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功能衰竭是指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慢性腎臟病引起的進行性腎功能損害。臨床出現以體內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及腎臟內分泌功能失調等為特征的癥候群,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現代醫學多采用透析療法,但費用高,且只能維持生命,而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費用低廉。現將中醫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作一淺析。
1 病因病機
根據慢性腎功能衰竭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虛勞、癃閉、關格、溺毒等范疇。如《景岳全書》指出:“小水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急癥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數日不通則奔迫難堪,必致危殆。” 《證治匯補》則日: “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一日即死,最為危候。” 《重訂廣溫熱論》亦日: “溺毒人血,血毒上腦之候,頭痛而暈,視力朦朧,耳鳴耳聾,惡心嘔吐,呼吸帶有尿臭,間有猝發癲癇狀,甚或神昏驚厥,不省人事,循衣摸床撮空,舌苔起腐,間有黑點。”可見中醫學對本病臨床表現及預后早有認識。由于先天不足,勞倦過度,或水腫、淋證、消渴等病證,遷延不愈,或其他病證久病及腎,導致脾腎兩虛,脾健運失司,腎開闔不利,濕濁羈留,正氣日虛,脾腎由虛及損,最后出現脾腎衰敗,濁邪壅塞三焦,瘀血阻滯經脈,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濁邪又可郁化為熱毒、溺毒人血,侵犯胃、肺、攻心、上腦、動風,而出現種種尿毒癥證候,常表現出正虛邪實,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特點。
2 治療方法
慢性腎功能衰竭脾腎陰陽虛損有主次之分,有認為本病以陽虛為主,間或有脾腎俱虛者,亦由陽損及陰所致,而純屬肝腎陰虛者頗為鮮見。脾腎虛中尤以腎陽虛為主,所以治療應注意溫補腎中之陽氣。有報道在研究原發性腎炎中醫辨證規律時,發現腎陽虛、腎氣虛與腎功能減損存在密切相關性,動物實驗也證實溫腎益氣能提高實驗性腎炎的腎小球功能,改善病理變化,延長動物存活時間。也有提出不同觀點,認為慢性腎衰是濕熱久稽,以致氣陰營血耗竭,氣損可及陽,處于從屬地位,氣陰復則陽虛自復,妄投附桂等剛燥藥,易傷陰血.誤助邪火,使癥狀加重。又有報道慢性腎功能不全長期服用溫補劑可加重氮質血癥,誘發尿毒癥。由此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多以氣陰兩虛為主,扶正應著重益氣和營。本病正虛而邪實,正虛以氣虛為主,或為陽虛,多兼有血虛;邪實主要為濕濁,但因濕濁久郁,易化成熱毒,并造成脈絡郁滯,故熱毒、血瘀亦很常見。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以及治客當急、治主當緩的原則,治法應以去濁為主,包括通腑泄濁、芳香化濁、升清降濁等,還可配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扶正為輔,以益氣最常用,故治法常用益氣升清、通腑泄濁法。又因本病常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特點,用藥常寒溫并用、攻補兼施。陽虛者雖可溫陽,但應溫通,不宜盲目溫補。
2.1 辨證分型治療脾腎兩虛、濕濁之邪羈留。癥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短氣懶言,納呆食少,夜尿多,舌淡、苔濁膩,脈弦緩。治宜益氣升清,和胃降濁。處方:法半夏、陳皮、茯苓、竹茹、枳殼、黃芪、蠶沙。加減:偏脾陽虛加炒白術;惡心作嘔加生姜、赭石;大便不暢加大黃。
脾腎衰敗、寒濕濁邪滯留。癥見面色暗晦,形寒怯冷,胸悶腹脹,惡心嘔吐,短氣乏力,肢體或有浮腫,舌淡胖、苔白膩而濁,脈沉弦或沉細。治宜溫陽益氣、化濕泄濁。處方:熟附子、茯苓、白術、白芍、生姜、黃芪、法半夏、厚樸、陳皮、大黃。加減:尿少加懷牛膝、車前草。
脾腎衰敗、濕熱互結。癥見頭暈目眩,惡心嘔吐,口有尿臭,煩熱口干,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而濁,脈弦數。治宜清熱解毒、通腑泄濁。處方:黃連、法半夏、陳皮、竹茹、枳殼、崩大碗、大黃、虎杖、石菖蒲。
2.2 變證邪人營血、迫血妄行。癥見壯熱不退,煩躁渴飲,吐衄便血,脈洪數或細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加減。處方: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地榆、阿膠、三七、崩大碗、大黃。
濕濁化熱、邪人心包。癥見神色昏蒙,或有發熱,譫語妄言,循衣摸床,口噤咬牙,舌頭卷縮,脈弦細數。治宜清心開竅,通腑泄濁。選用安官牛黃丸、紫雪丹、大黃粉等。
腎病及心、心陽欲脫。癥見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冷汗淋漓,脈微欲絕。治宜回陽救逆。可選用獨參湯、參附湯、參附龍牡湯、黑錫丹等。
腎病及肝、虛風內動。癥見頭暈頭痛,四肢抽搐,甚至癲癇發作。治宜育陰熄風,通腑泄濁。可用三甲復脈湯、羚羊鉤藤湯加減。處方:羚羊角、鉤藤、桑葉、川I貝母、竹茹、生地黃、菊花、茯苓、石決明、生牡蠣、大黃。
2.3 用大黃祛邪 以大黃為主藥口服或保留灌腸是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重要治法,為通腑泄濁法。近年來經臨床觀察與實驗研究,都表明正確使用大黃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可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改善尿毒癥癥狀。大黃味苦寒,具有瀉熱通便、活血祛瘀功效。研究證明,大黃可使腸道用于合成尿素的氨基酸減少,促使人體利用氮質合成氨基酸,從而減輕氮質血癥。此外,大黃還有抗氧化、抑制多種生長因子及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減少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積蓄,而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但盲目使用大黃,可能會出現畏寒、納呆等副作用,對陽虛者應配伍熟附子、黃芪、人參等。用以大黃為主的灌腸方保留灌腸也有一定效果,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院用大黃、槐花、崩大碗,制成復方大黃灌腸液,保留灌腸,療效明顯。
2.4 應用活血化瘀法有報道丹參可降低腎衰大鼠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改善腎血流量,增加腎濾過率,并能減輕血小板、白細胞聚集而引起的腎血管床的淤塞,減少微血栓栓塞。臨床常用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對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有一定作用。
2.5 應用扶正補腎藥冬蟲夏草對腎功能有保護作用,有研究報道,冬蟲夏草含有l8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可減輕蛋白尿與血尿,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肌酐清除率,改善腎功能,明顯降低5/6腎切除大鼠血清尿素氮 肌酐水平,抑制腎小球代償性肥大,減輕腎臟的病理改變。筆者臨床在有效控制血壓、飲食基礎上,用上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數百例,對非終末期尿毒癥(血肌酐<1 O00p.mol/L)療效顯著。如治療李某,女,68歲,2004年8月初診。因倦怠乏力、惡心嘔吐3月,在澳門某醫院診治,檢查血肌酐780~mol/L,尿素氮28mmol/L,建議以血透析延長生命,因患者不采納透析療法,遂轉本院求治。經上述綜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血肌酐最低降至360~mol/L,病情雖有反復,但一般情況良好,至今已治療2年余,仍不需血透析。筆者根據益氣升清、通腑泄濁法擬方,制成尿毒清膠囊(本院制劑室監制)用于臨床,療效也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