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
痤瘡俗稱“粉刺”,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以皮膚散在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等損害,常伴度脂溢出為特征。多見于青年男女,女性比男性發病早,而男性比女性病情重。本病病程慢性,常持續至成人期,30歲以后逐漸趨向自然痊愈。
本病多自青春期開始發病,青春期雄激素的產生增加,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同時使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皮脂淤積于毛囊形成眶栓,即粉刺。遺傳、內分泌功能障礙、多脂多糖類及刺激性飲食、高溫及某些化學因素等,對該病的發生及發展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有哪些癥狀?
1.本病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皮脂腺較豐富的部位。
2.基本損害為粉刺,有白頭粉刺和黑頭粉刺兩種。如用手擠壓黑頭粉刺,_可見乳白色脂栓被擠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白頭粉刺常由于細菌感染而發生毛囊性炎癥性小丘疹,丘疹頂端有膿皰。愈后遺留點狀萎縮性瘢痕。
3.如炎癥劇烈,可見深在性豌豆大暗紅色堅硬結節,稱為硬結性痤瘡。
4.有的粉刺可發展成性質柔軟的囊腫,囊內有血性膠凍狀液體,稱為囊腫性痤瘡。
5.本病常伴有皮脂溢及毛囊蠕形螨感染。
痤瘡的特殊類型:
1.聚合性痤瘡:病情較重,皮膚損害有丘疹、膿皰、黑頭粉刺、結節、囊腫、潰瘍、竇道、瘺管、凹陷性瘢痕等。分布廣泛,除面部外,頸、背、胸前、臀部、上臂、大腿均可累及。
2. 壞死性痤瘡:多見于成年人,皮損為簇集性丘疹、膿皰,呈褐紅色,很快壞死,伴有血痂,反復發作,形成網狀瘢痕。
3. 嬰兒痤瘡:可在3個月至2歲時發病,主要為丘疹、膿皰和黑頭粉刺,多數半年內痊愈,遺留點狀凹陷狀瘢痕。
4.月經前痤瘡:在月經前發病或加劇,主要在下頜和面頰,皮損數量少。
如何治療?
銀花30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川芎12克,當歸12克,桔梗9克,牛膝9克,野菊花15克。
*膿皰紅腫疼痛,加黃芩9克,黃柏9克,紫花地丁30克;
*結節、囊腫多,加夏枯草30克,牡蠣(先煎)30克,白芥子9克,丹參30克;
*便秘,首劑加大黃30克;
*頭暈目痛,加龍膽草12克;
*胸脅痛,加柴胡9克;
*尿黃,加白茅根30克;
*氣虛,加黨參30克。
*結節、囊腫遷延難消,加三棱9克,莪術9克,紅藤30克,敗醬草30克,浙貝母9克;
*月經不調,加益母草30克,當歸9克.丹參12克。
水煎,分2次服用,每日1劑。
外用藥:外用痤瘡洗劑外搽,每日3次。
有哪些單驗方?
1.紫背天葵50克或干品15克,生米仁30克,用淘米水500毫升煎煮半小時,內服及外擦。
2.大黃、紫草等量研極細末,加入菜油浸泡3-6天后外用。
3.蝮蛇膽汁0.5毫升加雪花膏500克調勻外用。
特別提示
1.少吃脂肪和糖類,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飲酒和食用刺激性食品。
2.痤瘡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生活無規律、睡眠不好、月經異常、消化不良、便秘等都可能加重癥狀,故應注意。
3.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搞好個人衛生,要經常用溫水和肥皂作局部洗滌,以清潔面部皮膚,阻斷感染因素,以免刺激油脂的分泌。同時,不用油脂性護膚品或化妝品等。
4.生了痤瘡不要用手指去擠壓、剝落和搔抓,因為其上有大量的細菌,細菌進入毛囊后可造成繼發性感染;細菌進入血液可導致茸血癥,甚至敗血癥,以及反復不愈的毛囊炎。毛囊炎反復不愈會使毛孔逐漸變粗大,致使皮膚粗糙,形成黑斑,長期不能吸收營養而影響面部美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