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癥和盆腔瘀血綜合征的經方治療
1
厚樸七物湯方出《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是治療“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的方劑。藥有厚樸、甘草、大黃、大棗、枳實、桂枝、生姜。大黃附子湯出處同上,是治療“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的溫下方劑,藥有大黃、附子、細辛三味。
病案舉例:慢性盆腔炎。葉某,45歲,2005年2月23日初診。慢性盆腔炎病史已經多年,下腹脹痛3天,以脹為甚,大便正常。月經周期規律,經量正常,無痛經。孕4產2人流2,輸卵管已結扎。小便頻急,無尿痛;胃寒、納可,寐欠安。B超檢查提示子宮肌瘤7mm×8mm×9mm,末次月經2月13日。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陰道通暢,宮頸光滑,宮體后位,大小正常,活動,質中,無壓痛,右側附件壓痛,左側(一),三合診兩側宮骶韌帶觸痛。西醫診斷:(1)慢性盆腔炎;(2)子宮肌瘤。治法:溫中導下,清熱行氣。方用厚樸七物湯合大黃附子湯加減:厚樸10g,枳殼10g,制大黃6g,甘草5g,桂枝5g,細辛4g,蒲公英12g,紅藤15g,延胡索10g,荔枝核10g,橘核10g,5劑。
二診:2005年3月31日。上藥服畢,下腹脹痛悉數消除,時隔月余癥狀未再出現,要求治療子宮肌瘤,舌脈同上。治法:行氣活血,清熱消癥。方用厚樸七物湯加減:厚樸10g,枳殼10g,制大黃6g,甘草5g,桂枝5g,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15g,石見穿15g,皂角刺15g,莪術12g,三棱12 g,7劑。
按語:桂枝在厚樸七物湯中原為解表藥,在此案中與大黃、細辛合用,即仿大黃附子湯(取代附子)起到溫下的作用。
2
這是一張治療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的方劑。藥有大黃、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病案舉例:亞急性盆腔炎。林某,22歲,2003年5月23日初診。50天前在當地農村藥物流產,陰道出血3天凈,術后即出現下腹疼痛,且逐漸加重難耐,疼痛向會陰及下肢放射,伴腰酸痛。曾住院治療,經腹部B超、腹部攝片、骨盆CT平掃、腰椎核磁共振等檢查,均未見異常;婦科檢查左側附件有壓痛,右側增厚;靜脈腎盂造影示左側輸尿管下端擴張,請泌尿科會診,擬診為左輸尿管結石。因疼痛未能控制,自動出院。今來我院,見患者表情痛苦,呻吟不迭,彎腰攙扶。詢問平時月經正常,現除腰腹疼痛之外,手足逆冷,白帶不多,大便秘結,胃納不馨,無發熱。舌淡紅、苔厚膩,脈細。婦科檢查:外陰(—),陰道通暢,宮頸光滑,宮體后位,正常大小,活動,質中,壓痛明顯,兩側附件壓痛明顯,兩側宮骶韌帶觸痛明顯。西醫診斷:亞急性盆腔炎。治法:清熱活血,通腑導滯。方用大黃牡丹湯加味:制大黃10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仁30g,玄明粉(沖)10g,延胡索10g,蒲公英20g,紅藤20g,血竭4g,3劑。另以活血化瘀灌腸液每次50 ml,每日1次保留灌腸。藥后大便下如糜粥,下腹疼痛頓除,手足轉溫,再用其他藥物調理而安。
按語:觀其方義,其功效為活血清熱,通腑瀉下,可以治療盆腔炎屬于濕熱腑實者,服后下大便如糜粥狀者佳,常可起釜底抽薪之功。
3
該方出自《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證治》中,是治療“產婦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臍下”的方劑。藥有大黃、桃仁、蟅蟲。
病案舉例:盆腔瘀血綜合征。顏某,38歲,2005年3月7日初診。經期下腹疼痛劇烈3年余,每需服用止痛片方可緩解。孕5產3人流2。末次月經2月16日。經量正常,經色暗紅夾塊,經前乳房脹痛,下腹脹,右側少腹疼痛,性生活伴下腹疼痛,尿意至時下腹亦痛,步履時亦痛。白帶量少色白,有異味,納可,大便常秘。舌淡紅、苔薄白,脈細。B超檢查提示:盆腔積液56mm×31mm。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子宮頸肥大,著色紫,宮體后位,質中,壓痛,活動正常,兩側附件壓痛(+)。西醫診斷:(1)慢性盆腔炎;(2)盆腔瘀血綜合征。治法:活血化瘀,清利濕熱。方用抵當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水蛭10g,虻蟲6g,桃仁10g,制大黃10g,桂枝6g,茯苓10g,白芍10g,丹皮10g,紅藤30g,蒲公英15g,延胡索15g,血竭4g,7劑。
二診:2005年3月14日。經期將近,下腹疼痛減輕,舌脈同上。治法:活血化瘀,清利濕熱。方用下瘀血湯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制大黃10g,桃仁10g,蟅蟲10g,桂枝6g,茯苓10g,白芍10g,丹皮10g,益母草30g,延胡索15g,香附10g,蒲黃10g,五靈脂10g,7劑。
三診:2005年3月28日。月經3月16日來潮,經量較多,3天凈,無痛經,大便秘結,舌脈同上。藥用:制大黃10g,桃仁10g,蟅蟲10g,桂枝6g,茯苓10g,白芍10g,丹皮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紅藤30g,蒲公英15g,血竭5g,7劑。
2005年4月14日:月經4月11日來潮,無痛經,舌脈同上。水蛭10g,虻蟲6g,桃仁10g,制大黃10g,桂枝6g,茯苓10 g,白芍10g,丹皮10g,紅藤30g,蒲公英15g,敗醬草15g。7劑,經后服。
2005年4月22日:無不適,舌脈同上。守上方續進14劑。
2005年5月10日:月經5月8日來潮,經量不多,無痛經,舌脈同上。守3月7日方續進21劑。
2005年6月8日:末次經期6月7日來潮,經量中等,無痛經,舌脈同上。桂枝6g,茯苓10g,白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益母草20g,延胡索10g,丹參12g,香附10g,雞血藤20g,紅藤20g,蒲公英20g,7劑。
按語:方中有大黃一味,具“將軍”之性,可破瘀血,行積滯,合桃仁、蟅蟲二味,攻治下焦之瘀血,有“斬關奪門之力”。此方也適用于輸卵管阻塞等瘀血阻滯實證。
發表于《江西中醫藥》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