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療經帶胎產病驗案四則
1
邵某,29歲,2005年7月25日初診。今年出現(xiàn)月經紊亂,2月13日來潮,30天未凈,經服藥之后方凈;之后停經4個多月,經服安宮黃體酮片后,月經于6月23日方來,5天凈,7月15日陰道出血,至今10余天未凈,色暗,量一般,夾少量血塊,今日血量已少,小腹偶有下墜感。平素月經周期不規(guī)則,量一般,色暗,夾血塊,帶下粘稠,有異味,納可,寐寧,二便正常。月經史:16歲初潮,60~90天一潮,4~5天凈。生育史:孕1產0育0人流1,無避孕措施。尿妊娠試驗陰性。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治以清利濕熱。方用白頭翁湯合梔子豉湯加味:白頭翁20g,炒黃柏10g,黃連5g,秦皮10g,炒梔子12g,豆豉12g,重樓15g,地榆20g,槐花20g,3劑。
2005年8月2日復診:進藥2劑,陰道出血即凈,舌脈如上。婦科檢查:外陰(—),陰道通暢,宮頸炎,子宮后位,質中,正常大小,活動度可,兩側附件無壓痛。西醫(yī)診斷:1.子宮內膜炎。2.慢性子宮頸炎。予白頭翁湯合葛根芩連湯加味:白頭翁20g,炒黃柏10g,黃連5g,秦皮10g,葛根15g,黃芩10g,生甘草5g,蒲公英15g,紅藤15g,7劑。
按語:白頭翁湯是仲景治療“下利”的方劑,以此能清理腸腑濕熱之故。下利日重,熱傷血絡,膿血便見。在婦科血證中,屬于濕熱損傷胞絡者頗多,其機理其實與“下利”之便膿血相同,故用白頭翁湯治療有前后分清之妙。方中白頭翁為主藥,功擅清熱涼血止血,《中華本草》稱其能治血熱引起的崩漏下血;黃柏清熱燥濕,《本經》稱其主“女子漏下赤白”,佐黃連其力益雄;張元素稱秦皮可“治女子崩中”,故四藥合用,可以治療濕熱引起的崩淋赤帶。梔子豉湯中的梔子涼血止血,豆豉《本草綱目》用它治療墮胎下血,再與涼血止血的重樓、地榆、槐花同用,效勝一籌。
2
單某,22歲,2006年1月24日初診。患者從東歐經商回家過年,就診時訴,帶下量多色黃3個月,無陰癢,月經基本正常,經前小腹、腰及乳房發(fā)脹,納食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偏黃。末次經期1月4日來潮。無生育史。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婦科檢查:外陰(—),陰道通暢,宮頸中度糜爛,宮體后位,偏小,活動,質中,兩側附件壓痛。西醫(yī)診斷: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宮頸炎。治以清熱排膿,祛瘀生新。方用赤小豆當歸散合桔梗湯加味:赤小豆30g,當歸9g,桔梗12g,生甘草6g,菝葜20g,土茯苓15g,椿根皮20g,7劑。
2006年2月2日復診:服藥1劑后帶下明顯減少,如水樣,色白,服藥2劑后,帶下完全消失,至今未再見帶下,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續(xù)進7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赤小豆當歸散治療狐惑“膿已成”者,桔梗湯是治療肺癰成膿而“久久吐膿如米粥者”,因此兩方均有治療癰膿的功效。赤小豆當歸散具有活血排膿之效,而桔梗湯則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兩方相合,清熱解毒,排膿消腫之力尤宏。帶下有黃、白、赤之分,有稀、稠之別,有似水、如膿之異,以其色黃質稠如膿者,可用治療有膿之癰瘍之法,或佐以清利濕熱之品,每獲良效。方中菝葜、土茯苓、椿根皮可加強利濕熱、通下大便的作用。藥雖寥寥數(shù)味,未盡而愈,其療效可謂神矣!
3
吳某,女,27歲,2005年7月12日初診。末次月經5月22日來潮,尿妊娠試驗(+),無腰腹痛,胃脘不適,口淡,惡心,易饑。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治以溫中健脾降逆。方用白術附子湯合半夏干姜散:炒白術12g,淡附片5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棗6個,半夏12g,干姜5g,6劑。
2005年7月18日復診:B超示宮內胎兒存活,服藥后胃脘較前明顯舒服,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半夏改為15g,加吳茱萸4g,5劑。
按語:白術附子湯本是治療風濕身痛的方劑,根據(jù)此方的藥物組成,附子可以溫中,生姜可以散寒蠲飲降逆,白術、炙甘草、大棗可以健脾和中,因此本方具有很好的溫中健脾降逆功效,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惡阻,配佐半夏、陳皮等藥物,更能增強治療惡阻的臨床療效。《別錄》稱附子“墮胎,為百藥長”,故歷代妊娠鮮用之。我于妊娠諸疾見其中寒或表陽虛者,用之療效蜚然而未因之僨事者,足見附子善用者為良藥,即于妊娠亦然,不必談虎而色變。
4
王某,31歲,2005年8月2日初診。患者有鼻咽癌放療史,7月11日就診時已孕1月余,伴下腹微痛,怕冷身熱,頭暈乏力。婦科檢查顯示:外陰(—),陰道暢,宮頸輕糜,子宮前位,質中,活動度可,無壓痛,兩側附件壓痛。診斷為:1.早孕。2.慢性子宮頸炎。3.兩側附件炎。于7月18日行藥物流產。流產之后陰道出血不止,7月25日陰道出血量較多,有塊,色鮮。B超檢查提示:宮內回聲不均勻。曾服清理濕熱中藥(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貫眾等藥),加西藥頭孢拉定膠囊6天之后,7月30日陰道出血將凈,8月1日陰道出血增多與經量相當,血色暗紅,排出血塊一枚,小腹隱痛,但無壓痛,體溫37.5℃,大便2~3天一解,口干喜飲,腰酸乏力。舌瘦尖細紅而無苔,脈細。治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淡竹葉10g,石膏15g,麥冬10g,太子參12g,生草6g,知母10g,石斛12g,水牛角(先浸先煎)20g,生地15g,白薇10g,旱蓮15g,荊芥炭10g,3劑。
2005年8月5日復診:陰道出血將凈,色紫,下腹痛除,體溫37.2℃,大便已解1次,口干喜飲,腰倦,齒衄,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石膏加至25g,麥冬加至15g,另加紫草15g,女貞子30g,3劑。
2005年8月8日三診:B超檢查提示宮內胎物殘留,約23mm×10mm,惡露已少,體溫37.3℃,清宮時刮出大量殘留組織,舌脈如上。治以滋陰清熱。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淡竹葉10g,石膏15g,生甘草6g,麥冬10g,太子參12g,鱉甲10g,白薇12g,龜板膠(烊沖)10g,地骨皮10g,重樓10g,馬齒莧20g,4劑。服藥1劑后陰道出血凈,發(fā)熱退已1周,帶黃,右下腹隱痛,腰酸,舌脈如上。續(xù)擬清利濕熱藥物調理。
按語:竹葉石膏湯治療傷寒解后余熱未清,氣津兩傷,出現(xiàn)“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的方劑。雖其功效與麥門冬湯相近,而其中的淡竹葉和石膏兩味具有清火退熱的作用,故此方還可以治療熱病之后陰分受傷而余熱未清的微熱癥。該案患者因鼻咽癌放療后氣陰兩傷,適值酷暑當令,又藥物流產后惡露不絕,清宮之后正氣越虛,故致微熱不除,口干喜飲,腰酸乏力,舌體尖細紅而無苔,脈細,表現(xiàn)出一派氣陰虛而內有余熱征象,故用竹葉石膏湯加味治療獲效。
發(fā)表于《江西中醫(yī)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