶言,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緩。
辨證依據 有脾胃損傷史。經行先后無定,色淡質稀,神疲乏力,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緩。
治法 補脾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 歸脾湯(見。月經先期”節)。
若食少腹脹者,酌加麥芽、砂仁、陳皮;月經量多者,去生姜、當歸,酌加烏賊骨、陳棕炭。便溏者,去當歸,加茯苓;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
若脾虛濕重,癥見月經先后不定,帶下色白量多,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膩者,可用參苓白術散(<<和劑局方》):人參、白術、扁豆、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3.肝郁證
病因病機 素性抑郁,或忿怒過度,肝氣逆亂,氣亂血亂,沖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遂致經行先后無定期。
主要證候 經行或先或后,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血行不暢,胸脅、乳房、少腹脹痛,情志不舒,心煩易怒,噯氣食少,時欲嘆息。舌質正常,苔薄,脈弦。
辨證依據 有暴怒或情志不遂史。經行或先或后,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舌質正常,苔薄,脈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血調經。
方藥 逍遙散(見“月經后期”節)。
若心煩口苦者,加丹皮、梔子,經來腹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索;挾有血塊者,酌加澤蘭、益母草;有熱者,加牡丹皮、梔子;脘悶納呆者,酌加枳殼、厚樸、陳皮;兼腎虛者,酌加菟絲子、熟地、續斷。頭暈目弦者,加石決明、菊花、鉤藤。
若證見肝腎同病,則肝腎同治,用定經湯(《傅青主女科》):柴胡、炒荊芥、當歸、白芍、山藥、茯苓、菟絲子、熟地。
(多種療法]
1.效驗方
(1)寒涼止崩湯;黃芩、白芍、烏賊骨、生地、旱蓮草、白茅根、丹皮、血余炭、茜草根功用:清熱涼血、和血止血。
適應證:月經不調,或經行先后不定,或崩漏。
(2)兩地調經湯,生地、地骨皮、玄參、丹皮、白芍、黃柏、麥冬、阿膠、旱蓮草。
功用;清熱滋陰涼血、固經止漏.
適應證;胞宮血熱所致的月經紊亂.漏證。
(3)大黃調經湯:大黃炭、生地、熟地、制香附、云苓、白術、巴戟天、炒地榆、當歸、柴胡、蒲黃炒阿膠(研末吞服)、元胡、焦黃柏、炙黃芪、三七粉(吞服)
功用:行氣、活血、益氣、補腎、調經。
適應證:放環后月經不調.
2。中成藥
(1)左歸丸
功用:補益腎陰。
適應證:用于腎虛型。
(2)柴胡疏肝丸
功用:疏肝理氣調經.
適應證:用于肝郁型.
(3)加味逍遙丸
功用:疏肝清熱調經.
適應證:用于肝郁化熱型。
(4)烏雞白鳳丸 .
功用:補氣養血,溫經活血.
適應證:氣血虧虛兼寒型。
3.食療方
(1)香附、當歸泡酒:香附30g,當歸15g,白酒或黃酒250g。上二味切碎泡于酒中3天,每次15~30g,日2次。
功用:疏肝解郁,理氣調經.用于肝郁型。
(2)四味薯蕷膏:淮山藥240g,枸杞子120g,鹿膠60g,胡桃肉240g,冰糖60g.鹿膠用蛤粉炒脆研末,余四味文火蒸熟至極爛,人鹿膠粉和拌共搗為膏,防腐備用。每日3次,每次30g。
功用;補腎調經。用于腎虛型。
(3)杞子當歸羊肉湯:枸杞子20g,當歸lOg,羊肉150g。共煎湯,飲湯食肉。
功用:補腎調經。主治腎虛型。
4.針 灸
(1)腎虛
治法:補腎調經。
取穴:腎俞、命門、關元、氣海、三陰交、太溪。
手法:均用補法。
(2)肝郁
治法;疏肝調經。
取穴:肝俞、膈俞、期門、太沖。
手法:均用平補平瀉法。
(3)脾虛
治法:健脾調經.
取穴;脾俞、膈俞、血海、氣海、足三里、三陰交。
手法:均用補法。
(預防及護理]
1.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暢。
2.實行計劃生育,避免房勞多產.
3.均衡飲食,忌辛辣生冷。
4.本病常為崩漏的先兆,應積極治療。
(療效判斷標準] (據陳佑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一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l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9)
1.治 愈 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維持3個月以上。
2.好 轉 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
3。未 愈 月經周期未見變化。
(現代研究報道]
近年來,對本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主要是中藥周期療法及其調經機制的研究。徐晉勛等運用中周法按中醫辨證分為腎陰虛、腎陽虛兩型,均于月經周期第五天開始順序給藥,先服促卵泡湯7劑,繼服排卵湯5劑,再服促黃體湯7劑,最后服調經活血湯5劑.治療排卵功能失調67例,與克羅米芬比較促排卵率無顯著差異,且無卵巢刺激癥狀,停藥后復發率低。夏桂成運用中周法,根據月經周期中陰陽消長轉化的規律進行調治,主張經后期以滋陰補腎為主,歸芍地黃湯為首選,但須加入補陽之品或陰陽并重,酌加菟絲子、巴戟、鹿角、仙靈脾、補骨脂、龜板、鱉甲、女貞、川斷之類;經間期在滋陰補陽的基礎上稍加化瘀理氣之品,如當歸、赤芍、川芎等,經前期以補腎陽為主,用右歸或毓麟珠,稍加柴胡、荊芥之類,行經期著重祛瘀生新,以調經為要,出血多者加化瘀止血之品.對補腎調周的實驗研究參見月經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