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堅是山西省一位民間中醫,從醫近二十載,一直從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病癥。他在辨證運用經方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中藥藥理學、免疫學相關知識,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用藥方面獨樹一幟。筆者將其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經驗進行總結,供讀者參考。
中醫認為類風濕屬于“痹證”的范疇,人體正氣不足時,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導致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關節疼痛。近年來,隨著西醫病因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多數學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據此,馬志堅常采用的方藥如下:
主 方
無論何種類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一般都會因遇寒而加重。根據病人是否有內在熱象(主要通過小便顏色,咽痛、咽干、口渴與否,舌脈等加以判斷),可以將治療類風濕的主方分列如下:
1.當歸四逆湯
對于寒濕較重的類風濕病人,常采用當歸四逆湯加減,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秱摗け尕赎幉∶}證并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笨捎糜谥委熝?,陽氣不足,寒侵經脈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常表現為手足厥寒,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2.白虎加桂枝湯
對于有明顯熱象的類風濕病人,常采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以清熱通絡止痛?!督饏T要略·瘧病脈證并治第四》:“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笨捎糜趦扔袎褵?,或風寒濕邪郁而化熱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可伴有小便黃,咽干,咽痛,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
3.桂枝芍藥知母湯
對于無明顯寒熱的類風濕病人,常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以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笨捎糜谥委煵【谜?,風寒濕侵入筋骨關節,營衛不利,氣血凝澀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以身體瘦弱,關節腫大變形,疼痛劇烈而無明顯寒熱為特征,舌淡苔白,脈沉。
配伍用藥
1.忍冬藤、金雀根、崗稔根合用
忍冬藤:味甘,性寒,歸肺、胃經。《別錄》:“主寒熱身腫?!薄侗静菥V目》曰“治一切腫毒,癰疽疥癬”,它是祛風通絡藥中藥性平和且具有清熱功效的抗風濕藥,是一味兼有抗風濕、消炎止痛、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的免疫抑制藥。臨床可用于治療各種關節炎,不論熱證、寒證、寒熱錯雜證都可以使用。
金雀根:味甘,性微溫?!毒V目拾遺》:“治跌打損傷,咳嗽,暖筋骨,療痛風,性能追風活血,兼通血脈,消結毒。”《開寶本草》:“清肺益脾。治頭暈,咳嗽,哮喘,五癆七傷,衄血。”有益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傳統上是一味補氣活血的強壯藥?,F代研究表明,它對小鼠的T、B淋巴細胞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臨床上可作為治療類風濕的常用藥,而且還有強壯功效。
山稔根:又名崗稔根,味甘,性平。有祛風通絡、止血、鎮痛的功效,是治療關節炎的常用藥。
以上三味藥合用,對于治療類風濕效果極佳。其中忍冬藤可用至30~90克,金雀根、山稔根的用量一般為10~15克。
2.制蒲公英:用川烏、草烏炮制蒲公英,可用于代替直接使用川烏、草烏。制蒲公英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川烏、草烏的毒副作用,縮短了患者的煎藥時間,避免了因煎藥不當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同時還可達到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藥效,用以治療寒邪偏盛之風濕痹痛。常用量為30~60克。
3.制馬錢子:善能搜筋骨間風濕,開通經絡,透達關節,止痛力強,用以治療風濕頑痹,肢體拘攣疼痛。由于其有大毒,故用量一般不超過3克,并需囑咐患者,若服藥后有頭暈等癥狀,即服用大量白糖水或停止服藥。
?。?)蜈蚣:與木香作為藥對使用,木香可加強蜈蚣的穿透性,對關節、經絡深處的病變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木香的常用量為6~10克,蜈蚣為1~3條。
(2)螞蟻:可補腎益精,通經活絡,解毒消腫?,F代研究表明螞蟻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又能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特別是對T細胞發揮了免疫雙相調節的作用,且毒性低。一般用量為10~15克,對風濕痹痛、手足麻木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僵蠶:可祛風、止痛,對風邪偏盛的抽搐、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常用10克。
(4)烏梢蛇:祛風、通絡,對風濕頑痹,久病邪深者有良好的效果,常用20克。
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風濕之邪較重者,使用威靈仙、桑枝、防風、羌活等祛風除濕藥;肝腎虧虛者,使用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藥;類風濕病人一般需服藥日久,故加神曲、谷芽、麥芽等健脾和胃藥以保護胃氣。
服藥方法
內服配合外洗:藥煎兩次后,早晚分兩次服用;將藥渣煎第三次,用來泡洗手腳,早晚各半小時。根據馬志堅大夫多年臨床實踐,內外合用對病情的緩解有極大的作用。病情穩定后,可將飲片粉碎成末,裝入膠囊服用,亦可制成丸藥服用。
病 案
案一:秦某,女,32歲,2009年10月14日初診。初診時手指關節腫痛,腰痛,膝關節痛,同時伴有37.5℃低燒。舌紅苔黃,脈弦數。持2009年10月12日化驗單,化驗結果類風濕因子[RFS]為20.6 IU/ML(參考范圍為:0~12 IU/ML,下同)。處方為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20克,白術15克,干姜10克,制蒲公英30克,防風10克,麻黃7克,生甘草15克,忍冬藤30克,金雀根10克,山稔根10克,制馬錢子3克,木香10克,蜈蚣兩條,螞蟻10克,威靈仙20克,薏苡仁30克,谷芽15克,生姜10克。7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10月22日復診,關節疼痛有好轉,但依舊熱象明顯,故更方為白虎加桂枝湯加減。后連續服藥至11月25日,關節腫痛的癥狀基本消失,也未發生變形,舌淡紅苔薄白,脈平。11月29日復查,化驗結果類風濕因子[RFS]為7.1 IU/ML。
案二:裴某,女,68歲,2009年12月15日初診。初診時右半身疼痛嚴重,手指關節稍有變形,舌紅苔白膩,脈沉。2009年12月14日化驗結果類風濕因子[RFS]為13.3 IU/ML。處方為:羌活10克,防風10克,石膏30克,知母20克,生甘草15克,蜈蚣兩條,螞蟻10克,制蒲公英45克,制馬錢子3克,忍冬藤50克,金雀根15克,山稔根15克,桑枝30克,薏苡仁30克,白芥子10克,松節15克,威靈仙15克,青風藤2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7服,水煎服,早晚各一服。
12月24日復診,疼痛減輕,舌淡紅,即更方為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后持續交替服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和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至3月16日,化驗結果類風濕因子[RFS]為1.2 IU/ML。關節疼痛的癥狀得到極大改善,關節變形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