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的,以局限性或彌漫性心肌炎性病變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癥改變。
中醫學似無特定的病名與本病相對應,臨床上仍以病位結合病性或以主癥來確立中醫診斷。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可從溫病論治;若以心律失常為主者,可歸屬心悸、怔忡范疇;若以胸悶、胸痛為主者,則可按胸痹論治;若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又與心水相仿.此外,還與汗證、虛勞、猝死相關。
近年來由于病毒感染增多,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已成為小兒常見的心臟疾病,尤其多見于嬰幼兒。本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預后大多良好,一般于半年至一年可恢復,少數則轉為慢性。若治療不及時,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及學習,甚至發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早在《素問.平人氣象論》中就已注意到心尖區的搏動?!秱摚嫣柌∶}證并治》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缎核幾C直訣.脈證治法》說:“心主驚,……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边@些論述均與本病有類似之處。因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人參敗毒散之用人參,加減葳蕤湯之用葳蕤,并非僅僅扶正以資汗源,而寓有護心之意,似可說明本病古人已有所察.
自1960年《福建中醫藥》雜志首次報道中西醫結合救治病毒性心肌炎獲得成功以來,中醫藥治療該病的報道日趨增多。隨著認識的逐步深入,對本病治療規律的探討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方面進展較快,增加了本病的治療手段,提高了療效。通過對某些藥物的藥理研究,為中藥治療本病提供了實驗依據,并為開發新藥提供了新方法。
(病因病理)
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證明,可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20余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乙組(1—6型)最為常見。其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一是變態反應或自身免疫反應所致。
中醫學認為邪毒侵心是致病之因,‘氣陰虛損是發病的主要病理基礎。
一、病因
1.外感因素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功能不固,運化能力薄弱,最易感受邪毒致生本病。
邪毒侵入多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從鼻咽而受,衛表而入,先犯于肺,繼侵心脈,其病邪以溫熱邪毒為主;二是由口鼻而入,侵犯腸胃,蘊濕生熱,阻滯心脈,其病邪以濕熱邪毒為多,兩者皆可損傷心之氣血陰陽.心之氣陰虛損,則運血無力,心脈瘀阻,從而失去心主血脈的功能而致病。由此可見,西醫認為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病變的觀點與中醫“邪毒侵心”、“毒熱傷心”之說是大致相符的。
2,正虛因素 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調養,或大病、熱病后氣陰兩虛,心脈虛損,均為小兒發生本病的內在因素。一旦感受邪毒,侵入血脈,先損心體,繼損心用,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與發展。
二、病理
1.病變臟腑在心 本病的病變臟腑主要在心,無論是感受邪毒,還是正虛,其共同的病理變化,都是心主血脈功能的失常。邪毒侵及心脈,留滯不去,損及心氣、心血,心氣不足難以鼓動血脈,心血虧虛則脈難以充盈,陽不能宣其氣,陰無以養其心。氣血衰微則脈氣不相接續,日久脈絡瘀阻,氣血失調,心臟擴大,心律因而紊亂,脈來不整。
2.病機屬性為本虛標實 臟腑功能失調是導致本病的內因,邪毒內侵則為外因。因此本病以正虛為本。氣血陰陽虧損,尤其是氣陰兩虛,心失所養而致心悸、怔仲。以邪毒留伏,痰濕瘀阻為標.外邪侵犯,內舍心脈,氣滯血瘀,胸陽痹阻而發為本病。虛實之間常相互兼夾或轉化。
3.病情演變易波及它臟 氣血陰陽虛損導致諸臟氣化失司,水濕內停,波及它臟,上凌心肺則為心陽虛衰諸癥;病甚邪陷心包,肝腎陰陽不得維系,或陽氣暴脫,或陰精枯竭,或閉塞心竅,或引動肝風,則可出現昏厥、抽搐、心陽暴脫等兇險危象。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病原學診斷依據
l。從患兒心包穿刺液、心肌或心內膜分離到病毒或特異性螢光抗體檢查陽性。
2.從患兒糞便中,咽拭子或血液分離出病毒,且在病癥恢復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體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二、臨床診斷依據
1.主要指標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
(2)有奔馬律或心包摩擦音.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示明顯心律失常(指除偶發及頻發早搏以外的異位節律、竇性停搏, Ⅱ度以上房室、竇房、完全、左或右和雙、三束支傳導阻滯),或明顯S7一T改變(除標準Ⅲ導聯外的ST—T改變連續3天以上),或運動試驗陽性.
2。次要指標
(1)發病時或l一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病毒感染史。
(2)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促、胸悶、頭暈、心前區痛、手足涼、肌痛等癥狀中至少兩種;嬰兒可有拒食、發紺、四肢涼、雙眼凝視等;新生兒可結合母親流行病學史作出診斷。
(3)心尖區第一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4)心電圖有輕度異常(指除上述明顯心律失常以外的心電圖異常)。
(5)病程早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轉氨酶(G07)或乳酸脫氫酶(LDH)增高,病程中多有抗心肌抗體(AHA或.HRA)增高。
3.確診條件 .
(1)具有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者可診斷為心肌炎。
(2)同時具備病原學檢查陽性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在發生心肌炎同時,身體其它系統如有明顯病毒感染,而無條件進行病毒學檢查者,結合病史,臨床上可考慮心肌炎也系病毒引起。
(3)凡不完全具備以上條件,但臨床懷疑為心肌炎??勺鳛椤耙伤菩募⊙住边M行長期隨訪。如有系統的動態變化,亦可考慮為心肌炎,或在隨診中排除。
三、臨床分期
主要根據病情變化分期,病程長短僅作參考。
1.急性期 新發病、臨床癥狀明顯而多變,病程多在6個月內。
2?;謴推?臨床癥狀和心電圖改變等逐漸好轉,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個月以上。
3.遷延期 臨床癥狀反復出現,心電圖和X線改變遷延不愈,實驗室檢查有病情活動表現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4.慢性期 進行性心臟增大或反復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
四、鑒別診斷
1.風濕性心肌炎 在年長兒童中較多見,為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出現在病程的初期(發病l一2周內)。心率增快與體溫不成比例,心尖部第一心音減弱,常出現收縮期吹風樣雜音,有時可聞及心包摩擦音,嚴重者并發心力衰竭。
2.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 多數于l歲以內發病。主要表現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電圖多呈左心室肥大,可同時出現ST段、T波改變以及房室傳導阻滯,X線改變以左心室擴大為明顯。左心緣搏動多減弱,肺紋理增多。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由于本病臨床表現不一,證候錯雜,辨證論治亦較為復雜??梢罁R床表現辨別心陰心陽、心氣心血,各司其屬,作為辨證的基本點。此外,尚可結合病原是病毒,心律失常是主要臨床癥狀等特點,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可將本病分為急性期、恢復期、遷延期、慢性期四期進行辨證論治。急性期為外感邪毒,以邪實為主,但溫邪最易耗傷氣陰而出現虛實錯雜之證,并隨時注意心陽虛衰之變化;恢復期外邪漸解,以正虛為主,氣陰不足,心失所養多見;遷延期大多由氣及血,由心用累及心體,以氣陰兩虛兼有余邪留伏為其基本特點;慢性期系本病較重的階段之一,以陰陽兩虛為主,尤以陽氣不足,水氣泛溢多見,可有瘀滯絡阻之兼癥。
二、治療原則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主要在心,《難經.十四難》說:“損其心者,調其營衛。”衛主氣。營主血,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病初治當清解與護心并用。以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外感漸解,正虛為主,應根據氣血陰陽的虧損分別調以益氣養陰,補血溫陽。在病程中,還??煞磸统霈F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癥,又當急則治標,或標本兼顧,以利于病情的穩定與好轉.
導致邪毒侵心的重要原因是體質虛弱.發病以后,特別是后期將累及其它臟腑,因此應按照五臟相關的理論,“心病”治心而不限于心,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而利于心,即從整體著眼加以調治。此外,由于心主血脈,心肌受損,血脈為之痹阻,故在各階段的治療中均應適當增加活血化瘀之藥,以通脈養心,利于受損心肌的恢復。
此外,若在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糾正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的同時并用中藥,要注意到激素使用后出現陰虛火旺證候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對脾胃納運功能的影響等,應綜合辨治為要。
三、分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 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急性期
(1)風熱邪毒內侵心脈
證候表現 發熱、惡風、咳嗽、鼻塞、流涕、頭痛、咽痛、全身不適。嬰幼兒可有哭鬧不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多汗;較大兒童可述心悸、胸悶、心前區痛。舌紅、苔薄、脈浮數無力或促結代。聽診可聞及第一心音低鈍或有早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有異常,實驗室檢查心肌酶譜有改變,或X線片示心臟擴大。
辨證要點 本證見于疾病初起階段,是由于風熱邪毒襲于肺衛,郁而不解,內侵于心,傷及心脈所致。除有病毒性心肌炎較典型的癥狀體征外,發熱、惡風、咳嗽、頭痛、咽痛等風熱上襲癥狀可作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護心復脈。銀翹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銀花、連翹、淡竹葉、荊芥、牛蒡子、薄荷、桔梗、鮮蘆根、板藍根、玄參、半枝蓮、苦參、太子參、甘草等。胸悶較著者,加瓜蔞皮、郁金;咳甚者,加前胡;汗多者,加煅牡蠣;早搏頻作者,加丹參;熱毒甚者,可用竹葉石膏湯或清營湯加減。
本證若邪犯中焦,以胃腸道癥狀為主時,方用藿樸夏苓湯或藿連湯、葛根芩連湯加減,佐以厚樸、苦參、山楂、丹參等理氣化瘀之味。 .
(2)濕熱邪毒內侵心脈
證候表現 常見寒熱起伏,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伴有心慌、胸悶、憋氣、乏力、苔膩、脈濡。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疾病初起階段,因濕熱邪毒內侵腸胃,留滯不去,上犯于心。除見心慌、胸悶、憋氣、乏力、脈結代外,還可見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苔膩、脈濡等典型的濕滯胃腸癥狀。
治法主方 清熱利濕,解毒透邪,顧護心脈。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半夏、木香、板藍根、蓮子心、竹葉等。胸悶氣憋者,加瓜蔞皮、枳殼;心煩者加梔子、茯苓;早搏頻作者,加苦參;若以盜汗為主者,用當歸六黃湯加減,清熱之中兼以扶正固表。
本證若兼有風熱表癥者,邪客肺衛,以呼吸道癥狀為主時,可用銀翹散加減,酌加玄參、麥冬、丹皮、赤芍等養陰涼血之品。
(3)心陽虛脫
證候表現 起病急驟,多在邪毒侵心癥狀的基礎上,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悸不安,心胸憋悶,呼吸困難,冷汗淋漓,四肢不溫,脈微欲絕,或舌紫黯,有瘀斑。辨證要點 本證由于心氣素虛,復感邪毒,正不敵邪。心陽暴脫,心脈瘀阻所致。常以起病急驟,出現亡陽虛脫之危候及心血瘀阻證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溫陽益氣,強心復脈,救逆固脫。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人參、附子、龍骨、牡蠣、五味子、白芍、甘草等。浮腫尿少者,加五加皮、萬年青;血瘀明顯者,加參三七、丹參、桂枝;也可頻頻灌服獨參湯、參附湯。本證在搶救時須中西醫結合,可同時靜脈注射強心利尿劑。
急性期用清熱解毒法,目的在于清除原發病灶,以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復。但苦寒傷胃,過用則心陽被遏,痰濕易阻,導致它病。因此,不宜一味驅邪而應適當扶助心之氣血。若發病之初,正氣已虛,應及早補心氣益心陰,輔佐清熱解毒之品。扶正與驅邪之孰輕紈重,應根據患兒的稟賦與證候,找出個體差異,因人因證論治。邪盛而正氣尚實者,主張重用清熱解毒以祛邪;邪氣虛而正氣已傷者,應清熱解毒與補益正氣并用;對于雖病在急性期,邪氣仍盛而正氣已傷,甚至出現陰竭陽絕者,則不可拘泥于邪盛先祛邪之法,應首當顧護心之氣陰。
急性期關系著本病的預后,應特別重視此階段的辨治,及時清肅肺胃之邪,解毒護心。使患兒迅速進入恢復期。
2。恢復期
(1)氣陰兩虛
證候表現 心悸,怔忡,氣短,胸悶,乏力、多汗,掌心灼熱,面色咣白,舌紅或淡紅,舌體胖或有齒印,苔薄或花剝,脈細數無力或結代,指紋淡。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逐漸正常。
辨證要點 本證為中后期最為常見的證型。由于小兒陰陽二氣稚弱,邪毒侵犯心肺,最易耗傷氣陰。臨床上以病程超過半年,癥狀及心電圖改變逐漸好轉且伴有氣短、汗多、面觥白、苔剝等氣陰兩虛證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補益氣陰,養心復脈。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人參、麥冬、五味子、桂枝、生地、阿膠、火麻仁、炒白芍、丹參、炙甘草、大棗、生姜等。陽熱有余者去姜、棗、草;五心煩熱者,去桂、姜、棗,加玉竹、白薇;夜寐不寧者,加棗仁、柏子仁;早搏、怔仲心悸者加苦參、萬年青、甘松、鹿銜草;便秘??烧T發或加重心律不齊,故大便稍干時,應重用火麻仁,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等養血潤便之品。此外,汗多不僅耗傷津液,而且耗散正氣,加重氣陽兩傷,延久不復。故若寐中汗出、淋漓不止,可按“汗證”論治。
本證若氣陰受損而毒熱留戀不盡者,治療上應顧及已傷之氣陰外,可酌加連翹、大青葉以清熱毒,丹參、赤芍以活血通絡;氣虛偏重者加黃芪;陰傷為主時加生地、玉竹。
(2)心脾兩虛 .
證候表現 面色少華,心悸不安,氣短胸悶,倦怠乏力,夜寐不安,惡寒肢冷,自汗便溏,納差厭食,舌淡,苔白而潤,脈緩或有結代。各項檢查漸趨正常。
辨證要點 本證由脾胃素虛、心痛及脾而成.臨床上以各項檢查漸趨正常,且伴有心悸、胸悶、夜寐不安、倦怠乏力、納差、便溏等心脾兩虛之證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調理脾胃,益氣復脈。四君子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桂枝、炒白芍、生龍骨、生牡蠣、當歸、黃精、仙鶴草、炙甘草、大棗等。體虛多汗者,加黃芪、浮小麥;心悸、脈結代者,加甘松、萬年青;血瘀者加丹參、降香、蘇木;夜寐不寧者,加琥珀粉、磁石、酸棗仁;血虛明顯者,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補益心脾氣血,脾胃陰虛者,宜養胃湯加減。
3.遷延期
(1)痰熱痹阻
證候表現 低熱起伏,咳嗽,氣粗,痰稠難咯,胸中煩悶,心悸,反復感冒,病情遷延不已,時輕時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結代,各項檢查長期不正常。
辨證要點 本證是由于素體濕盛,邪毒久羈,痰熱釀生,內擾心竅所致。常以病情遷延反復不愈,時輕時重,且伴有低熱起伏,咳嗽痰稠,胸中煩悶;苔黃膩等痰熱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清肺化痰,通痹復脈。梔子豉湯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芩、黃連、法半夏、淡干姜、茯苓、遠志、瓜蔞皮、郁金、梔子、豆豉、淡竹葉、萊菔子、炙枇杷葉等。胸悶憋氣者加薤白、沉香、丹參;大便秘結者,加制大黃;咽喉腫痛者,加生石膏、板藍根、蟬蛻、白花蛇舌草;早搏頻繁者加苦參、萬年青.
(2)氣虛血滯
證候表現 乏力,心悸,胸悶氣短,頭暈,心前區刺痛,胸痛掣背,舌青黯或絳,舌邊有瘀點瘀斑,脈結代。各項檢查長期異常。
辨證要點 邪毒侵心日久,久病入絡,心氣受損,心脈痹阻,從而導致本證的發生,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以臨床癥狀反復出現,各項檢查長期異常,且伴有典型的血瘀癥狀為主要辨證依據。
治法主方 益氣活血,調心復脈。血府逐瘀湯合生脈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桔梗、枳殼、赤芍、丹參、參三七、人參、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等。胸悶痛甚者,加郁金、玄胡、制乳香、制沒藥、血竭;腹脹肝脾腫大者加川楝子、郁金、降香、莪術;咽紅,有濾泡增生者加玄參、蚤休、浙貝。
本證尚可酌加生黃芪、桂枝、姜黃。以益氣通陽化瘀,可用于心律緩慢者。若以心肌供血不足及心臟擴大為主癥時,可酌用生山楂、三七、姜黃、降香、當歸、赤芍、丹參等治療。此證病程已久,藥須長服方能獲效。
遷延期患兒病程已久,病情復雜,營衛氣血化生不足,熱毒、痰濕、瘀血留滯,使病情反復不愈或加重。因此,從整體上加以調節,以避免病情反復,有利于正氣的恢復和機體抗病能力的提高。
4.慢性期
(1)心腎陰虛
證候表現 心悸陣作.胸悶胸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舌尖紅,苔薄黃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
辨證要點 本證多由病延日久,心陰虧損,累及腎陰而成。臨床上除見心悸、胸悶、胸痛等癥狀外,還可見煩躁易怒、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等陰虛火旺癥狀。
治法主方 滋陰清熱,益心補腎。知柏地黃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
方藥運用 常用藥:知母、黃柏、生地、丹皮、麥冬、.五味子、龍眼肉、蓮子肉、天冬、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等??诳嗵S者加黃連;午后低熱者加地骨皮,胸痛較甚者加瓜蔞皮,失眠、驚悸者加生龍齒.
(2)心脾陽虛
證候表現 心悸,怔仲,氣短,乏力,納少,便溏,下肢微腫,面黃形瘦,反復感冒,舌淡或黯,苔白,脈沉緩或有結代??煞磸统霈F心力衰竭。
辨證要點 小兒脾常不足,病至后期,心氣不足,損及于脾,脾不制水,致生本證。
臨床常以病程在1年以上,反復出現心力衰竭。且伴見心悸、氣短、納少、便溏等心脾陽虛證候作為主要辨證依據。 .
治法主方 健脾利水,平沖定悸。苓桂術甘湯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茯苓、桂枝、白術、黨參、陳皮、椒目,丹參、炙甘草等。瘀血明顯者,酌加郁金、赤芍、當歸,陽虛明顯者,加附子、淫羊藿,食積有滯者,可加雞內金、焦神曲等。 ‘
(3)心腎陽虛
證候表現 心悸,怔仲,氣短,動則尤劇,精神萎靡,四肢不溫,浮腫,面色觥白,小便清頻,舌體胖,色黯或淡,脈沉無力或結代。各項檢查長期明顯異常。
辨證要點 本證多由久病及腎,心腎陽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于心所致。臨床主要以病程日久,各項檢查長期明顯異常,且伴精神萎靡,四肢浮腫,面色觥白,小便清頻,舌胖,脈沉無力等腎陽虛損證候為辨證依據。 ,
治法主方 溫陽利水,益氣寧心。真武湯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熟附片、茯苓、赤芍、白術、桂枝、生姜、人參、丹參、澤蘭、澤瀉、炙甘草等.氣虛甚加黃芪,浮腫甚加車前子:防己;氣短不能乎臥加葶藶子(包煎);若表里俱寒者,可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但不宜久用.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生脈飲 用于氣陰兩虛證。
2.黃芪生脈飲 用于氣陰兩虛證.
3.丹參注射液 用于血瘀證。
4.珠黃散 用于咽喉腫糜,反復感染的心肌炎患兒。有解毒強心作用.
5.寧心寶膠囊 用于恢復期、遷延期,心律不齊、早搏者。
6.參麥注射液 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陽氣虛脫,血壓下降者。
7。參附注射液 用于心陽虛衰陽氣欲脫者。
二、針灸療法
常用穴有內關、列缺、合谷、心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等。上述穴位交替使用,平補平瀉,留針15分鐘,7日為工療程。適用于配合較好的學齡兒童,出現脈結代不整者。
二、西醫療法
1.控制心力衰竭 并發充血性心力衰竭必須及時控制。根據病情可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黃制劑,如西地蘭或地高辛。急性心力衰竭時可加用利尿劑,但應注意預防低鉀血癥,否則易致心律失常。
2.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 經一般治療后,心力衰竭及末梢循環衰竭未能控制及有嚴重心律失常者可試用。一般可選用氫化考的松、強的松,但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宜應用。
3.維生素C的應用 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對心肌炎有一定的療效。其它促進心肌代謝藥物,如三磷酸腺苷、肌苷、輔酶A等也可選用。
(預防護理)
一、預防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避免感冒、腹瀉、勞累等誘因,防止精神刺激。
二、護理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需休息3—6周,重者宜臥床半年到1年。煩躁不安時,給予鎮靜劑,盡量保持安靜,減少活動量,以減輕心肌負擔。待體溫穩定3—4周后,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轉,心電圖異常糾正時,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飲食宜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少量多餐.
(文獻選錄)
《素問.痹論》:“復感于邪,內舍于心?!?br>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薄皞}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虛勞驚悸候》:“心藏神而主血脈,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氣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定?!?br>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溫病結胸候》:“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后,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搖;虛則臥而悸動不安?!?br> 《嬰童百問.慢驚》:“心藏神而惡熱.小兒體性多熱,若感風邪,則風熱搏于臟腑,其氣郁憤,內乘于心,令兒神志不寧,故發為驚。若驚甚不已,則悸動不寧,是為驚悸之病?!?br> (現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芮濤等應用常規細胞內微電極技術及實時微機數據處理系統,記錄心肌細胞電活動參數:靜息電位(RP)、動作電位振幅(APA)、超射(0S)、動作電位零相最大除極速率(V。.。)、動作電位時間(APD。。和APD。。)和心肌細胞異常波形動作電位,研究了不同時期使用黃芪對急性實驗性小鼠柯薩奇B。病毒(CB,V)性心肌炎模型心肌細胞異電活動的影響。結果發現在感染病毒同時和感染病毒后3天開始每天給小鼠腹腔注射黃芪(每只0.8g/0.4m1)1周,能使心肌炎小鼠心肌細胞異常電活動得到部分改善。C\,李亞蕊等用參麥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觀察其對心臟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西藥組采用病毒唑0.1g/次,能量合劑加入lO%葡萄糖10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14天。參麥組采用參麥注射液20ml加入lo%葡萄糖10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14天,同時加用上述常規西藥。丹參組用復方丹參液2ml加入10%葡萄糖20ml靜脈滴注。每天]次,連用14天,同時加用前述常規西藥,檢測血清心肌酶及同工酶、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PK、CPKb,。).檢測心臟功能,心臟指數(C1),射血分數(EF),心室短軸縮短率(FS)。采用間斷免疫熒光法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CD+、CD。和CD+/CD。?;純喝朐寒斎詹裳?,治療后1個月復查,健康對照兒童只采血1次。結果參麥組與西藥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汁學意義,說明三組治療對心肌酶的影響無明顯不同,參麥注射液對心臟功能的改善優于單用西藥組和對照組。參麥注射液有改善細胞免疫的作用。
二、臨床研究
魏佑蓮等用康爾心肌丸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232例,治療組131例,對照組101例。兩組病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分型及分期方面具有可比性。采用雙盲法對照研究。治療組服用康爾心肌丸(主要成分有麥冬、玉竹、五味子、甘草、丹參、降香、大青葉等),對照組服用生脈飲口服液,在治療開始前及療程結束后注意觀察記錄患兒的證候、體征、心電圖及心肌酶的變化,同時注意觀察不良反應,證候體征,采用積分法計算。其療效統計,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用X。值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結果兩組患兒主要證候、體征、心肌酶的改善,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心電圖的改善,兩組療效無顯著差異。
劉虹等用通脈液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后遺早搏30例。處方由當歸、姜黃等為主組成,制成口服液,每m]含生藥0。3g。4歲以下每次15ml,1日2次;4—7歲每次25ml,1日2次;7一lo歲每次25ml,每日3次;10歲以上每次50ml,每日2次。將療程在3個月以上者,隨訪觀察不少于6個月,作為統計病例。結果對各型早搏的總有效率為86。7%。認為病毒性心肌炎后遺早搏之所以纏綿不愈是由于熱毒攻心、耗傷氣陰,造成心脈運行不暢,甚至瘀阻。心脈瘀阻反過來又妨礙心氣的運行,符合“久病入絡”的觀點。通脈液的作用機理不單純是抗心律失常,與其主要成分當歸、姜黃等活血化瘀藥具有改善冠脈流量及心肌代謝、促進心肌細胞再生等綜合治療作用也有密切關系。溫廣學用養心湯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100例,處方中含紅參面、三七面、鱉甲、龜版、黃芪、麥冬、當歸、川芎、丹參、砂仁、雞內金、炙甘草等。心陽虛弱加桂枝、附子;心陰不足加梔子、黃芩、棗仁;氣陰兩虛加生地、沙參,重用黃芪;氣滯血瘀加赤芍、山楂肉、桃仁、紅花;邪毒擾心加銀花、連翹、梔子、黃芩。療程6—8周。多數患兒經治療3--.4周癥狀消失,6—8周各種理化檢驗恢復正常,個別延長至l0一12周。如心脈損傷嚴重,波及心臟傳導系統,臨床癥狀可以消失,但早搏不易糾正。
胡義寶用銀翹降香湯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19例,并與用西藥常規治療的18例統計對比,觀察表明該方對心肌炎的心悸、胸悶、胸疼、發熱、嘔惡、頭暈、喘息、水腫等癥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對心肌炎的繼發性貧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傳導阻滯等,有顯著的改善作用。實驗室檢查,對血液的白細胞計數、血沉、血清轉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也有一定的調整作用。銀翹降香湯由臺參6g,丹參9g,降香、青皮、連翹、炒山楂各5g,銀花15g,郁金12g,葛根8g組成。肢冷、舌淡、脈退去銀花、連翹,加桂枝、熟附子;自汗、疲乏、面色咣白加黃芪、當歸;心悸加龍骨、牡蠣;失眠加合歡皮、夜交藤;大便秘結加桃仁、麥冬;頭暈加菊花、薄荷;胸疼重加玄胡、三七;胸悶甚加蘇梗、石菖蒲;喘息加蘇子、沉香;水腫加水蛭,臺參改為人參?;謴推谌∩纤幠肽?,水泛為丸,每日2次,l0歲以下兒童每次服5g,l0歲以上兒童每次服8g。
中藥治療組162項,西藥對照組147項,治療后中藥治療組痊愈149項,占92%。對照組痊愈115項,占78.2%。兩組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兩組治愈率亦有顯著性差異。
劉景燕報道用炙甘草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20例。藥用黃芪、當歸、牡蠣、川芎、赤芍、白芍、遠志各10g,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各6g。每日1劑,煎z次,將藥液混合分早晚空腹服用.氣虛明顯加大黃芪劑量,倦怠無力加黃精,多汗加浮小麥,血瘀加丹參。經2周治療,心前區不適,胸悶氣短,長嘆氣明顯改變18例,心電圖完全正常12例。治愈最短時間為1個月,一般為2個月左右,最重2例治愈時間為近3個月。
張棟華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合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小兒病毒性心肌炎30例,并與常規方法治療30例作對照組。結果表明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治療后谷草轉氨酶(G07)、乳酸脫氫酶(LDH)顯著降低,肌磷酸激酶(CPK)變化不明顯。對照組上述三項心肌酶譜治療前后均無明顯變化。
孟祥春等為研究丹參對/l~JD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作用。共觀察60例患兒,隨機分為維生素C加三磷酸腺苷(ATP)、輔酶A(CoA)組30例(I組),丹參加維生素C、ATP、CoA組30例(丑組),另選擇正常兒童30例為對照組。于治療前和1個療程后測定血漿過氧化脂質(LPO)、紅細胞膜微粘度、心肌酶和心電圖.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前血漿LPO和紅細胞膜微粘度均較正常明顯增高,1個療程后則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丹參對病毒性心肌炎有明顯治療作用。
胡思源等用自制通脈液觀察對小兒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功能的影響,分別采用心阻抗圖(ICG)法和心尖搏動圖(ACG)法檢測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左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診前檢測心功能以及X線胸片、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心肌酶譜等,然后分別用藥。中藥組予通脈散(由當歸、丹參、川芎、降香、赤芍、姜黃、山楂、三七組成。每m1含生藥lg):<7歲每次25ml,每日2次;7一12歲每次25ml,每日3次;>12歲每次50ml,每日2次,連續口服4—6周。西藥組予能量合劑(A了P20mg,輔酶A100U、細胞色素C15mg)加維生素C3—6g,溶于lO%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用2—3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4天。療程結束后,復查心功能及其它觀察指標,用t檢驗法統計各項心功能參數的顯著性意義,結果表明通脈液對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左室收縮功能的影響;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優于能量合劑加大劑量維生素C的西藥療法,對患兒左室舒張功能的影響,中藥組治療前的比較有顯著差異,而西藥組無顯著性差異。隨著左心功能獲得改善的同時,其臨床癥狀、心電圖、X線胸片、,D、肌酶譜等異常表現也有相應的改善。其作用機理,可能是該藥的主要成分丹參、川芎、當歸等具有的對病毒感染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以及增強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增強細胞吞噬功能、促進心肌細胞再生等綜合治療作用有關。
張志敏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患兒29例,西藥治療兩組相同,維生素C每日150mg/kg bw靜脈滴注,療程1個月;三氮唑核苷每日lOmg/kg bw靜脈滴注,療程3—5天;頻發早搏者,每次心律平3—5mg/kg bw,每日3次口服,并結合休息營養療法等,共治療28例。中西醫結合組另外采用自擬黃芪合劑(黃芪、黨參、白術、麥冬各12g,丹參、苦參、芍藥、生地、桂枝各9g)每日1劑,水煎服,療程1個月。對急性患兒,黃芪與丹參可增至15g,共治療29例。結果中西醫結合組療效明顯高于單純西藥組。治療中認為黃芪合劑具有益氣溫陽、活血化瘀,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方中丹參具有鈣拮抗作用,抑制Ca2+細胞內流動,可穩定生物膜,與黨參、白術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用中藥調整全身微循環和提高免疫功能,并大劑量應用維生素C,采用心律平控制心律失常,待癥狀體征改善后逐步減少抗心律失常西藥,直到癥狀體征消失、心電圖恢復。對有心肌炎后遺癥的患兒,再鞏固治療l一3個月,可逐步停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