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癬(體癬)
圓癬(體癬)是生于體表的一種淺部真菌病。多發生于面、頭、軀干、四肢,因其
狀如苔蘚,浸淫滋漫,多呈圓形,又因似錢幣之狀,故民間俗稱“金錢癬”或。銅錢
癬”。其特征是:圓形或橢圓形斑片,中心有自愈傾向,但四周有活動性邊緣。本病常于
炎熱夏季發作,冬季好轉。青壯年較多.多由鵝掌風、腳濕氣、陰癬、灰指甲傳染而來。
即現代醫學中的體癬。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如隋《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圓癬候》中說:“圓癬之
狀,作圓文隱起,四畔赤,亦癢痛是也.”清《外科證治全書。卷四.癬》中說:“初起如
錢,漸漸增長,或圓或否,有匡廓,癢痛不一”。
[病因病機]
環境多熱挾濕,或膚熱多汗,風、濕、熱、蟲侵襲皮膚,客于腠理,與氣血相搏,則
氣血否澀,蘊積肌膚,發為此疾,或由患癬的貓、狗直接接觸傳染;或衣物用具間接傳
染;或患者自身傳染而引起本病.
西醫學認為,本病是平滑皮膚上的一種皮膚癬菌感染,故病菌為紅色毛癬菌、須癬
毛癬菌、狗小孢子菌、鐵銹色小孢子菌和絮狀表皮癬菌。
[辨病]
1 臨床表現 初起在皮膚上出現群簇針頭大小的淡紅色丘疹或丘皰疹,中心似愈,
向周圍擴大,逐漸形成圓形,小者則稱筆管癬或雀目癬,如錢幣者稱金錢癬,圓而不整
者稱為荷葉癬。皮疹大小、數目不定,可互相融合,重疊形成多環狀或大片損害,邊緣
清楚,常高起作堤狀,其上覆蓋細薄鱗屑,中央炎癥較輕或色素沉著,有時皮損可泛發
全身或大部分肢體。炎癥較重時,邊緣常有斷斷續續水皰、膿皰、結痂,排列成弧形或
環形,鱗屑較厚,兒童的圓癬可形成特殊的花環狀。
本病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感,病程纏綿,很少自愈。天氣轉涼時,汗水減少,皮膚微
燥,此時似好轉,隱而不顯,但是翌年夏初,復又再發,周而復始,經年不愈。
2 診斷要點
2。1 本病好發于面、頸、軀干、四肢等.
2。2 皮損大小、形態不一,為圓形、同心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炎性紅斑塊.
病變向四周蔓延,邊緣呈細小的丘疹、水皰、結痂及鱗屑、瘙癢,中央常有自愈傾向。
2.3 本病纏綿難愈,夏重冬輕。
3 鑒別診斷
3.1 風熱瘡(玫瑰糠疹) 多發于胸脅與股內,斑疹數目較多,皮疹長軸與皮紋一
致,有母子斑之分,為圓形或橢圓形,呈淡玫瑰色,無中央自愈傾向,病情呈急性,病
程只有數周,不易復發.
3.2 白疙(銀屑病) 皮疹有時呈環形,但基底部為淡紅色浸潤,上覆有多層性銀
白色鱗屑,銀屑疊起,呈點狀或斑片,剝離銀屑時,可露出潮紅浸潤面及篩狀出血點。無
水皰存在,冬重夏輕,好發于頭頂及四肢伸側和關節面,病程緩慢,病情頑固,多年
不愈。
3。3 白屑風(脂溢性皮炎) 好發于多脂區,損害呈亞急性炎癥,表面有油膩性碎
小鱗屑,瘙癢劇烈,真菌檢查陰性。
3.4 神經性皮炎 有明顯的光澤丘疹,皮膚增厚、粗糙、劇癢等.
3。5 中藥毒(固定藥疹) 有用藥史,皮疹好發于口周、外陰皮膚粘膜交界處與四
肢、軀干部,有固定性特征。每次發于原部位并擴大增多,呈圓形、卵圓形、鮮紅或紫
紅色斑片,真菌檢查陰性。
(辨證)
濕熱蘊結證 皮損泛發,瘙癢劇烈,口苦咽干,便結溲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
1 內治法 本病一般無需內治,但當外治療療效欠佳,可輔以內治.治宜祛風止癢,
清熱利濕。方用消風散合萆蘚滲濕湯加減。
2 外治法
2.1 用2號癬藥水或l號癬藥水,或青黛膏調勻外搽,均每日2—3次。
2。2 皮損有糜爛、疼痛者,用青黛膏外涂,每日2次.糜爛消失后,仍搽2號癬藥
水或1號癬藥水。
2.3 l%一3%克霉唑軟膏或達克寧霜外涂患處,每日 2次。
2。4 皮損泛發者,可選用丁香lOg,花椒15g,百部30g,黃精30g,共煎水外洗.
[預防與護理]
1 有鵝掌風、腳濕氣、灰指(趾)甲或禿瘡者,應同時治療,防止相互傳染。
2 患者衣被及日常用品應消毒,防止復發和再感染。
3 為達到根治目的,必須在皮疹完全消失1個月后,方可停止外搽藥。
4 忌用類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以免影響免疫力,使皮損蔓延擴大。
[古籍選粹]
《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癬候》 癬病之狀,皮肉隱疹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
斜,癢痛,有匡郭,里生蟲,搔之有汁。此由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值寒濕,與氣血
相搏,則血氣否澀,發此疾也.
《外科正宗.頑癬》 頑癬乃風熱濕蟲四者為患,其形大小圓斜不一,有干濕新久之
殊,分有風、濕、頑、牛皮、馬皮、狗皮六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