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陰白色病變證 .
[其他療法]
本病證常采取綜合性治療以提高療效,故除用以上分型辨證論治外.可配合以下治療。
1.針灸治療:
(1)曲骨,橫骨直刺、深2~2.5寸,針感放射至會陰部,并加針上灸(將艾條切骯!寸左右長一段,插在針柄上燃燒,燃畢即起針,并注意不要燙傷),一般留針20~30分鐘。陰阜穴(新穴)位于陰蒂上方旁開一橫指左右,沿皮順大陰唇向下刺達陰道口水平.針感兩側(cè)大陰唇有鼓脹感。坐骨結(jié)節(jié)穴(新穴)位于坐骨棘處,注入維生素B,。100微克,左右交替注射,針向陰道口成45度角刺入,深約1.5~2寸,針感向陰道口上下放
射。
以上四穴每次均針,隔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奇癢者加刺耳穴神門、外生殖器區(qū)、皮質(zhì)下區(qū)(北京鐵路總醫(yī)院針灸科)。
(2)主穴:中極、會陰;配穴:氣沖、陰陵泉、三陰交、照海、太沖。針具經(jīng)高壓消毒,以759b酒精消毒皮膚,快速進針.繼以小幅度提插捻轉(zhuǎn)相結(jié)合(會陰部不提插)+待得氣后留針30分針。每周針刺二次,以10k為一療程。腹部穴針感一般是向外陰部放射,會陰部在留針期間以陣陣溫熱感為宜(《上海中醫(yī)藥雜志》4:19, 1985)。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應用GZ一2型激光儀,波長6328埃,功率3~5毫瓦,光斑直徑2毫米左右.照射距離2~5厘米,取穴橫骨、會陰,神門,血海。瘙癢難忍加足三里;燥躁不安加行間或太沖,每次選用穴位不超過8個,每穴照射5分鐘,每曰或.隔日照射一次, 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7天(《中醫(yī)雜志》8:35, 1982)。
3。局部涂膏:
(1)馬紫膏:生馬前子120克、紫草皮10克, 白芷IO克、蚤休lo克、當歸10克、蜈蚣10條、麻油250毫升(重慶市北碚區(qū)中醫(yī)院)。
制法:將麻油及藥物放在鍋內(nèi)文火煎,煎枯去渣,濾凈后加凡士林90克.稍冷后另加雄黃60克,冰片3克、麝香I.5克(三藥共研細末),隨加隨攪勻即成。用法:外涂患,處, 1曰2次,逢涂I~3月。功用:清熱.活血,涼血,潤燥,除濕,殺蟲,止癢。
(2)雞蛋黃油外涂。 .
[辨病論治]
當辨證依據(jù)不明顯時,可根據(jù)本病本虛標實特點及外陰局部表現(xiàn)及病理檢查結(jié)果辨病論治。
一、增生型營養(yǎng)不良
1.加減清肝引經(jīng)湯(經(jīng)驗方)
組成:生地、當歸、丹皮、黃芩各lOg,白芍、川牛膝、雞血藤、威靈仙各15g,玄參17g,梔子、甘草各6g。
清肝引經(jīng)湯原治經(jīng)行吐衄屬于肝經(jīng)郁火者。以此方加減,不僅可清利肝經(jīng)實熱,且可活血通絡散瘀。宜于肝經(jīng)濕熱下注,外陰局部脈絡瘀阻所致者。
2.萆蘚滲濕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萆蘚、薏苡仁、黃柏、丹皮、赤芍、木通、澤瀉、滑石。
原方為瘍科常用方,治濕熱下注所致臁瘡等癥。用于本型濕熱下注較甚,局部紅腫、潰爛者,以清利濕熱,涼血散瘀。
3.外治法
(1)外洗方:
①地膚子30g,苦參、蛇床子、蒲公英、紫草、黃柏各15g。(經(jīng)驗方)
癢甚者加川椒、枯礬、鶴虱。潰瘍者加五倍子、狼毒。干澀者加仙靈脾、地骨皮。
②馬齒莧、生蒲黃、當歸、川椒、硼砂、白礬、蛇床子。(經(jīng)驗方)
局部紅腫破潰后去川椒,加黃柏、冰片。
(2)外涂藥:
①增生型白斑膏:生馬錢子60g,紫草、白芷、蚤休、當歸各lOg,蜈蚣10條,共研細末,用麻油和凡士林制成膏,再加入研細的雄黃6g,麝香1.5 g,硇砂、硼砂各0。3g,生蒲黃lOg,冰片3g,攪勻即可。
②治白膏1號:血竭40%,馬齒莧20%,生蒲黃20%,章丹10%,元胡5%,枯礬5%,共研細末,制成軟膏。
二、硬化苔蘚型營養(yǎng)不良
1。歸腎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
組成: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當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
原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血衰少,腰酸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痿等證。硬化苔蘚型營養(yǎng)不良患者陰部干萎枯燥,多系精血虧虛,陰部失養(yǎng)所為。用歸腎丸補腎氣、益精血、養(yǎng)肝陰,使外陰得榮,切中病機。
2。人參養(yǎng)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黃芪、煨白術、茯苓、遠志、陳皮、五味子、當歸、白芍、熟地、桂心、炙甘草。
原方治積勞虛損。用于此功能補氣養(yǎng)血,可濡養(yǎng)外陰,故選用。
3.經(jīng)驗方
組成:黃芪、丹參、雞血藤、白鮮皮、赤芍、桃仁、刺蒺藜、僵蠶、木香等。
方中黃芪補氣生血,丹參、雞血藤、赤芍、桃仁活血通絡,木香理氣行滯,白鮮皮、刺蒺藜、僵蠶祛風止癢。作者通過治療前后電鏡觀察,認為該方能使破壞了的微循環(huán)再生,改善纖維母細胞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并有促進其合成膠原的功能。
4.外治法
(1)外洗方(經(jīng)驗方):
組成:淫羊藿、蛇床子、苦參、野菊花、川椒、白芷、補骨脂等,水煎熏洗坐浴。
(2)外涂藥:
萎縮型白斑膏:主藥、治法同增生型白班膏。去硇砂、硼砂、冰片,加鹿銜草30g,仙靈脾、仙茅各15g。
三、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
視其外陰局部特征,以肥厚為主者按增生型論治;以萎縮為主者,按硬化苔蘚型論治。亦可選用如下方法。
1.清斑湯工號方(經(jīng)驗方)
組成:何首烏15g,旱蓮草15g,益母草15g,夏枯草9g,女貞子9g,覆盆子9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金銀花30g,山豆根24g,白術12g。
本方既可滋補肝腎,養(yǎng)血益精,又能利濕清熱,解毒散結(jié),故可用治外陰混合型營養(yǎng)不良。
2。外治法
(1)外洗方:
組成:三棱12g,莪術12g,山慈菇12g,土茯苓30g,仙靈脾15g,川椒12g,蛇床子15g,苦參15g,野菊花15g,白芷12g。
(2)外涂藥:
混合型白斑膏(經(jīng)驗方)
組成:馬錢子60g,蜈蚣10條,另加赤芍10g、血竭3g等。制法同增生型白斑膏。
[其他療法]
一、外治法
1.外洗方(經(jīng)驗方) 仙靈脾、白花蛇舌草各50g,蒺藜、當歸、川斷、白鮮皮各25g,硼砂15g。水煎外洗。適用于肝腎陰虛證。
2。外洗方(經(jīng)驗方) 茵陳25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地膚子25g,何首烏25g,冰片2.5g(后下)。水煎外洗。適用于肝郁氣滯證。
3.外洗方(經(jīng)驗方) 當歸15g,赤芍15g,何首烏15g,水煎外洗。適用于心脾兩虛證。
4.外洗方(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經(jīng)驗方) 馬齒莧30g,艾葉、川椒、硼砂各10g。癢甚者,加生蒲黃、當歸各15g。適用于脾腎陽虛證)。
5。治白膏(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經(jīng)驗方) 血竭20%,生蒲黃50%,章丹10%,蛤粉10%,白芷5%,銅綠5%,制成軟膏。外涂藥。(適用于脾腎陽虛證)
6.白斑外洗方(經(jīng)驗方) 鶴虱30g,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各15g。用水10碗煎煮,濾汁人盆內(nèi)坐浴,先熏后洗。嚴重者洗時加鮮豬膽汁1枚與藥汁攪勻。每日2次,1個月為一療程。適用于濕熱下注證。
7.外洗方(經(jīng)驗方) 茵陳、蒲公英各50g,地膚子、蛇床子各25g,黃連、黃柏、紫花地丁各15g。適用于濕熱下注證。
8.外涂油 黃芪、仙靈脾、何首烏、甘草各30g。共研細末,香油浸泡,去渣,消毒備用。適用于肝腎陰虛證。
9.白斑外敷方(經(jīng)驗方) 爐甘石30g,密陀僧12g,飛滑石15g,煅龍骨、煅石膏、制南星、肥皂莢(去子筋)各9g,枯礬、炮山甲各6g。上藥共為細末,用麻油或凡士林調(diào)勻,于每次坐浴后涂患處,開始每日2—3次,癥狀好轉(zhuǎn)后每日擦1—2次。適用于濕熱下注證。
二、針灸療法
1.取穴:曲骨、橫骨、陰阜、坐骨結(jié)節(jié)穴。
曲骨、橫骨直刺,深2—2.5寸,并加上灸(將艾條切成1寸左右長一段,插在針柄上燃燒,燃畢即起針),一般留針20一30分鐘。陰阜穴位于陰蒂上方旁開一橫指左右,沿皮順大陰唇向下刺達陰道口水平,針感兩側(cè)大陰唇有鼓脹感。坐骨結(jié)節(jié)穴位于坐骨棘處,注入維生素Blzl00p.g,左右交替注射,針感向陰道口上下放射。各型均適用。以上四穴每次都針,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奇癢甚者,加刺耳穴神門、外生殖區(qū)、皮質(zhì)下區(qū),根據(jù)病情或配三陰交、太沖等穴。
2.取穴:腎俞、橫骨、止癢、三陰交或蠡溝。
萎縮加脾俞、血海。瘙癢加陰廉、坐骨點。適用于本病各型。
腎俞、脾俞、血海為補法;橫骨、三陰交、蠡溝為平補平瀉手法;陰廉、坐骨點為瀉法。
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月經(jīng)期暫停治療。1療程后休息7—10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3.電熱針
針具:DRI一工型電熱針機。
取穴:會陰、曲骨、外陰病變區(qū)域阿是穴1—2對。
采用平刺或斜刺法,針體與皮膚呈15—45度角,進針深度達1.5—2.0cm,電流強度為50~90mA,針感以溫熱、脹為度,留針30—4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經(jīng)期暫停。
三、穴位注射
1.取穴:腎俞、陰廉;脾俞、坐骨點。
丹參注射液每組兩穴交替注射,每次每穴注射丹參注射液1—2ml,每日或隔日一次。l0一15次為一療程。
2.40%何首烏針劑,在外陰病變與正常皮膚交界處0.2一o.5cm處及上穋穴處交替注射。病變部位每次2ml,上穋穴每次lml,每日1次,10 日為一療程。
四、激光穴位照射
1.儀器:GI一Ⅱ型氦一氖激光治療機。取穴:橫骨、會陰、神門、血海。癢甚難忍者,加三陰交;周身酸困加足三里;煩躁不安加行間或太沖。
燈頭距離2~3cm,每穴照射5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為一療程。
2。儀器:JGZ一工型氦一氖激光治療機。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病變部位局部多點照射。投照距離10cm,每次照射1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五、竹紅菌
用竹紅菌提取物配制成軟膏,涂于患處,用可見光(波長400 650~m)照射,光源可用400W高壓汞燈或特制的IG220--55型竹紅菌光療燈泡,每日照射1次,每次30~40分鐘,30天為一療程。
(多種療法}
1.效驗方
(1)中藥外洗一方(《中醫(yī)婦科治療大成》):地膚子15g,蛇床子15g,白鮮皮15g,苦參15g,鹿銜草15g,仙靈脾15g,月石15g。上藥水煎去渣,熏洗坐浴,每日2次。
功用;清熱利濕止癢
適應證:濕熱蘊結(jié)證。
(2)中藥外洗二方(《中醫(yī)婦科治療大成》):當歸20g,川I芎lOg,生地20g,白芍20g,首烏20g,防風20g,補骨脂20g。上藥水煎去渣,熏洗坐浴,每日2次。
功用:養(yǎng)血祛風止癢。
適應證:肝腎虧損證.
2.中成藥
(1)左歸丸: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功用,滋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
適應證。用于肝腎虧損證。 ,
(2)四妙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功用;清熱祛濕
適應證:用于濕熱蘊熱證.
3.食療方
蒼耳豬肚:豬肚1個,蒼耳子30g,補骨脂lOg.將豬肚洗凈,加水1000ml與后2味藥同煎,棄藥食肚。日1次。
功用:補腎祛風止癢。
適應證:用于肝腎虧損證及脾腎陽虛證。
4.針 灸
(1)毫針
取穴;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曲骨、會陰。
手法:中度刺激,施補法。
功用:補益肝腎。
適應證:肝腎虧損證。
(2)體針
取穴:中極,下骰、三陰交、橫骨、血海、會陰。
手法:平補平瀉或瀉法。
功用:清熱利濕,調(diào)理氣血。
適應證:濕熱蘊結(ji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