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的膠艾湯方由阿膠、艾葉、當歸、白芍、地黃、川芎、炙甘草7 味藥組成, 后世醫家把原方中炙甘草略去, 稱為膠艾四物湯。其功效育陰補腎、調經止血。此方為治療崩漏驗方。筆者根據臨床辨證, 以此方加減化裁, 靈活運用治療崩漏, 收到良好療效, 現舉例介紹如下。
例1、張某, 30 歲, 已婚, 農民, 1982 年3 月14日初診。非經期大出血5 天, 量多如流, 血色紫黑,伴有大小血絲血塊, 質黏稠, 無腹痛, 頭暈心悸, 氣短懶言, 腰膝酸痛, 納少便干, 舌紅苔薄, 脈沉細數。該患者于1981 年因子宮出血過多, 經婦產醫院診斷為“子宮內膜增殖癥”, 行刮宮后血止。之后, 正值經期勞動, 突然腹痛大出血, 又行刮宮, 服止血藥后2005 年6 月第13 卷第6 期中國民間療法— 39 —閉經5 個月。此次于3 月6 日陰道出血至今, 量多。辨其證屬陰虛血熱之崩漏。治宜滋陰清熱養血。方用膠艾四物湯化裁: 阿膠12g, 當歸12g, 白芍10g,生地炭15g, 黃芩炭8g, 黃柏炭10g, 側柏炭10g, 樗皮炭10g, 仙鶴草20g, 茯神10g。服6 劑后出血止,心悸減輕, 睡眠轉佳。前方稍作調整, 再進12 劑后諸證悉平。
例2、 王某, 36 歲, 已婚, 干部, 1984 年5 月8日初診。自然流產后12 天, 陰道大出血不止, 初有腹痛, 血量多如流, 血色紫紅有塊, 近日血色淡紅,質稀無塊, 無腹痛, 腰膝酸軟, 舌質淡紅, 苔薄, 脈象浮大而芤。證屬腎氣虧虛, 沖任不固, 胎失所系之崩漏。治宜溫經養血。方取膠艾四物湯化裁: 阿膠10g, 艾葉炭6g, 當歸10g, 白芍6g, 熟地10g, 雞血藤10g, 陳皮10g, 川斷10g, 仙鶴草15g, 側柏炭10g, 香附炭6g, 炙甘草3g。上方服3 劑后出血減少, 腰膝酸痛減輕, 繼服4 劑血止, 再予八珍益母丸調養而安。
例3、 劉某, 28 歲, 已婚, 工人, 1985 年10 月20 日初診。平日經期錯后, 經量時多時少, 色淡清稀, 少腹冷痛, 已婚5 年, 未孕。近日夫妻發生口角,月經提前而至, 暴下如注。診見面色蒼白無華, 神疲體倦, 伴口干不飲, 少腹脹痛, 腰痛綿綿, 舌淡苔白,脈弦無力。證屬血寒氣滯之崩漏。治宜溫經養血,佐以理氣。方用膠艾四物湯加味: 阿膠12g, 艾葉炭12g, 當歸9g, 熟地15g, 白芍12g, 川芎6g, 香附(醋制) 12g, 烏藥9g, 小茴香6g。服藥2 劑后, 得矢氣后少腹脹痛止, 血量減少過半, 氣滯已除, 但仍覺精神疲憊, 于前方去烏藥、小茴香、香附, 加黨參24g, 以益氣養血, 溫補下元。4 劑后經凈, 精神好轉, 復以八珍湯加補骨脂、巴戟天補氣血, 益肝腎。嗣后, 月經正常, 年余后生一女嬰。
例4、 李某, 37 歲, 已婚, 農民, 1989 年12 月28 日初診。平素月經愆期, 40~ 50 日一行, 經行腹痛, 常有冷感, 經血少。時值隆冬嚴寒, 勞動淋雨, 入夜困倦難支。翌日, 月經來潮, 血量甚多, 色澤紫紅,間夾血塊, 少腹刺痛, 喜熱而拒按, 面色晦暗, 畏寒肢冷, 脈象沉弦。證屬寒凝血瘀之崩漏。治宜溫經祛瘀, 養血固本。方用膠艾四物湯化裁: 阿膠12g,艾葉炭10g, 當歸12g, 白芍10g, 川芎10g, 炮姜6g, 肉桂6g, 小茴香9g, 醋制五靈脂12g。服藥2 劑后, 出血漸少, 腹痛減輕, 但仍覺畏寒肢冷。故改用膠艾四物湯加吳茱萸、炮干姜, 另擬當歸生姜羊肉湯加附子燉服, 藥食并進。后繼前方再加黃芪、砂仁等健脾益氣溫陽, 以善其后而愈。
體會
膠艾四物湯用治崩漏療效顯著。方中當歸、芍藥、地黃、川芎即為四物湯, 有補血調經之功; 阿膠補血養血止血; 艾葉調經暖宮, 炒炭后更能增強其止血作用。諸藥合用, 補血而不膩滯, 活血而不妄行, 且能止血, 正中崩漏病機。故臨證加減化裁, 效如桴鼓。但具體應用時, 筆者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膠艾四物湯中的地黃、當歸、艾葉要炒炭使用, 尤其是艾葉, 方能療效顯著。這是運用了“紅遇黑而止”的中醫五行中“水克火”之原理。②膠艾四物湯中的川芎, 因其活血作用較強應慎用之。對崩漏而言, 本已血行過激, 故使用諸如川芎一類的活血藥物應酌情加減。③方中的地黃應隨證酌情使用。如氣虛、血虛之崩漏, 宜用熟地以補血養血; 而陰虛之崩漏, 則用生地為妙, 因生地重在滋陰養血清熱。④若膠艾四物湯須配伍止血藥時, 為增強其功效, 用量須大, 因為止血藥用量小, 藥力則不足,療效亦較差。⑤對崩漏的治療, 除須用固腎養血止血藥外, 還可酌情使用收斂固澀性藥物, 如煅龍骨、煅牡蠣、赤石脂、禹余糧、海螵蛸等, 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